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十七房郑氏宗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发展轨迹

一、起家于宋元时期

自宋末始迁祖靖侯公徙居灵绪乡(今澥浦)塘路沿至元代,在这约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郑氏先祖基本是以耕读起家,尤以首重力田、出而负耒为立族之本。

澥浦,自古就是一个天然的渔港,当年澥浦大河直接流入东海,在澥浦大河入海口处,支流纵横,港湾错杂,周围到处可见浩浩荡荡的芦苇,处处布满沟坎,多为盐碱不田之地。可以想见,早在宋、元时期,澥浦港及周边是怎样荒芜和原始。据当地人讲,几十年前,十七房郑氏祖居塘路沿的前面还是一片滩涂,人们隔着滩涂就能望见茫茫的大海。而如今,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变化及围海造田等多种原因,大片滩涂早已不复存在,大海也已大幅度退后了几公里。

面临一个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初涉此地、立足未稳的郑氏先人,只能以农耕为基础,维持基本生存,他们与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致力于垦殖蛮荒,海疆变良田,过着一种渔稼而食、桑麻而衣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即使是科第起家,以商富族发达后,他们也始终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未放弃农耕这一立族之本务。在立足于农耕的同时,十七房郑氏也从事近海捕捞,间或以经商谋生立足。

至于当初郑氏先人创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完整、详细的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详细描述,也只能从《前绪郑氏宗谱》中以及民间传说中捕捉到某些可以用来参考的散落线索。

如,在民国版《前绪郑氏宗谱》的先贤列传中就有农民形象的出现,那就是《清处士开文公传》传主郑开文。郑开文(1799—1855)是郑氏族谱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农民形象正面出现在人物列传里的人,这在“重科举”封建正统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里还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一般地说,出现在族谱里的人,主要是那些取得功名、登科入仕光宗耀祖的人物,别说是一个农民,即使是成功的经商业贾之人,族谱也只是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他节孝、慈善、公益等方面,而经商细节却一笔带过。因此说,郑开文以一介“乂草村歌”的农夫形象入谱,侧面说明郑氏族人对农耕的重视。

另外,在当地的一些关于十七房祖先开山垦田的传说中,也可依稀捕捉到其农耕背影。如,关于“冷饭山”的传说。在郑祥岳老先生《镇海郑氏十七房轶事集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清代,距塘路沿一里之遥的东北方有一座大荒山。此山西南坡有一大片肥沃、可开垦的处女宝地,当时也没人会想到开垦山地,塘路沿十二世祖郑惠申想起上次海地被人横理夺去的情景,心仍有不平,于是,郑惠申就在此山坡划圈一大片肥沃山地,发动族众,开垦造田。郑惠申率先垂范,带头苦干,流血流汗,中午也不回家吃饭,叫家人担饭上山,所以,郑惠申经常吃到的是冷饭。经过三年的奋斗,郑惠申终于率领族众开垦出300亩高山良田。按当时朝廷规定,谁开垦就归谁所有,而且由开垦之人自立山名。郑惠申虽开山有功,但他不想个人独占,于是将300亩高山良田登记造册入户,全部归塘路沿郑氏族人集体所有,并规定个人不得占有。族人因郑惠申带领族人吃冷饭开垦高山良田有功,就命名此山为“冷饭山”。

虽然这只是传说,其故事的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但是,这个传说中的很多信息是可信的,如,在澥浦息云山脉确实有冷饭山存在,而且,在民国版《前绪郑氏宗谱》世次表中,多处出现“某某公墓葬冷饭山”的字样。按古人的习惯,人死后一般都首先选择墓葬在自家田地上,除非自家田地不够用,才去另外地方花钱购买墓地。因此说,《前绪郑氏宗谱》世次表中多处出现十七房郑氏宗族中“某某公墓葬冷饭山”,这足以说明冷饭山确实是归属塘路沿郑氏所有,是塘路沿郑氏族人千辛万苦开垦出来的。同样的情况还有安二祖山,在世次表中也曾多次出现“安二祖山”的字样。安二,是庙基头的始祖公。根据上述“谁开垦谁命名”的原则推断,此山应为庙基头始祖安二所开辟。

