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疚情绪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内疚情绪的含义

一、内疚情绪的概念

翻阅各种词典,会发现对内疚概念的描述各有侧重。《现代汉语词典》将内疚描述为内心感觉惭愧不安,强调心理状态;《牛津英语词典》将内疚描述为因做错某事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强调内疚的原因和结果;《心理学大辞典》对内疚的描述是个体因为意识到自己违反了道德准则,进而产生的一种自责、悔恨的情感,强调内疚的体验和原因。

同样,心理学家对内疚也有着不同的理解。Hoffman(1984)认为,当个体伤害了别人,或是违反了某种道德规则,就会产生良心上的反省,进而产生一种需要对行为负责任的消极体验。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进一步指出,内疚常常发生在不道德的或是自私的行为中。当个体产生了内疚感,他就可能产生补偿性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指向被他伤害的人,也可能指向其他正在受到别人伤害的人。Barrett和Tangney等也认为内疚经常与个体的弥补矫正性行为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通过这些行为来纠正或是弥补自己的错误,同时也防止自己再犯这样的错误(Lewis, 2000)。Baumeister等(1994)提出内疚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与那些可能会产生不良结果的个体行为以及行为的目的相联系。Lewis则认为,内疚往往是因为个体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一个失败,对这种失败的评价是个体痛苦的来源,这种痛苦指向导致失败行为的原因和被该失败行为伤害的对象,注意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个体自身的行为。因此,一个内疚的人弥补这种失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国内也有研究者提出,内疚是个体由于自身的行为、想法与自己、他人或社会的标准不相符,进而对这种行为或想法产生自责、后悔等的消极体验(徐琴美,等,2003)。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内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不难发现,研究者对内疚的兴趣着眼于内疚产生时的主观感受、内疚的原因以及处于内疚状态时的行为倾向。

二、内疚情绪的分类

Hoffman等将内疚分为违规内疚与虚拟内疚。违规内疚就是以上我们提到的内疚,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或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时,个体就会产生违规内疚。而虚拟内疚则是指个体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伤害他人或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但仍然会内疚自责。

(一)违规内疚

以上所提到的有关内疚的概念以及内疚产生的原因较多关注违规内疚。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内疚通常也是违规内疚,如妈妈冤枉了自己的孩子感到内疚;因为急于上车把同学推倒,导致同学受伤,感到内疚;或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自己的班级名誉受损而感到内疚;或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帮助他人,而使他人受伤等。所有这些内疚的产生都是针对自己已经产生的错误或违规行为。

(二)虚拟内疚

Zahn-Waxler等(1979)最早提出虚拟内疚的概念,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当15~20个月大的婴儿注意到自己的母亲在没有什么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出比较难过的表情时,婴儿自己也会变得难过,而且会试图靠近母亲以安慰母亲。有意思的是,还有1/3的婴儿看到母亲难过会责备自己,而且在后来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这类出现类似内疚行为的婴儿比无此行为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内疚感。Hoffman(1989, 2000)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人们尽管没有做什么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者是他们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但当他们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或是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受到的伤害有关,他们也会体验到内疚并且会自责。因此,虚拟内疚往往是个体即使什么都没做,或是被认为不必对伤害或违规事件负责任,但个体仍然产生了类似自责内疚的情感体验。Hoffman(2000)进一步提出,虚拟内疚在个体道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体道德准则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自律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强烈的动机作用。

违规内疚是个体存在主观故意去伤害别人,或真正做了违反规则的事情,自己良心发现后觉得对不住受害人而产生的内疚。而虚拟内疚则是个体即使什么也没做,也没有伤害别人,或者是别人受到的伤害实际上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别人也认为个体不需要对此负责,但个体仍然产生了内疚体验,究其原因就是这违背了个体认同的内在道德规范。因此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个体是否需要为某些不良的结果负责,前者是真的需为不良结果负责而产生的内疚体验,而后者是个体认为需要负责,但实际不需要负责,个体仍然产生的内疚体验。

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违规内疚与虚拟内疚都是在移情基础上产生的,更多指向个体自己的痛苦体验。当个体违反道德规则伤害了他人,使他人处于痛苦之中,移情使个体体验到他人的痛苦,因为自己使他人处于痛苦状态而内疚自责。当然,如果个体在生活中曾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会提高个体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因此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处于悲伤中,对他人的悲伤产生移情,他可能会回忆起自己也曾做过一些违规行为,也曾使他人处于悲伤之中,可能会怀疑是否又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悲伤,如果发现他人的悲伤与自己有间接的联系,也会体验到内疚,这种内疚即为虚拟内疚。因而Hoffman认为虚拟违规导致虚拟内疚。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违规内疚与虚拟内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当个体取得成功时,他的朋友确实会希望他能稍微低调一点,这样才不会凸显出他们的失败;家人孤单时,也可能确实希望有人能对他们多点关心与照顾等。所以虚拟内疚有时也会与违规内疚有重叠的部分,但个体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或是否违反了社会标准和道德准则会作为区分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的依据。

(三)群体内疚

相对于个体层面,群体内疚是与个体所属的群体有关的。自我觉察和认识有部分是依赖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因此有时,此行为或行为结果与个体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同样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Postmes, et al., 2010)。另一方面,当发生群体行为与群体价值不一致的情况时,即使人们并未参与到行为当中,但他们也会感到群体内疚情绪(Doosj e, et al., 1998; Branscombe, et al., 2004)。个体需要对所属的群体作出认同,认同水平影响到其群体内疚感,高认同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内疚情绪(Seger, et a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