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为邦本,农富国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核心;资本形成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Johnson,1997)。农业的发展,不仅生产了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剩余,而且改善了劳动力的配置结构,进而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增长(Thritle et al.,2001; Brauw et al., 2002)。通过资本深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装备不足和人力资本低下。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现代经济部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的协调同构,其关键在于提高现代物质资本投入和培育掌握现代技能的农民。
传统农业低投资收益率(Schultz,1964)、资本限制(林毅夫,1994)和地权不稳定(姚洋,2004),导致中国农业资本积累水平低下。农业资本收益率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使得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缓慢、社会资本进入动力不足;农村资本流出的虹吸效应引致的资本短缺,不可避免地威胁农业的自生能力和迟滞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矛盾。2015年,在《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中,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工作中要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转变,从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为此,要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实现提高。
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资本和劳动投入。传统的增长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增长时,劳动投入被假定为唯一决定农业产出的要素,资本并未作为投入要素包含在农业生产函数中。传统观点所倡导的在劳动力富裕的情况下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对于发展而言常常事与愿违,因为这样的要素替代虽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是一种促进稳定的因素,但在发展的情境下,却往往使事业停滞不前(Niho,1974)。资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元素(Sanchez,2006),资本积累对农业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Butzer et al.,2010)。农业资本的深化和要素配置的优化组合,共同影响着要素生产率(黄宗智,2010)。资本深化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劳动的“双重挤压”。究其根本,一方面是过度资本化在农业领域会扭曲资本和剩余劳动力之间原有的匹配,另一方面则归因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蔡昉,2004)。
通过资本深化助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探索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将通过梳理农业资本深化对要素配置结构的影响,进而系统分析给定的资本约束和要素配置结构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探索性的展望。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对资本投资与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给予特殊关注,希望通过本研究,探索借由加强农业资本投资力度和改善投资结构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可能的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绿色农业发展资本积累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