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超越:心理咨询技术解析及案例评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心理咨询概述

由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求助方式,近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大中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有专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级甲等医院普遍有心理咨询门诊,社会上独立开业的心理咨询门诊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可以说,心理咨询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大众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众多,对心理咨询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据调查,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这部分人员中大多数需要精神科治疗,而轻度心理障碍者和经医疗已控制症状的部分或完全康复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促进其自我成长和环境适应。在我国3.4亿未成年人中,有28%的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存在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在成长和成熟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得以调整和解决。
在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大众对心理咨询逐渐开始了解和认可。在中学和大学,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婆媳矛盾、夫妻感情出现裂痕者也会去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在社会咨询机构,由于寻求咨询帮助的人数增加,咨询机构由十几年前的收入极少、难以维系,到现在的有所盈余、渐成规模。
较强的社会需求给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是对心理咨询师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咨询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但拿到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说满足了心理咨询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其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距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同时,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是国内学者热议的话题,如何在中国的心理咨询中总结出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既是心理咨询实践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挑战。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念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
生活中有许多与咨询相关的词汇,比如健康咨询、法律咨询、投资咨询、个人形象咨询等。所谓咨询,是具备某些专业知识或信息的人为需要的对象提供帮助的过程。健康咨询是医师用医学知识提供保健服务,法律咨询是律师用法律知识提供司法方面的服务。美国教育大词典对咨询的解释是:对存在私人、教育和职业问题的人进行的个体和人际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和分析中肯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专家的支持下,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促使来访者自己作出决定。这个解释明确了咨询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包含三个要素:专家、有某种问题的人和帮助过程。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咨询活动,其定义应该符合咨询的基本概念。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是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给咨询对象(或来访者)以影响,使其心理与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与其他形式的咨询不同的是,心理咨询的过程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而且是咨询的目的是使咨询对象的心理发生积极改变。
二、对心理咨询的不同理解
心理咨询是一项复杂的助人活动,中外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咨询的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类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治疗模式
治疗模式的概念往往把咨询对象看做是存在心理异常的人,把心理咨询的过程看做是纠正心理障碍的过程。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1989)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李维主编的《心理学百科全书》(1995)中认为,心理咨询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
张小乔(1993)认为,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有专业技能的咨询人员进行诉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以治疗模式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可以说是心理咨询发展初期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咨询刚起步时,也曾对心理咨询有治疗模式的理解,美国心理咨询协会在成立时就曾提出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精神障碍,包括能自诉的正常人的精神障碍,轻度精神病患者和异常心理者,还包括不能自诉的,但通过他人帮助主诉的儿童、聋哑人和口吃患者。在我国心理咨询的起步阶段,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大多有医学背景,龚耀先1996年调查了全国学校、医院、心理研究机构和儿保所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发现有79.4%的人是医学学历背景。在心理咨询发展的初期,一方面前来寻求帮助的人以精神障碍者为多,另一方面心理咨询的医学背景也是以治疗模式理解心理咨询的原因。
(二)发展教育模式
该模式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发展和提高,而不是解决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是心理正常,但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人。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明确了对心理咨询的两种定义模式,即教育模式(educational model)和发展模式(development model)。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而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
理斯曼(D. R. Riesman)在1963年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张人骏的《咨询心理学》(1987)是我国的第一本心理咨询专著,在这本书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心理咨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发展教育模式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可以说是对心理咨询工作对象的拓展,发展教育模式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得到帮助,获得个人能力的更大发展,潜质的最大限度发挥。
(三)过程描述的概念
这类概念着眼于心理咨询的过程,强调人际关系在咨询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帮助人发生改变的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42)认为,心理咨询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钱铭怡在1994年出版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提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英国出版的《精神病学词典》(1985)的定义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征询和讨论的过程,其中供询者向求询者就一般的或特定的个人问题提供建议或辅导。