无论是冷饭山还是安二祖山,它们的存在,足可以从侧面说明郑氏一族以农耕为立足之本的历史事实。“天濛濛兮欲晓,露沥沥嫌行早。呼儿荷锄兮垦我大荒,牵儿箪食兮理我禾稻。”郑路威:《读〈郑氏宗谱〉录》,载《郑氏支谱》,2007年纂修第107页。十七房郑氏祖先正是经过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努力,终使海滩荒山变良田,为其后来繁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农亦士,入而横经。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影响下,郑氏宗族在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同时,也怀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登科入仕之梦想,正所谓“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耕读兼营”。谱载,早在明代郑氏就已有人列名庠序了,如后新屋始祖公二世郑文泗是郡庠生,塘路沿东房三世郑纳是上庠生,“为我族著籍黉宫之始”。除了郑文泗和郑纳,还有几位县学生或府学生。“当时我族人口尚少,学额亦隘,而入府学者已有五人,不可谓非难得可贵者。”(清)郑传笈:《士籍考序》,载《前绪郑氏宗谱》,中华民国九年(1920)第5本067页。

二、崛起于明末清初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积淀,至明末清初,郑氏宗族完成了“原始积累”,最终迎来了改换门庭、迅速崛起的历史机遇。

郑氏宗族首先以重文求儒、登科入仕而门第兴起。七世郑文瑞开风气之先,成为第一个外出为官的人。一人为官,全族荣耀,进而彰显地方。从郑氏耕读起家的传统来判断,郑文瑞外出为官绝非偶然,在他之前或与他同时期应该还有更多的习文求儒者,这在族谱中所载《士籍考》中就有所佐证,“七世县学生文才,塘路沿西房”,郑文才与郑文瑞属同族同辈分。或许在郑文瑞之前或之后还有其他登科入仕者,只是由于文字记载缺失而不得其详罢了。总之,由郑文瑞开始,郑氏宗族更加重视子弟教育,九世以后重文求儒之风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十七房郑氏宗族早期家族商帮业已形成,并逐渐崛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庙基头十世郑世昌家族商帮、十七房三房十世郑之璘家族商帮的崛起。这个时期也正是宁波商帮形成时期,外出经商的宁波人越来越多。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正是宁波商帮形成期中最早形成并崛起的,并得到了很大发展。郑世昌“承父命外出经商”,其家族商帮历传四五代。而郑之璘家族自八世起就开始经商,郑之璘在宁波城区开铺设店经商,以擅与闽商打交道而著称,其家族商帮历传四代,郑氏三个举人之一的郑传楷即郑之璘的后世孙。郑之璘是郑文瑞的曾孙,郑文瑞虽入仕为官,开习文从儒风气之先,但他的子孙辈却多为经商业贾之人,如后堂楼、恒德房、鼎丰房、立房、兴房等,郑氏一族的名商巨贾均出自郑文瑞三房之门。

可见,十七房郑氏宗族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习文从儒、登科入仕,另一方面则因经商业贾取得成功,可谓儒商并举。

三、鼎盛于清乾、嘉、道时期

清乾、嘉、道时期,十七房郑氏宗族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郑氏宗族商儒并重,声名显赫,富甲一方,虽比不上“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但在蛟川一带也算是有影响的大家族了。

这一时期,郑氏宗族先后涌现出进士、举人、贡生以及列名庠序之人140多人。其中“正途”官员3人,非正途官员5人,最高官衔者是十三世郑谦(1766—1840),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他不仅成了十七房郑氏第一个光耀门楣的人,而且还填补了灵绪乡50年间没有进士的空白。另有正途官员郑传笈官泰顺县学教谕,郑传楷官永嘉县学教谕。在异途官员中附贡生郑芳圭官刑部郎中,官职最高。附贡生郑德阶、郑传箴父子分别官会稽县学训导、富阳县学训导,称誉“父子司训”。又有岁贡生郑德容候选训导、郑传棫福建候补县丞署同安县知事等。虽然泱泱大族,二三百年间仅有区区7人为官,140多人列名庠序,看似少,其实实属不易。在千军万马同挤科举独木桥的封建社会里,要过桥的人多如牛毛,而每年录取的却如凤毛麟角,一个宗族能够培养出这么多进身仕途的文儒来也算是不简单的事了。

这一时期不仅是十七房郑氏宗族文儒兴起的时期,也是家族商帮最活跃、最鼎盛的时期。清乾隆时期,郑光礽家族商帮最先崛起,成为镇海富甲一方的望族,名震四方。清嘉庆、道光年间,宁波五口通商口岸开埠前后,郑维嘉家族商帮异军突起,成为宁波豪门巨族,无论财富还是历史影响,都是十七房郑氏其他家族商帮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在宁波家族商帮中也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第三代领军人物、红顶商人郑勋,其影响最大,堪称宁波钱业界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

