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冢斜村
大禹流韵对冢斜
冢斜村隶属于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四周环山,全村约800人,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村内至今保存着富有绍兴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如余氏宗祠、永兴公祠等。2010年,冢斜村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稽东镇冢斜村曾是越国初都。冢斜余氏先祖为大禹。据史料记载,本支六十九世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曾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臣本姓夏禹,禹生三子,长曰启,承本姓;仲曰况,为顾氏;季曰罕,为余氏,臣为罕之后。”冢斜至今还是大禹后裔的集聚地,可谓人杰地灵、名人荟萃。
冢斜古村北靠大龙山,东依草山、狮子山,西接象山,南面是一片绿意葱茏的广袤田畴和林木茂密的轰溪山,小舜江如玉带绕村而过。它印证了传统选址的风水理念,背靠祖山(大龙山),左青龙(草山、狮子山),右白虎(象山),舜江溪自大龙山、象山蜿蜒向南,而后折向东,流经村落、田畴,年年岁岁守护着这片沃土。
相传越之坟墓都在此,墓不正向,故名曰“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更早的传说则出自族谱,因大禹夫人涂山氏也葬在冢斜大龙山麓铜勺柄,可能出自祭祀和守陵的需要,这个风水宝地就逐渐形成了村落。余氏在这里安家后,秉承耕读家风,出了不少官宦、学究,也有财力给后人留下一个个台门和一排排老宅。直到今天,冢斜还有保存相对比较完好的一座公祠、一座宗祠和九个老台门。
冢斜村余氏宗祠
村中最宏大、最重要的建筑是始建于乾隆庚辰年(1760)的余氏宗祠。宗祠前后两进,第一进上方悬挂着“本支百世”横匾,出自《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东西侧厢为看楼,居中有一个雕饰精美的方形戏台。后进为正厅,22根立柱皆为青石圆柱,后壁神堂挂着始迁祖余子陵及其夫人画像,上方悬挂“明德堂”“状元”“永宗”等匾额。
有老村落就有老故事,这似乎是一个通例,冢斜村也不例外。出生于冢斜的大禹后裔第一百零一世余煌,是明代状元,历任吏、礼、兵三部尚书。1644年,抗清官兵在浙江拥立鲁王政权,定都绍兴,诏令闲居在家的余煌出任兵部尚书。顺治三年六月,清兵直逼绍兴,有人建议余煌组织人马据城死守,余煌冷静地分析形势后说:“大势已去,江边数万军队已不堪一击,还想以老弱残兵守住城池吗?徒劳的抵抗岂不是坑害百姓?”他果断下令大开城门,让军民出城避难。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从容投河而死。
冢斜人的崇祖尚德并不都是轰轰烈烈的故事。据《冢斜余氏先祖大事》记载,明末年间,大禹后裔第一百零三世茂阳公发起并出资建造了永济桥,当年桥头还建有永济亭和路廊。为方便来往行人,茂阳公常年为路人免费供应茶水和歇息之处。茂阳公常常黎明即起,登至亭后小狗山高处,向全村眺望。发现哪家哪户没有升起炊烟,老人就会在傍晚时分送米上门,以解村邻断炊之急。而今,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廊亭在夏雨秋风中坍废,永济桥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冢斜人心中,桥亭和这位老人仍是那般鲜活,每当忆起,心头就会升起一缕温馨。
文:余振波/图: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