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典理论

发达国家相关学者基于企业跨国投资行为较早地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完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典理论所处的时期和研究对象不同,研究假设和内容各有侧重,因此理论影响不尽相同。

2.1.1.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海默(S. H. Hymer)于1960年提出,随后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 P. Kindleberger)补充、完善了这一理论,故也被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①产品市场,如产品的异质性、商标优势、营销手段的差异等;②要素市场,如专利、专有技术形成的垄断,以及因资本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③市场不完全,主要由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所导致;④市场扭曲,来源于政府干预、政策导向。该理论认为,一国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包括市场垄断、生产垄断,而企业正是凭借这些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控制东道国市场,谋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一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为控制国外市场、获取更多垄断利润的投资行为。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传统理论思想的束缚,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具体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但是该理论主要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解释同一时期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日益增加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1.1.2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最早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 J. Buckley)和卡森(M. Casson)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基于竞争不完全和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等基本假设展开研究,认为在市场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市场获得企业所需的营销经验、管理经验等各种知识中间产品,以谋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内在缺陷,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实现管理权与控制权的扩张,进而拓展中间产品市场,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创造条件。该理论还认为,企业在实现内部化过程中受企业所在行业、地区、国别和自身特定因素影响,只有当内部市场的边际效益高于外部市场的边际成本时,市场内部化进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内部化理论认为行业特定因素对企业内部化进程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所在行业产品生产进程单一,则不存在内部市场交换中间产品的情况。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对外直接投资等相关理论思想,因此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区位选择问题。

2.1.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由英国著名学者邓宁(J. H. Dunning)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结合了要素禀赋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同时引入区位优势理论,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动因。该理论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个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和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三个优势,才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者能够得到他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本、规模、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这是决定企业能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利用,进而比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更多收益的优势,这个优势可使企业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绕开外部市场障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润最大化。区位特定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优势,包括自然禀赋、经济条件、市场规模、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企业愿意将生产增值活动放在东道国进行。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要素禀赋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相关投资理论的主要精髓,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对后续投资理论的不断拓展起了积极作用。

2.1.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 Vernon)于1966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弗农认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企业往往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决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地点。

在新产品阶段,企业主要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定型,且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需求收入弹性较大,加之国内市场容量大,易于新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因此在新产品阶段,创新企业主要围绕国内市场进行市场开拓,获取利润最大化。在成熟产品阶段,国内创新企业技术日益成熟,产品基本定型,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且国外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增大。此外,由于技术扩散等原因,产品竞争加剧,国外市场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政策纷纷出台,直接导致国内创新企业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难度增加。国内创新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而降低成本、突破贸易壁垒限制,从而进入国外市场。当出口产品的边际成本、运输成本等其他费用超过国外生产的边际成本时,国内创新企业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东道国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从而产生占领当地市场的意愿和需求。在标准化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和产品技术趋于标准化,国内创新企业逐渐失去垄断优势,产品竞争的主要形式取决于产品成本和价格因素。因此,国内创新企业为了继续获得垄断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又将产品生产转移到资源更加丰富、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产生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流动,把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企业所处的产品周期的各个阶段动态地联系起来,相对于传统理论更进了一步。该理论在初期主要用于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然而在发展后期,美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逐渐丧失,虽然其对外直接投资依然存在,但该理论的解释效力仍有所削弱。

2.1.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研究日本企业跨国投资活动时,基于国际分工原理和比较优势学说,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也被称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小岛清具体比较分析了日本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别于美国,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属于逆向贸易型投资。投资的结果是使得美国丧失了本可以通过出口获得的巨额贸易收益,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条件恶化,因此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日本则正好相反,该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基于本国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部门,属于顺贸易型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取代出口,而且促进了关联产品的进一步出口;不仅有利于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或部门。与此同时,这些产业或部门对于东道国而言又是具有明显或潜在优势的,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国就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较好地解释了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地区的产业调整进程。但是该理论局限于部分由市场组织和协调的国际分工,因此难以解释当前全球化生产网络条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典理论

也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相关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相关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2.1.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斯(L. T. Wells)于197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凭借其小规模生产技术的比较优势,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取投资收益。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制造技术优势。小规模制造技术具有灵活性大、劳动密集度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需求规模小、品种要求多样化的一些市场。二是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出于服务国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产品的价格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以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占据国外市场。发展中国家企业产品价格之所以比发达国家企业产品价格低,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广告支出也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成本低、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发展中国家企业正是基于小规模制造技术、海外生产、低价营销等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早期代表,小规模技术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该理论继承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部分思想,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限定于小规模制造技术,认为发展中国家是被动参与国际竞争的,因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2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英国著名学者邓宁于1981年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以67个国家在1967—1978年的直接投资量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流入)、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和净流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密切。邓宁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主要取决于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在内的资本流出能力就越强。根据人均GNP标准,该理论把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出分为此消彼长的四个阶段。后来,邓宁以一国人均GNP为标准重新划分了这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阶段。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较为客观地分析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影响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仅把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唯一因素,显得比较片面。

2.1.2.3 技术地方化理论

技术地方化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拉尔(S. Lall)在深入研究印度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和对外投资后于198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与发达国家来源于前沿技术创新、高水平管理技术与市场营销技能的竞争优势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引进的再生,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而非简单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使产品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即技术地方化过程。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这种特有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发展中国家有别于发达国家技术知识当地化的发展环境,这种新的环境往往由该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二是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本国或邻国市场需求;三是由创新活动产生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四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品位和购买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东道国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技术地方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适当的营销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但是该理论将发展中国家定位在国际分工的边缘地区,认为发展中国家获取的原有技术只受限于发达国家,技术再创新也是被动的创新,没有从微观层面深层次探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2.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 Cantwell)和托兰惕诺(P. E. Tolentino)于1990年提出的,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最先投资于自然资源开发产业,之后投资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关产业。在地理分布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影响,会选择由近及远的对外扩张方式,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技术能力提高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密切相关。作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现有的技术水平对其对外投资形式和增长速度也存在影响。二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将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层面,将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归结于对外直接投资实现的技术水平提升。但是该理论过于强调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技术积累因素,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主要动机归结于获取先进技术,因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1.3 理论评价

综上所述,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就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方向和规律等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对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由于上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尽相同,因此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这些理论强调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趋势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发展中国家进行逆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并不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也并非是对企业现有竞争优势的运用,而是为了获取战略产业、核心技术等,以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的,因此运用这些理论来研究、审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其适用性有待商榷。另外,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基于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的,但相关理论大多基于特定国家的个别案例,缺乏全局性、普适性,且尚未上升到统一的理论高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借鉴这些经典理论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