心理学家帕特森(Paterson)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和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的个体,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香港学者林孟平认为,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丰富的发展。
过程描述的概念体现了对心理咨询本质的更深入的理解。如果说治疗模式的概念中咨询师是医生,发展教育模式中咨询师是教育者和指导者,那么过程描述的概念中咨询师就是一个陪伴者了。这种理解的转变显示出对心理咨询中改变力量的来源由咨询师身上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咨询师只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来访者自己。
三、心理咨询的特征
尽管不同学者对心理咨询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不同概念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各个定义都包含了一些心理咨询的共性特征。
帕特森曾经总结了心理咨询的几个特点,包括7个方面:①咨询关注的是来访者主动和自愿的行为变化;②咨询的目的是为来访者自主的行为变化提供条件;③和其他所有关系一样,这种关系对来访者有一定限制;④促使来访者行为变化的条件是通过会话的过程提供的;⑤咨询过程的倾听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并非所有的倾听都是咨询;⑥咨询师理解来访者;⑦咨询是在私人的环境中进行的,讨论也是保密的。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应具备以下几种特征:①主要着重于正常人;②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③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④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中的作用;⑤研究个人在制订总目标、计划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⑥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因素,强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
综合各种心理咨询的定义以及前人对咨询特点的总结,笔者认为心理咨询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心理咨询是助人的过程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向求助者提供帮助的过程。来访者寻求咨询的诱因,往往是因现实的问题产生心理困惑,出现适应不良,或难以应对其所面临的问题。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澄清问题、分析判断、指导建议等过程,来访者对自我及面临的问题会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情绪得以改善,行为更加积极,人格更加完善。
心理咨询对人的帮助是深层次的,这种帮助既体现在来访者具体问题的解决或不良情绪的消除,更体现在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思维习惯,形成良好行为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来访者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满意的人生。
心理咨询对人的帮助更加关注来访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帮助的过程是以来访者自身为核心,来访者是咨询的主体,是改变的主体,也是咨访关系的主体。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让来访者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二)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
诚如帕特森所认为的,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的前提。心理咨询的过程也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终结的过程。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才能够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咨询师的分析、建议才能被来访者接受,进而正视问题,发生改变。
信任感的建立是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标志。当来访者能够相信咨询过程不会对其造成伤害,能够信任咨询师的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信任自己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咨询得以解决的,来访者才能够在咨询中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咨询改变中去。
(三)沟通交流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形式
心理咨询有很多种形式,比如面对面的一对一的咨询、一对多的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以及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即时文字信息咨询、网络音频、视频咨询等,各种咨询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是信息交换和感情沟通的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各种信息以及表情动作通过沟通过程传递给咨询师,咨询师的分析建议通过沟通过程影响来访者。在各种咨询形式中,面对面的咨询或者叫做个别心理咨询是最直接的交流,因而也是效果最好的咨询形式。
(四)心理学的理论、技术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基础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帮助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区别于其他形式助人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等各个理论学科为心理咨询中分析说明来访者的各种心理现象提供依据,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流派为解释心理问题的原因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或途径。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活动,有其系统的、较为成熟的实践操作技术。认知改变的技术、情绪调节的技术、行为改变的技术,精神分析疗法、现实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方法和技术各有其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程序步骤。各种方法的整合运用是现代心理咨询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
(五)心理咨询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发展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或者促进来访者更好的心理发展。虽然通过咨询也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比如作出某种决定、克服某种现实困难,但应该说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心理问题得以解决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咨询的表面效果。
来访者的一些问题不属于心理学的范围,也就不是心理咨询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心理咨询师不可能帮助来访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能为其提职加薪,不能解决法律问题、债务问题。但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由这些现实问题引起的心理困惑,可以通过咨询让来访者更加满意现状或者积极改变现实。
四、心理咨询相关概念辨析
在生活中,有一些和心理咨询较为相近的工作或领域,经常被当成是心理咨询,从事心理咨询及其相关工作的人,需要对这些概念有准确的区分和理解。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与心理咨询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曾文星和徐静(1987)在其《心理治疗》一书中认为,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李心天主编的《医学心理学》(1991)教材中认为,心理治疗是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
