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目标

本研究选取中国籼稻生产大省江西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江西省稻谷种植农户进行详细的问卷调研,试图给出本研究的总研究目标:分析转型时期南方籼稻主产区稻农水稻生产的效率,稻农水稻经营规模对土地生产率,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和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对水稻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基于实证模拟结果,探讨为保障转型时期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提高,增加稻农收入应该采取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一:从全价值链的视角出发,考察和比较东南亚主要水稻生产国稻米价值链各环节主体的成本竞争力现状,从而从宏观上对中国稻谷生产和中下游环节大米加工、营销的现状加以把握,厘清中国水稻生产的客观国际背景。

目标二:水稻种植面积越大的稻农的亩均产量是否越高,以验证国家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方针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水稻种植面积越大的稻农的亩均投入成本是否越低;单产和亩均投入成本与水稻种植面积的关系是否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区域的改变而变动;给定稻农水稻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分析地块面积对亩均产量的影响,从而考证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以亩均利润衡量的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的关系,以检验规模种植稻农是否有内在激励追逐土地规模经营。

目标三:考察非农就业机会、土地流转和土地细碎化与南方籼稻种植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检验稻农生产规模差异与水稻种植的技术效率之间的联系。

目标四:在农业生产环境转型情境下,描述稻农每一个水稻生产环节可能选择的操作方式的调整;确定劳动力非农转移、土地流转与农业农机服务与稻农生产环节外包决策和环节外包数目决策的关系;验证稻农各个水稻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明确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程度是否对水稻产出有影响。

1.2.2 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基于经典的农户模型理论和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和统计、计量等实证分析方法对转型时期南方籼稻主产区稻农水稻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具体应用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下:

第一,经典农户模型理论。在综述农户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都是在经典的单一农户模型理论下的具体运用。

第二,实地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是基于具体研究问题设计问卷,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来获得微观数据的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主要为江西省上饶市水稻种植农户问卷调研数据,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户微观调查纵向数据(RCRE数据),以及东南亚等主要水稻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和老挝)多个地区稻米价值链参与主体的微观调查数据。其中江西省上饶市水稻种植农户问卷调研数据包括三个县六个乡镇十二个行政村325份有效的稻农样本数据。稻农问卷详尽地收集了稻农2011年和2007年家庭成员个人特征,农外就业情况,农业投入品采购信息,详细的土地流转及地块信息,水稻种植各环节生产、投入、机械使用信息,稻谷销售、储备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家庭财富和借贷信息,自然灾害信息,以及社会资本信息等。为确保数据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正式调研之前,通过两轮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情况反复调整、修改问卷中的问题。实地调研主要通过调研员与稻农一对一进行面谈的方式收集数据。此外,还对村支书(或村主任)进行访谈,收集该村宏观经济发展数据。

第三,计量分析方法。为了判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是否具有因果效应,需要借助计量分析方法来确保其他相关变量都保持不变(Wooldridge, 2010)。在具体分析时,用农户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土地生产率(包括单产和亩均利润)与农户经营规模的关系,用来控制不可观测且存在系统性差异的因素,如要素市场不完善等;用一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农户地块技术效率决定模型,其中农户土地租赁决策的内生性问题用二元Probit模型拟合的预测概率而非实际值解决;用二元Probit模型和Possion计数模型分别确定劳动力非农转移、土地流转与农业农机服务与稻农生产环节外包决策和环节外包数目决策的关系,同时用Mvprobit(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验证稻农各个水稻生产环节外包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