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对生产条件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整合科技、管理等要素资源,实现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同时实现发展模式的可持续。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令人赞叹,但传统的农业生产局面却未见显著改观,其根本原因正是缺乏劳动生产率的长足发展。资本形成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郑杭生、奂平清,2003)。在赫希曼看来,与资本要素的丰缺相比,发展中国家更缺乏的是对其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可持续地发展农业,不仅需要在量上增加农业资本的投入,而且需要通过科学配置来实现其质的改进,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钱彦敏,1991)。在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传播技术成果上,大企业更有效率。中国农业资本积累,因小规模传统农业导致资本收益率低下而面临特殊困境。由于传统的评价机制只关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绩效,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视而不见,中国农业走上的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王兵等,2010)。对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忽视,导致传统的评价方式失之偏颇,其评价结果严重失真,不仅无法反映农业生产的真实绩效,而且据此作出的政府决策会因其偏离科学而发出错误的信号,这将在长时期内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樊胜根,1998)。
农业资本形成就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筹措、积累和供给过程(范恒森,2009)。从研究的时间序列来看,国外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资本的变化还缺乏相对系统的实证研究,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在资本积累对于农业增长的作用方面,这类研究则更为少见;虽然现有的研究对农业资本的相关理论,无论在范围上还是深度上,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还有不少值得补充完善之处。一些实证研究分析测算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农业资本的形成方面,包括形成效率、投入产出等问题,则较少涉及;尤其对农业资本深化过程中的要素协调配置研究方面,因为成果较少故尚有些不足。由于资本的规模和结构严格说来是由社会消费剩余向投资转化过程的直接结果,所以决定这一过程的资本形成机制与格局就尤为重要(刘大志、蔡玉胜,2005)。农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农户要素协调效率及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本研究要计研心算的关键问题;对农户化肥要素投资偏向下的农业发展环境退化阻滞效应进行评价,是本研究的探索性领域。在这个领域开展系统研究,有望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的资本形成机制和积累机制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