北京大学陈仲庚教授(1989)曾撰文认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没有本质区别,两者在工作关系的性质上,在改变和学习的过程上,在指导的理论上都是相似的,两者的区别是人为的,而非本质的。文中还从工作任务、对象和情景、工作方式、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四个方面分析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不同。
对于这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概念,我们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不过从现实中对两个概念的应用和习惯上,我们可以粗略地说明一下两者的区别。
1.针对的问题不同
心理咨询一般针对在日常生活的适应或压力事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问题的程度较轻,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是正常人。心理治疗则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各种神经症和没有丧失自知力的其他精神疾病,工作对象可以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经医药治疗或心理治疗已经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也可以接受心理咨询,但其咨询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适应生活,而不是治疗原先的疾病。
2.目的和工作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强调发展模式,通过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提高个体能力,促进人格完善。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纠正或弥补某些心理缺陷或障碍,是对已经形成的心理损伤的修复,最终目的在于使患者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在工作方式上,心理咨询以沟通交流为主,包括一对一的交流(个别咨询)、一对多的交流(配偶咨询、小组咨询及团体咨询)。而心理治疗除了沟通交流外,还有借助仪器设备、设置环境条件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心理咨询的程序较为松散,方法较为模糊,而心理治疗的方法步骤更为明确,要求也更加具体。
3.从业者的训练背景和工作环境不同
相比之下,心理咨询从业者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在我国,以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学历背景的人居多,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时间较短。心理治疗的从业者大多是医学背景,尤其以精神科医生为主,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时间较长,要求更高。心理咨询的工作环境多样,有学校、医院、监狱、企业、社会机构等,而心理治疗的工作环境主要在医院或独立开业的心理治疗机构。
(二)心理咨询与助人工作
助人就是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助人的工作,如法律援助、儿童求助、家暴预防等,在这些助人活动中也都涉及沟通交流的过程。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Clara Hill将助人定义为:“一个人通过探索感受、获得领悟、在他(她)的生活中做出改变等方式来帮助另一个人”。
助人行为和心理咨询的目标都是提供帮助。吉拉德·伊根(2008)认为,助人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帮助来访者更有效地处理好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更充分地发掘或发展他们未利用的资源和错失的机会;另一个是帮助来访者成为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自助者。这个目标也完全适用于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的目标则不一定适合其他助人活动。
心理咨询是包含在助人这个大概念里的一个小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助人的活动范围更大,帮助的形式更多,可以在多种场合、多种条件下助人,可以提供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帮助,而心理咨询则只局限于咨询场所,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发展提供帮助。
心理咨询是一种助人工作,但助人工作不一定都是心理咨询。只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向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的助人活动才是心理咨询。社会上一些人打着心理咨询的旗号,却在做与心理咨询毫无关系的事情,不仅混淆视听,误导群众,而且会影响心理咨询的声誉。
(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工作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本质上也是影响人的心理的过程。因此,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看做是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两部分工作范围有交叉,但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场和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咨询要求有中立的立场,咨询师不对来访者作道德性评价,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来访者的各种观点看法。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有特定的政治立场,有阶级性、政策性。在理论基础上,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作为工作基础,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指导,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理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理论作为工作基础。
2.工作目标不同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实现更好的心理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目标是要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行为,并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
3.对象和内容不同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存在某种心理问题或者希望得到更好心理发展的人,只有一部分人会寻求心理咨询。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和广泛性。在工作内容上,心理咨询是以某种心理问题为核心,分析问题的相关因素、诱发原因,寻找改变认知、调节情绪和行为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方针为内容。
4.方法和过程不同
心理咨询采用共情、面质、解释等咨询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其基本过程是收集资料、澄清问题、确定目标和计划、实施咨询改变等几个环节,咨询过程以来访者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多样,包括个别谈心、讲座报告、社会实践等,其过程主要是说教、灌输和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进行的。
(四)心理咨询与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D. P.萨库索和R. M.卡普兰在《临床心理学》一书中认为,临床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类和人类问题,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其目的在于调整和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这个定义与心理咨询的定义非常接近。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里认为,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涉及心理异常的具体问题,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协助患者或来访者了解自己,做好适应,进而解决心理的烦恼和苦闷。D. P.萨库索和R. M.卡普兰在《临床心理学》一书中也认为,临床心理学家更多地从事心理治疗以及个人情绪或行为异常的评定工作。
