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研究百家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试论中医学病因学术概念形成于南宋本文发表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此处稍作整理。

李成卫 连智华 王庆国

草园学记:文章从概念的性质、概念构建体系的作用、病因概念解决的医学问题以及“因”字在汉唐医著中的含义、病因概念与病邪和病源概念之间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从概念的完整性来看,病邪、病源和病因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病邪是使用邪正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邪气,形成于《内经》;病源是使用源流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源头,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而病因则是使用因果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最早见于《三因方》。由此可见,陈无择不但是“三因学说”的创建者,而且是中医学病因概念以及脉、病、证、治、因诊治体系的确立者。

病因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是因果律作为方法论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医学对疾病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从概念的性质、概念构建体系的作用、病因概念解决的医学问题以及“因”字在汉唐医著中的含义、病因概念与病邪和病源概念之间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医学病因概念形成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一、中医学病因概念形成于南宋陈无择《三因方》

(一)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病因概念形成的标志是表达“疾病发生的原因”含义的“因”或“病因”一词的出现;并且,作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其内涵、外延又是固定的。考汉、唐、宋医著,符合上述条件的因字用法,到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才出现。《三因方》中的“因”,即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义,其内涵是明确的、固定的。其外延在该书中讲得很清楚,包括六淫(外因)、七情(内因),其他如饮食饥饱、劳倦过度、房劳、外伤等(不内外因)。总之,《三因方》中的“因”是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病因概念。

(二)体系化作用

“因”作为病因概念,在《三因方》中与脉、病、证、治等几个概念共同构建一个诊断治疗体系,如该书中《五科凡例》一文:“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全书的内容安排亦是首先用三因分类疾病,然后每病之下使用脉、证分析病因,再用病因确定治疗方法。其中,病因概念和三因说是构成脉、病、证、治、因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解决的问题

汉末至北宋,方剂的数量急剧增长,其中在治疗经验积累的同时也暗含了建立更为高级、更为统一、更为普遍的诊治体系的要求。陈无择将这一问题概括为如何“收拾诸筋髓”“由博返约”(《太医习业》),其病因概念、三因说和脉病证治因体系的建立和提出无疑就是他所说的“返约”之道。首先,病因概念准确、全面,使创立科学的分类方法和建立完善的诊治体系成为可能;其次,三因分类恰当、合理,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所有致病因素;第三,脉病证治因的体系将诊治过程体系化,使“以简御繁”“由博返约”成为可能。

二、《三因方》之前医著中的“因”字考证

考证《三因方》之前医著中的“因”字不作病因解,具体如下。

(1)《内经》《内经》中“因”字出现124次,无一次作“疾病发生的原因”解。

(2)《金匮要略》和《补阙肘后百一选方》一个最常见的误解是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三条”解为三种病因,将“一者……外所因也”中的“因”字误解为“病因”。我们认为《金匮要略》“三条”不是病因分类;此“因”字不是病因概念,理由是:①“因”字只在“一者”中使用,在“二者”“三者”中并未使用;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他篇章中也没有相似的用法;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没有一个固定的词汇能够作为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来表述各种致病因素,也就是说,张仲景还没有统一“客气邪风”和“非客气邪风”两类事物而形成一个更为抽象的概念。这一误解导致了另外一个误解:《补阙肘后百一选方》中有一段与《金匮要略》“三条”相似的文字,“案病虽千种,大略只有三条而已。一则……二则……三则……今以内疾为上卷,外发为中卷,他犯为下卷”,因而有文献认为其中有“三因论”。我们未能发现该书中有关三因分类的论述以及使用病因概念的内容。

(3)其他医著 就我们所见《三因论》之前的其他医著,“因”字亦无作病因解的用法。

三、《三因方》之前医著中病邪、病源与病因的概念

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而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一般是某种理论或观念具体应用的结果。从概念的完整性来看,病邪、病源和病因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病邪是使用邪正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邪气,形成于《内经》;病源是使用源流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源头,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病因是使用因果观分析疾病发生而形成的概念,内涵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最早见于《三因方》。因此,病邪、病源和病因虽然外延相近或相同,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然而,一般文献并不对这三个概念做明确的区分,如传统的医史学常常使用“《内经》中的病因学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病因学说”“唐代病因学的发展”等叙述形式来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而实际内容却讲的是病邪或病源,这容易引起两个误解:①认为汉唐医著存在病因概念;②认为病邪、病源与病因相同。实际上,病邪、病源与病因只是外延相近或相同,存在对应关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相同概念,而病因概念在汉唐医著中是不存在的。三个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恰好反映了中医学发病观和医学体系的演变。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学病因概念形成于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意义在于:①明确中医学病因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形成的时代,提示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在《内经》中一蹴而就的;②正确评价陈无择的学术贡献,他不只是三因说的创建者,还是中医学病因概念及脉、病、证、治、因诊治体系的确立者。

参考文献

[1]李成卫,王庆国.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3-8.

[2]李成卫,王庆国《.金匮要略》“三因”非因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