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枉收胡椒八百石
一、腹黑才子的难言之隐
武周时期,才华卓异的宋之问向武则天毛遂自荐,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北门学士。不过这次自荐遭到天后的拒绝,于是宋之问作《明河篇》以探其意。诗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乗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后来,不少人便根据这些诗句揣度宋之问的内心世界,认为他做梦也想与貌似莲花的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一样,爬到武则天的龙床上去。
虽然武后在宫内蓄养了不少男宠,但在不少好事者的怂恿下,英俊少年们依旧向她纷至沓来。当时,有位叫朱敬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向则天进谏道:
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近闻尚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女皇陛下,不管圣人还是愚人都会好色,但圣人的可贵在于能够自制。咱能不能收敛一点?您已经有薛怀义、二张等男宠了,近来又听闻“洁白,美须眉”的柳模之子柳良宾,以及“阳道壮伟”的侯祥云又要进内侍奉,此事实在有损风化。向您进谏逆耳忠言是臣的职责所在,所以臣不敢不奏!
想必除了宋代,也就只有唐代的官员胆敢向最高统治者发表此类言论。武氏听后,非但没有降罪于朱敬,反而还对其大加赏赐。
话又说回来了,武则天比宋之问大32岁,一代才子宋之问真的如此心切地觊觎着这位老妇人的御榻吗?
宋之问生得高大威猛,口角生风,史书说他“伟仪貌,雄于辩”,这种优良的基因大概源自他的父亲宋令文。宋令文以文辞、书法、臂力“三绝”称著于世。唐上元二年,也就是在宋之问的弱冠之年,他“登临龙门”,成为高宗朝的一名新科进士。
昔年,武后游洛阳南龙门时,命群臣当场赋诗,并宣称先成者赐予锦袍。左史东方虬佳句先成,率先夺袍。岂料东方先生刚刚谢完恩,屁股还没坐热,宋之问已经作好一首《龙门应制》献与武后。武后阅后,深觉远胜于先前那篇,便将原先赐予东方先生的那件锦袍改赐给宋之问。
当时,张易之甚得武后溺宠。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品位,时常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然而,张易之纵使生得一副好皮囊,腹内依旧是草莽。于是,宋之问与阎朝隐二人便做起了他的枪手,以至“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史书记载,宋甚至还为张易之“奉溺器”,溺器即盛尿的器具。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才子竟会对权贵阿谀趋奉至此,令人汗颜。
但是,张易之这棵大树也有被连根拔起的时候。在神龙政变中,武则天被逼退位,二张也在这次政变中被诛杀。因先前攀附于张易之,宋之问也受到牵连,被贬至远在岭南的泷州。宋禁受不住蛮荒之地的凄苦,企图逃回中原。途经汉江时他抚景伤情,作了一首《渡汉江》,诗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所谓“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宋之问的一生如果能一直左右逢源地走下去,想必无法创作出如此佳作。
宋混进洛阳城以后,藏匿在友人张仲之家。恰巧在此期间,张仲之、王同晈二人在谋划一件大事:诛杀武三思!宋之问发觉后,竟然跑去告发他们。经过此事之后,宋之问已经臭名昭彰,史书说“天下丑其行”。
景龙年间,宋之问先是媚附于武后的爱女太平公主。彼时,已是武后之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显然,他又发现中宗爱女安乐公主的大腿要比太平公主的更为粗壮,遂又改去巴结安乐公主。论血缘,太平公主是安乐公主的亲姑姑,但她们二人却是政敌。因此,太平公主对宋之问朝秦暮楚的行径深恶痛绝,伺机报复。不久,太平抓住了他的把柄,当即在中宗面前奏上一本。于是,宋先被贬至汴州,未行,又改至越州。他在越州登山涉水,置酒赋诗,这些诗传到京师之后,人皆讥讽,传为笑谈。
正当宋之问觉得自己获得重生的时候,无情的政变又一次将他逼上绝境。景云元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杀死韦后与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睿宗即位后,认定宋之问曾经依附二张及武三思,并以“狯险、盈恶”为由,将其流放钦州,后改为桂州。这段历史时期,大唐的政权更迭就像走马灯,宋之问的徙居之所也在随之不停地变换着,正如当初的他像一只绿头苍蝇嗡嗡乱窜,不停地改变自己的依附对象那般频繁。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流放之地——桂州,自此了结他辉煌与惨淡,荣耀与耻辱同在的一生。
关于宋之问的人品,早在他生前已经为时人所不齿。当时还广泛流传着宋之问索诗未遂而杀害至亲的说法。
当年,才子刘希夷曾作一首《白头吟》,全诗为: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
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首诗依旧被人们广为传颂,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堪称绝唱。本诗的作者刘希夷正是宋之问的外甥。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宋见诗起意,也“苦爱此两句”,屡次央求外甥将诗篇的版权转让给自己,但刘希夷未曾应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叹一语成谶!刘希夷不到30岁就英年早逝了。
不少史料记载,刘希夷之死与他的舅舅宋之问有关。
人们怀疑,宋之问索诗不成,恼羞成怒,于是暗暗伺机报复。最后,刘被宋用土袋子按压致死。持此观点的有《刘宾客嘉话录》、《大唐新语》以及《唐才子传》等作品。
可想而知,宋之问为了一首好诗,连自己的外甥都忍杀害,那为了大好前程,“男儿身”又何足挂齿呢?
