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本研究涉及句法、语义、语用的各个层面,以现有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对汉语中相互义的表现形式的句法结构、语义功能和语用机制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在视点理论和认知语法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在充分观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以汉语为主,以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为辅,对汉语中相互义表义结构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找出相关的语言规律。
一、理论背景
(一)视点理论
视点一词源于国外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指叙述者在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角及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立场观点和语气。视点与时态的关系(van Dijk, 1977,1981; van Dijk & Kintsch,1983)与连贯的关系(Brown & Yule, 1983)与句型选择的关系(Harder,1996)及与语篇的整体建构的关系(Fowler,1986)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视点反映了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支配着话语的深层建构,为词语选择、句子关联、语篇分析、语体分析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本研究将以视点理论为基础,考察空间视点对叙述者编码部分空间相互结构的影响,以及观念视点对叙述者在具体语境中选择使用简单相互结构、非连续相互结构、主宾相互结构和隐性论元相互结构的限制与制约。
(二)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
相互义看似简单,要对其进行精确界定却相当困难。相互关系根据相互事件的动作参与者的数量的不同、动作发起者的不同、内部是否存在次事件的不同,有强相互和弱相互的区分。类型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语言对何为相互义看法不一,相互义和共同义之间很难有清晰的界线,本研究将采用范畴理论来解释相关现象。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相互结构中参照论元的选择问题;用象似性理论来解释部分句式相互结构的实现方式问题。
由于很多语言现象不是用一两种理论就能解释清楚的,本研究将利用语法化学说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二、研究方法
(一)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任何语言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中。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相互义的实现手段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表相互义的成分和其他成分的搭配情况也各有差异,我们将从语言演变的角度考察部分相互义表现形式的历时发展情况。
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部分相互义的表义策略可以替换使用,却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别。本研究将在分析不同相互义的表义策略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的基础上,考察其语用功能的差异,从认知角度和语体角度寻求其差异存在的动因。
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同时考察,对于认清某些语言现象是必要的。语言的过去与现在是紧密联系着的,察古可以知今,以今也可以证古。本研究拟将共时考察的结论与历时调查的结果进行相互参照。
(二)比较和分析相结合
朱德熙先生(1985)在《语法答问》中曾说过,特点因比较而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吕叔湘先生(1990)在《中国文法要略》的“例言”里也说到,要弄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法。文言里的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的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多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处和特殊之点。沈家煊先生(1996)也强调,我们不要老是从汉语出发来看别的语言,也应从世界语言来反观汉语,这样做不是要忽视汉语的特点,恰恰相反,是为了对汉语的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
要想准确地把握语言事实,比较和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能找出差异,通过分析能概括出规律。只根据一种语言研究语言共性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缺陷,将各种语言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或许可以更充分地发现汉语的语言特点。
相互义在各种语言中的界定范围和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在有些语言中甚至没有固定的相互义编码形式。汉语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相互义的编码策略也有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对汉语中相互义的表义方式可以有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汉语中的相互义和其他语言中的相互义在编码方式上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
本研究将以汉语为基础,以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为辅,探讨相互义表义结构在汉语中的个性,以及在各种语言中的共性,以期从类型学意义上提供更多的实证。
(三)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Chomsky(乔姆斯基,1957)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第一步是“描写充分”,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要努力做到“解释充分”。我们认为,汉语研究也应该如此。
汉语中各种相互义编码形式的形成机制和运作机制各不相同,我们将在深入梳理各种编码形式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不同编码形式形成的动因及其存在的理据。
(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从语料库中提取数据,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相互义的不同表现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体,以及不同作家、作品中的分布情况,更为清晰地观察其历时发展的状况。定量分析能为定性分析提供有力的证据,而定性分析则能为定量分析提供解释。我们将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部分显性相互词汇在真实语料中的分布情况,以期明确其倾向性的使用情况。
我们将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相互结构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从人类语言的共性出发,以其他语言为参照,以汉语事实为基础,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相互结构进行界定,对与相互义密切相关的概念进行考察。
(2)考察三种不同的隐性相互词汇,即相互名词、相互动词、相互形容词在相互结构中的句法、语义、语用表现。虽然汉语现有研究已经对相互动词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还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如简单结构、非连续结构、主宾结构和隐性论元结构出现的语境及各种结构中论元对称等级的差异。
(3)考察两种显性相互词汇,即相互代词和相互性副词在历时和共时性方面不同的句法和语义表现。
(4)考察几种句式相互结构,即并列复句相互结构,以及几个类构式成分,即“W来W去”“你V我,我V你”“谁也不V谁”“N(非相互)VN”结构的不同的句法、语义、语用表现。
(5)考察各种不同相互义表达形式的同现情况及同现限制,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相互义解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