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都给予了关注,取得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研究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为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但是,应当承认,目前理论界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
(一)重理论,轻实证
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目前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理论性的分析和阐释,实证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明显不足。一方面,理论界虽然对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这些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概括、归纳和阐释等一些比较传统的理论性分析方法,而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如果能够通过问卷、访谈、案例等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将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和实例基础之上,则能够大大增强这些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与方法时,由于上面所提到的实际调查研究的缺乏和不足,导致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把握得不够准确和到位,因而所提出的相应对策或建议往往过于理论化、理想化,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研究仍存在较多问题
从研究内容层面来看,理论界虽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但是这一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1.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概括和界定仍然模棱两可
“话语权”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术语,被运用于不同的情景就具有不同的内涵,因而,目前关于话语权也没有准确而规范的概念和定义。但对一个问题的解析和阐释需要建立在清晰准确的概念基础上,这样才不至于引起混乱和误解。遗憾的是,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尽管发表了许多关于意识形态的学术论文,但对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大多数学者都采取了回避和模糊处理的方式,对于“意识形态”一词,人们似乎都心照不宣,却又不理直气壮。因此,学术界在这个方面仍然有研究的必要和尚待发掘的空间。
2.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的深度有待拓展
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其中的规律。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且研究成果的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是该项研究仍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怎么建设等问题,至今仍没有形成较为广泛认同的观点和结论。从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看,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较少,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谈论“原则要求和口号式”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关于“如何做”的较少。总之,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简单的叙述层面,在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目标、意义、路径等方面研究略显不足,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3.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领域有待拓宽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需要在研究中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跳出意识形态话语权论意识形态话语权、就中国论中国的窠臼,才能把握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大多从内涵界定、历史演进、时代挑战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抓住了这一研究的主要方面,但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4.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呈分散性特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大多数研究成果要么关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研究和逻辑研究,要么只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和范畴展开研究;或从某一个角度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遇到的时代挑战进行研究,如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遇到的时代挑战,大多数研究注意到了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影响,但这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在研究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理论创新不足、研究存在偏差和片面阐述、意识形态宣传和表达方式科学性需加强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不管怎样,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它们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