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建立自然—空间—人类共生系统的关键课题,以及解决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开发无序、效益低下的重要途径。然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工作部署之一,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国土空间开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可能成为加速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开发无序、效益低下的催化剂。因此,如何根据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建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和概念框架,创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待深入探索。
本书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情景分析法、空间分析法、集群分析技术、协调度评价法、市场潜力模型等技术方法,寻找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点,以九江市为实证区,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概念内涵、逻辑框架、运行框架、评价模式、宏观优化模式、布局优化模式以及基于文化复兴的模式创新和实施组织的序参量等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宜丰县为实证区,对跨区域空间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内容和结果如下:
(1)从“功能性聚落区域”、“活动结构”和“实践结构”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概念内涵可以用结构、强度、用途和布局四方面进行表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理论逻辑可以表达为:人地关系是逻辑起点,城乡发展是逻辑向度,四项优化是逻辑结构,生命共同体是逻辑演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逻辑框架是一个由背景层、基础层、核心层和目标层组成的多层次金字塔结构,涉及17个关键空间要素,核心命题是要明确开发格局优化的关键问题、利益协调和动力机制等8个主题。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程序规则需要遵循系统分析—综合评价—优化设计—实施策略的四阶段论。
(2)国土资源开发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基础和依据。传统国土资源开发评价主要从理性主义评价的方法论出发,缺少与实用主义方法论的结合,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建构潜力评价—优势度评价—吸引力评价“三位一体”的国土资源开发评价模式,试图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更加实用的评价工具。基于Zipf定则的国土资源开发潜力计算法,能比较好地揭示九江市国土资源开发格局的空间特征。
(3)通过建立经济、资源和环境三大子系统的27个评价指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九江市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现状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全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度的现状总体上较为稳定。应用R/S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对发展趋势的分析表明,耦合度、协调度H值均靠近0.5的临界点,九江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存在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
(4)基于市场潜力模型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模式进行修正,以弥补传统模式在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不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九江市的市场潜力总体分布呈现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中心城区的市场潜力指数相当于各区县市场潜力指数的总和;同时,分别在东线以及西线上出现相应的副中心,如都昌县、修水县等。总体上整个九江市各区县按照市场潜力指数可分为五个等级。在传统地域分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区县的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分区,可将全市划分为中部产业发展区、北部沿江开发区、东部生态保护区、西部山地休闲区,由此充分考虑到市场潜力大小对空间格局优化的影响。结合耦合度评价、吸引力评价、开发潜力评价和市场潜力评价,更好地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5)山水画所展现的方法论可作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方法论指引,以帮助九江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好地实现人地共融,“确保世界连续性的重要调整规则”。九江市的理学、宗教、历史和文化基因,决定了九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基本定位;丰富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复兴重大工程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具有重要影响。
(6)国土空间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开发格局优化的组织实施需要突破简单世界的思维模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布局这三项土地利用指标可以作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组织运行的序参量,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宏大叙事”,成为可操作和可实施的区域管理工具。根据分形的理论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作为序参量,可判断九江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替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7)最后,本书探究典型较大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变化辐射周边地区后,所引发的被辐射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完成宜丰县承受昌九辐射中心城区用地空间演变模拟,分析昌九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城镇化率辐射宜丰县后,对宜丰县生态空间、中心城区用地空间和大健康产业布局空间演变的影响。发现九江和南昌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辐射,将给宜丰县的生态空间保护带来压力;驱动着宜丰县在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等大健康产业用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