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农户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一个综述
在发展中国家,农户是最为主要的经济组织。农户是农业生产者、食品消费者和非农劳动提供者的统一体,而且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等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围绕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农户各家庭成员为此展开的分工合作和资源配置包括将收入分配于不同的消费支出项目,将家庭的劳动力禀赋在劳动和闲暇、农业劳动与非农劳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劳动投入、不同非农生产经营劳动供给等方面进行划分(祁慧博,2013)。
农户模型是用来描述农户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与一般经济理论原理相一致的经济模型。农户模型理论研究较早见于苏联经济学家Chayanov(1925)发表的论著。他建立用于分析小农的经济理论模型,研究俄罗斯农民关于劳动力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Chayanov的“有条件的均衡”理论认为:农户生产和消费等“有条件的均衡”的条件为农户消费的边际效用和闲暇的边际效用相等(张林秀,1996)。这实际上是以效用最大化标准替代了利润最大化标准。
在农户模型数理化的过程中,日本经济学家Nakajima(1969)将传统的Hicksian和Marshalian的原理都引入农户分析中,给出农户家庭收入的约束条件,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在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下各项经济决策的均衡条件、稳定条件和各种参数的变化及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做了系统分析(张林秀,1996)。
Barnum和Squire(1979)提出了一个既包括生产者又包括消费者的完整农户模型。Singh, Squire和Strauss(1986)进一步发展了此模型,他们的著作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Extensions, Applicationsand Policy是农户模型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农户对家庭情况变化(包括农户的规模和结构变化)和市场变化(包括农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工资和生产技术等的变化)行为反应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张林秀,1996)。
农户模型理论的发展建立在对农户外部市场竞争性假设的放松和家庭交易成本研究的基础上(Singh, Squire & Strauss,1986)。依据对农户效用函数假设逐渐放松的过程和对农户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经济行为研究的逐步深入,将农户模型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一农户模型(unitary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阶段,假设农户家庭成员具有共同的效用函数;第二阶段为集体农户模型(collective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阶段,假定农户各家庭成员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Alderman, Chiappori & Haddad, et al.,1995)。
由于本书的研究重点聚焦于转型时期稻农水稻生产方式调整与生产效率研究,不关注稻农家庭成员内部间的差异及其影响,故本章其余部分主要介绍单一农户模型及其发展过程,为下文的实证章节部分奠定一个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