可以看出,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不同。心理咨询侧重于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帮助人选择职业及更好地发展,而临床心理学则是对有心理异常的患者开展工作,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治疗心理异常。
其次,两者的工作范围不同。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涉及学校、医院、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而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范围主要在各种临床心理门诊、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和私人开业的心理门诊。
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学还有以下几点区别:
1.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更加积极主动,多数心理咨询的来访者都是主动求助,在咨询中积极配合。而临床心理学的对象往往是在家人或朋友的劝说、引导下前来接受治疗。
2.心理咨询的效果是以来访者的积极努力实现的,咨询过程只不过帮助其澄清问题,提供改变的条件。而临床心理学的某些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家属要求患者必须做什么。
3.心理咨询中的人际关系受职业道德的限定,其关系接近于朋友间的关系,但必须限定在咨询帮助的范围内。而临床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则更像医院里的医患关系。
4.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沟通交流进行的,其中以面对面的会谈为主。而临床心理学中除了会谈外,还会有其他的方式。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和范围

一、心理咨询的对象
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咨询的对象由精神障碍者,到存在心理问题和适应不良的人,再到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满意的生活的人。心理咨询的范围也随着各行业部门对心理咨询作用的逐渐认可而扩大,从理论上讲,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所有人,心理咨询的范围应该覆盖全社会。
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编著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从这样的理解出发,结合心理咨询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但追求高质量生活和更好发展的人
来访者的问题未必都来自现实的打击或压力,也可能来自对自我及发展的更高要求。一位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但他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人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希望通过咨询提高自己的人际魅力;一对新婚夫妇,夫妻关系良好,工作生活正常,但觉得双方感情不如以前那么亲密,希望通过咨询让爱情之花常开。这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并没有面临现实打击,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或未来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对现实的某些方面不满意,也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人格健全、在遭遇现实打击后出现心理问题的人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即便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遭遇现实打击后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而一些重大打击还会对人产生长远的心理影响,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得以康复。例如,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很多人丧失亲人,失去财产,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国内心理学界及时组织专家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在心理危机期的干预过后,需要长时间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重建。即便不是这么重大的打击,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压力或打击,同样也会让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帮助解决。
3.存在人格缺陷、需要长期调节完善的人
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在17、18岁左右基本形成,而且是一经形成,难于改变。由于某些成长经历中的不良因素,使一些人存在人格缺陷,比如有人自卑,有人自负,有人过度自我中心,这些人格特点虽然都没有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但直接影响着本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习惯,使他们更加容易出现自我矛盾和人际矛盾,并经常处于某种心理困惑之中。可以说,人格的缺陷是其心理困惑的原因,而人格的稳定性又决定了这些缺陷是难于克服的,所以这部分来访者需要长期的自我调节并接受心理咨询。
4.自知力完善、主动求助的轻度精神疾病患者
一些人虽然已经达到了某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或者已经接受精神科治疗,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例如各种类型的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患者,这些患者经过治疗后,认识到药物治疗只能改善某些症状,调节情绪,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转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也建议这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双管齐下,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5.重度精神疾病经治疗康复的患者
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等精神病性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心理异常,对疾病的自知力丧失,但经过一定时间的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心理状态也恢复正常,进入疾病的康复期。这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会面临重新回归社会,适应新的生活挑战。此时心理咨询可以起到端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帮助患者适应生活和工作环境,重新树立人生目标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精神刺激,防止疾病复发。
二、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尽管在很多领域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由于历史沿革和现实需求的原因,心理咨询在各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这里列举在我国发展较快,已经渐成规模的心理咨询实践领域。
(一)医院心理咨询
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也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正是在临床工作中认识和体会到了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积极作用,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最早在医院开展和普及。
医院心理咨询可以在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也可以在住院病房开展。其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咨询
目前,我国城市多数综合医院设立了精神科或心理门诊,精神卫生中心或精神病专科医院也都有心理咨询门诊。在心理门诊开展心理咨询是医院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前往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的患者从以前的以精神分裂症等重症为主,到现在的神经症等轻度疾病占的比例增加。各种神经症、性变态、人格障碍、情感障碍等轻度精神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往往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另外,由于社会大众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加,以及长期形成的对医院信赖度高的观念,也使许多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去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医院心理门诊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医生,在做心理咨询的同时也进行药物治疗。据了解,一些医院心理门诊没有严格区分咨询和治疗,医生更习惯于给来访者疾病诊断,通过开药来帮助来访者调节情绪,同时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在医院心理门诊里应用更为广泛。