这一时期崛起的还有郑天治全盛渔帮、郑维宁家族商帮。特别是郑维宁家族商帮,可谓商儒并举,既是经商世家,又是书香门第。郑维宁及其独子郑备烈皆为成功商人。郑备烈,中年弃儒经商,鼎盛时曾拥有千亩良田,并营建恒德豪宅。文儒方面,郑氏宗族3个举人中有2个、7个为官者中有3个出自郑维宁家族。

四、清末民初再续辉煌

随着郑勋、郑熙等一批经商精英相继去世,十七房郑氏老一代家族商帮逐渐走向衰落。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无论是经商业贾,还是登科入仕,十七房郑氏宗族均陷入低谷。特别是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仕途不通,十七房郑氏子弟纷纷离开家乡四处谋生。

清末民初,我国正处于动荡变革的时期,为了抵御外来经济侵略,自强自大,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一系列运动,不可阻挡地一浪高过一浪地涌来。是顺应时代潮流,兼容中西方文化,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为己所用,还是一味地恪守传统不放,就像一道选择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衰落低谷中的十七房郑氏宗族,经过长时间的浸润和准备,最终顺势而变,一跃而起,新一代家族商帮涌现了出来,如:以锡箔业起家,后以外贸为主营方向,兼营汽车、制造等多行业的郑芳钧家族商帮,郑芳钧还创立了上海最早专营柯达器材的批发公司;继之而起的是利用新兴的冷冻技术开创中国蛋业的郑方正家族商帮,郑方正被誉为中国“蛋业大王”;开创新兴的墨水制造业的郑尊法家族商帮,郑尊法成了我国墨水制造业的先驱者;还有善于审时度势的郑奎元和郑传镛两个家族商帮。靠经营蛋业起家的郑奎元,发达后转而投资经营钱庄业,靠经营传统钱庄业发达的郑传镛家族,致富后却又投资创办实体企业。十七房郑氏宗族新一代家族商帮在工商界长袖善舞,创造了新的辉煌,也为我国近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新时代文化转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十七房郑氏宗族也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十七房郑氏宗族也开始文化转型,从一个封建的衣冠望族及工商世家转型为知识型的科技世家,高科技的人才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出来。如:庙基头郑氏后人中,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岩土与工程力学专家郑颖人,化学优秀学者郑爱琴及其丈夫“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军事科学家郑玉笙,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的航空航天无线电专家郑玉簋,郑颖人的二哥、出版家及儿童文学创作者郑硕人,上海华东师大影视系研究生毕业、曾师从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现任《电影故事》杂志常务副主编的郑向虹(郑硕人次子)等;后堂楼进士第涌现出的新时代人才号称“新十八杰”,如药理学家郑家骏,精通石油专业的“教授市长”郑基英,天文学家郑家庆,焊接专家郑本英,翻译家郑家声等;历史上曾培养出两举人、三教谕的恒德房,其后人也是俊杰辈出,如化学专家郑颐英,化学物理学学者郑领英,机械专家郑卓夫,以及爱国爱教的知名佛教居士郑颂英等;塘路沿东房靖廿房分居凌漕头派,曾走出一位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高材生、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优秀外交官郑剑英。后新屋后人郑芳华一家三代七俊杰,郑芳华(1911—1992),字金全,其本人早年参加革命,曾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镇海中学第二区校长、宁波市图书馆副馆长等职务。他的子孙个个优秀:其长子郑继侨(1932—2013),字钟产,曾任宁波市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以及宁波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其次子郑继强(1935—),字钟强,曾在空军总医院任职,曾荣立三等功,后转业到国家体委工作;其女郑继奋(1943—),又名继芬,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毕业,是一位专攻光学系统设计的专家,曾参与多项精密电影摄影器材的设计;其长孙女即郑继侨之长女郑虹(1964—),曾任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等职;其次孙女即郑继侨之次女郑旸(1965—),曾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其三孙女即郑继奋之女郑蔚(1968—),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学历,曾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副总监等职。海甸闸口巨富郑芳钧以及塘路沿中房蛋业大王郑方正的后代,均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尤以定居美国者居多。

郑氏后人俊杰辈出,举不胜举,以上所列诸人物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限于篇幅,其他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