细细翻阅《全唐诗》,可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全唐诗》卷二十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白头吟》;而在《全唐诗》卷五十二宋之问名下,也有此诗,只是将诗名改成了《有所思》。
两首诗中,除却标题有所差异,《白头吟》中的“洛阳女儿惜颜色”在《有所思》中作“幽闺女儿惜颜色”,“惟有黄昏鸟雀悲”作“唯有黄昏鸟雀飞”,“ 一朝卧病无人识”作“一朝卧病无相识”之外,其余诗句基本一致。
最终,宋之问带着夺诗弑亲的恶名客死在路远山高的南国。
言归正传。话说武氏看完宋之问的《明河篇》以后,对近臣崔融说:“我并非不识宋之问的才学,但他的口臭让朕实在难以接受。”因宋之问患有齿疾,口中时常散发难闻的气味,故有此事。宋知晓事情的原委之后惭愤至极。
据传,此后他便口含鸡舌香以祛除异味。然而,任凭他口气如兰也依旧无法扭转武则天的偏见,北门学士之列终究没有宋的立足之地,以致他抱恨终身,可见第一印象有时可改变人的一生。
鸡舌香即丁香,其果实以鸡舌香之名始载于《南方草木状》,其花蕾状如钉子,故以丁子香之名始载于《齐民要术》。北宋科学家沈括考究诸义,断定鸡舌香确系丁香无疑。
三国时期,曹操曾将一份鸡舌香精心包装后,并附尺牍一封,遣使送至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军中,“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是何用意?一代枭雄莫非用如此穷极无聊的手段讥讽孔明先生口臭吗?
公丁香
其实,早在汉代,鸡舌香确实已经被人们用来祛除“口过”。汉代的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为使口气芬芳,要口含鸡舌香。后来,此举逐渐演化成一种官仪。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朝堂上的参议也就此成为一桩风流雅事。口含鸡舌香,亦成为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特殊象征。曹操以鸡舌香相赠诸葛亮就不难理解了,以此来向诸葛亮示好,其招贤纳士之意不言而喻。
丁香,一名而多“香”,其同名异物者颇众。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香料与药品的丁香,与观赏性丁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
前者有公、母之别,都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秋季开花。公丁香是采摘的花蕾去除花梗,再经晒干之后的成品,母丁香是丁香果实成熟之后所得。在古代,此种丁香常用于烹调、榨油、入药、入酒以及熏香等。前文提及这种丁香有祛除口臭之用,此外还可以治疗牙疼,它大概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我国。本文所指的丁香,大多为此种丁香。
后者是木犀科丁香属的植物,春日开花,原产于中国,主要用作园林观赏,无熏香或药用价值,此文撇之不论。
非观赏性丁香的原产地众说纷纭,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伊朗三种主流观点。不过,到18世纪末,印尼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丁香生产国。丁香是唐人庖厨中一味高档的调料,古代的丁香基本来自域外,因而比较珍贵,非寻常百姓所能拥有。
丁香油味甘辛,性大热,大多带有药香、木香、辛香,以及丁香酚特具的气息,用于烹饪调香可提鲜增味。古人所用的丁子香油多由母丁香所榨。丁香的可利用部分较多,大多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蕾、茎、叶中的丁香油。丁香油呈黄色至棕色,并略带黏滞性。它对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以及牙痛等均有疗效。
唐代宰相韦巨源的烧尾宴上有一道美馔——丁子香淋脍,是一道浇上丁香油等五味的生鱼片,可蘸香醋后食用。
醋是唐人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品。至唐末,已有姜醋、米醋、麦醋、暴米醋、暴麦醋、桃花醋,以及五辣醋等,尤以桃花醋为贵。提起醋这种调料,此处有几桩逸闻趣事。
大唐荆州长史夏侯处信“尝以一小瓶贮醯一升,家人不沾余沥。仆云:‘醋尽。’信取瓶合于掌上,余数滴,因以口吸之”。醯即醋的古称,并非唐代的醋千金难求,而是这位夏侯处信是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唐太宗曾赐宰相房玄龄两名姬妾,房大人不敢接纳。太宗明知是房夫人不许“妖孽”进门,因为她是大唐朝野人尽皆知的悍妇,于是太宗召来房夫人,对她说道:“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如果不依就唯有一死,并为她备好一壶“毒酒”。谁知,房夫人毫无畏色,举起酒卮一饮而尽。其实,唐太宗所赐的毒酒只是一壶醋而已。从此,便有了“吃醋”这一典故。
一日,大唐军使李景略设宴,军中的小吏误把醋当酒,频频为任迪简斟满酒杯。李景略严苛暴虐,任迪简深恐此事罪及军吏,“乃强饮之,吐血而归”。李景略死后,军中向朝廷请命,希望让任迪简任长官。任迪简从此青云直上,官至易定节度使,时人乎为“呷醋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