2.心身疾病患者的咨询
心身疾病是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影响,压力、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如果持续存在,就可能诱发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都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控制症状,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咨询和治疗,往往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些医生经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培训,在本科室开展对患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也有一些医院专门开设了心身科,针对心身疾病展开治疗。有的医院还设立了针对某种疾病的心理门诊,如减肥门诊、减压门诊;也有医院组织同一疾病的患者形成互助团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癌症患者互助团体、高血压患者互助团体等。
3.躯体疾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咨询
躯体疾病本身与心理因素并无关系,但由于在患病后疾病所致的痛苦,活动受限,工作、生活深受影响,也会让患者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在医院门诊,做特殊检查的患者或经确诊的难治性、致死性疾病,传染病、性病等疾病患者,都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需要医务人员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住院病房,病程迁延的患者往往焦虑烦躁,手术患者往往担心恐惧,疗效不佳时常常悲观绝望,也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
门诊患者的心理咨询需要临床医生有基本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据调查,综合医院各科门诊中有心理症状的患者占就诊总人数的20%~30%,但临床医生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识别率不足10%。尽管目前各医学院校里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必修课,但由于缺乏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多数医学生工作后识别精神症状的能力不够,临床医生继续教育中需要增加精神心理方面的内容。
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大多由护士来解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医院引进了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不仅要对患者的躯体方面问题进行护理,而且要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咨询,要开展心理护理。尽管多数医院病房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及与患者的交流中,采用安慰支持、心理疏导、鼓励宣泄等准专业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对维护患者心理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学校心理咨询
学生处于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就是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判断和转介的过程。我国在2000年以后逐渐普及学校心理咨询,各高校和中小学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咨询教师。
郑日昌(1991)将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方式和途径,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和品德发展等。第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重大转折期的适应和调节等。第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内容,包括: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心理危机及预防,青春期性心理卫生,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的矫正等。第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问题。
徐光兴(2000)总结了学校心理咨询的“三个层次”和“三大领域”。三个层次包括:发展性心理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保健工作,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性心理辅导,主要面对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的学生,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治疗性心理辅导,指针对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性格出现偏差及心理障碍的学生,主要是对已出现的心理障碍的矫治。三大领域包括:学习问题的咨询,是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记忆方法等与学习相关的问题的心理咨询;适应问题的咨询,是对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的咨询;成长与发展咨询,主要是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自我潜能的理解和把握,对自我社会性的发展和未来认识规划等。
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各有差异,学习任务和要求也不相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会不同。在学校咨询内容上,小学、中学和大学有很大差异,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美国学校咨询员协会认为,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预防儿童的心理问题,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危害;②为小学教师提供咨询,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③帮助小学生的父母,使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充分的了解;④发现与识别儿童期常见的发育缺陷与其他异常情况,并负责与有关机构联系,使问题得以及时处理;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辅导,使之明确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工作的关系。由此可见,小学生心理咨询的许多工作都是针对家长和教师的,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工作促进儿童的正常成长与发育。
对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可以对儿童的情感、行为及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而对其成年以后的发展和成就产生影响。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开设了心理课程,或者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部分,通过课堂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在心理发展上,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前期,其心理发展特点鲜明。因为生理的迅速发育,社会期望的变化,中学生心理矛盾众多,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首先是对青春期发育的适应问题,尤其是对性发育的适应,对第二性征的接纳,对遗精、月经、手淫等现象的错误认识等问题是咨询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是性心理发展及两性交往相关问题,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朦胧的初恋感觉等心理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成为心理问题的来源。第三是自我适应问题,对自我生理、社会、心理特点的认识和认同,是初中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第四是学习问题,包括由学习任务增加、应用性的要求提高带来的对学习的不适应。第五是人际交往问题,开始认识友谊,希望交朋友,在交往中会产生各种人际问题需要接受咨询。
