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及其要素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概念
以色列伯纳德·萨瑟认为:“在人类经历的地图上,意识形态的位置有点特殊,它位于哲学和政治两个王国之间的交界处。其思想来自一地,其实践则适合另一地。”我国学者王逸舟认为:“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维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从哲学上来看,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观念、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总和,并且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来的。从政治学上来看,意识形态作为阶级观念的思想体系,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从宏观上看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帮助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包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等,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同时,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统治的一部分,还需要对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一定社会或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意识形态具有导向、辩护、凝聚、约束等一系列功能,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在获取统治地位之后,都会开动国家政权机器,采取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手段,对社会成员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使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可,也就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笔者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指围绕某一特定意识形态的建立、宣传、维护等开展的实践活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网络对广大人民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广大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引领广大人民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设置合理的议题,通过网络这一话语载体、阵地、渠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以人为本”,正确、科学地表达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影响和感染广大网民,引导广大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掌握和引导人民的思想动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