高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大多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①组织安排一些课程,讲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关心的若干问题,如身份感、职业选择等;②向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以供他们作决定时参考;③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估;④对于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在高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上,除学习、人际、自我适应的问题外,两性交往问题依然困扰着高中生,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带来的困惑以及高考的压力也是咨询中常见的问题。
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大学阶段是从学生身份到社会人的过渡时期。大学以前是以高考为目标的较为单纯的学习生活,大学毕业后则进入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在这个时期,学习依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同时,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完善自我、了解和适应社会也是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多元的要求之下,一些大学生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另一些大学生多面发展,又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兼顾。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人格日趋稳定,心理较为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耐受打击挫折的能力。但同时心理稳定性还不够,认识判断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同时,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社会,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不当言行。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是由对大学新的管理模式和学习要求不适应引发的心理问题,包括校园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自我适应问题、择业适应问题等方面;②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交往能力不足、缺乏交往、人际矛盾冲突、人际状况认同等问题;③恋爱问题,包括恋爱观念和择偶取向、单恋、暗恋、恋人间矛盾冲突、失恋等;④专业认同和职业发展问题,包括不喜欢所学专业、转专业等问题以及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出现矛盾困惑;⑤网络成瘾,许多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产生网络依赖,因过度上网而影响学习,沉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⑥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⑦吸烟、酗酒、吸毒等成瘾行为。
(三)监狱心理咨询
美国精神病学家希利曾提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由欲求不满产生情绪问题,情绪问题长期得不到排解,就会以违法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研究认为,精神疾病、人格缺陷和情绪冲动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在违法犯罪之前,许多犯罪嫌疑人就已经存在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获刑服罪后,监狱里特殊的环境条件、离开家人朋友、剥夺人身自由等方面因素都可能造成服刑人员产生心理问题。
1991年,司法部将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列入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准,促进了罪犯心理咨询的发展。到2000年,全国已有79.9%的监狱开展了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2002年,司法部在召开的全国监狱系统提高改造质量座谈会上提出“心理矫治工作是改造罪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专业性很强,内容很丰富,对科学改造罪犯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多数监狱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每一个监区里配备一名心理专干,负责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工作。
监狱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①监狱适应问题,主要针对刚入监的服刑人员出现的紧张焦虑、悔恨内疚、无所适从等心理和行为问题,目的是让服刑人员尽快适应监狱环境;②人际关系问题,对服刑人员之间、服刑人员与其亲属之间、服刑人员和管教干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咨询辅导;③改造心理调适,是对劳动改造的态度的调整和改变,帮助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发展个人能力;④回归社会的辅导,是对服刑将满的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总结自己服刑的经历,作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
(四)婚姻家庭咨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石。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是婚姻家庭咨询的主要内容。在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中,家庭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矛盾冲突,在祖孙三辈组成的主干家庭及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联合家庭中,除了核心家庭的矛盾外,还有同胞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由于我国多数家庭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因此夫妻矛盾、亲子矛盾和婆媳矛盾是三种最常见的家庭人际关系问题。
20世纪40年代,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在美国产生并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领域。1942年,美国婚姻咨询师协会成立,后更名为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师协会。婚姻家庭咨询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家庭关系,咨询中关注家庭成员以及成员间的关系,把家庭看做一个互动的整体,形成了系统式家庭治疗等影响广泛的咨询方法,在婚姻家庭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婚姻家庭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家庭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的矛盾冲突;②夫妻情感冷淡,由于缺乏沟通交流或产生误解,夫妻之间彼此漠视对方,消极相处,亲密感消失;③夫妻性冲突,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夫妻一方性欲求不满,或者双方在性满足的时间、形式上产生冲突;④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和父母子女之间的家庭暴力,由家庭暴力引发的心理危机;⑤夫妻感情危机,主要指因一方感情出轨产生的双方剧烈的矛盾冲突;⑥离婚相关问题的咨询,包括离婚危机的干预以及离婚后的心理适应问题;⑦特殊家庭的心理问题,包括再婚、丧偶、丧亲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⑧家庭成员心理障碍或严重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
(五)职业心理咨询
职业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系统地提出职业目标,并根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使来访者获得圆满职业生涯的咨询。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咨询起源于职业心理咨询,目前,美国职业心理咨询已经非常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业心理咨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许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在各大中城市的人才交流中心也或多或少地开展职业心理辅导。
帮助来访者选择合适的职业是职业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职业兴趣、气质类型、能力特征做详细的了解,一般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方法比较客观地了解来访者,然后根据不同职业的能力、气质要求,向来访者提供建议,再结合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薪金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因素与来访者共同商讨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职业。
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职业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长期的职业发展,讨论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过程、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真正了解自己,澄清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能力特征,认识自己职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详细评估内外环境的基础上为自己筹划未来,设计既合理又可行的职业发展方案。其工作包括自我评价、现实审查、目标设定、行动规划四个阶段,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发展理论、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理性决策理论。
职业心理咨询的另一部分内容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在求职难的同时,企业招聘难、招聘高水平人才难的问题也很突出,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在如潮的求职者中甄别他们?这是令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们头痛的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帮助用人单位解决难题:首先是进行职务分析,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确定某职位的工作要求;其次是人员要求,根据工作要求提出相应的从业人员心理品质;再次是确定评价指标,选择心理测评工具,编制心理问卷或采用其他评估手段,制定出一套用于选拔人才的工具;最后是人才选拔,即运用选拔工具实施人才选拔。
(六)企业心理咨询
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某企业在短时间里出现多起员工自杀事件,令全社会震惊。震惊之余是深深的思考,如何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和干预员工心理危机事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企业心理咨询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另一个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增进团队协作。第一个目的的达成一般通过个别心理咨询过程来实现,第二个目标的达成通过团体活动或培训更为有效。企业心理咨询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有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咨询室,聘请专职咨询师开展员工心理咨询;有的企业邀请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来到企业内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并开展咨询服务。
企业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员工压力缓解,通过咨询、放松训练等手段缓解员工心理压力;②调节人际矛盾,对员工间的矛盾,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服务对象等方面的人际矛盾进行分析和建议;③职业发展问题,对本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何将个人发展与企业成长结合起来等;④调节员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对焦虑抑郁情绪的调节,对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的矫治等。
近年来,一种较为系统的企业心理咨询模式——EAP被引进,EAP是英文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缩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EAP是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企业的评估、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的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帮助员工解决自身及其家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企业组织氛围。EAP可以有三个环节:第一,调查与建议,是面对一定范围的员工进行群体心理调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态,发现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员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建议;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知识介绍、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等形式面向所有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启发员工求助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第三,针对性培训或团体辅导,是根据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主题培训或团体活动,以便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开始员工心理培训和辅导。2001年,联想公司在国内率先实行了系统的EAP项目,在十余年的发展中,许多心理学专家参与其中,并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EAP模式。
(七)其他领域的心理咨询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之外,在其他的一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机构或单位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在体育竞技领域,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临场心理调节;在军队、警察中开展心理训练,以及对其中的特殊人群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在社区卫生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和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咨询服务;在福利院、敬老院等有特殊人群的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在民政部门下属的流浪人员收容站等单位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现场,对灾区群众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及后续的心理咨询等。

第三节 我国心理咨询发展与现状

现代心理咨询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帕森斯(F. Parsons)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创立了一家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辅导局,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开端。同时期美国人比尔斯(C. W. Beers)倡导的心理卫生运动,韦特默(L. Witmer)开设临床心理诊所,心理测试运动等都与心理咨询的发展有关。有关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本书不做详细介绍,仅就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做些说明。
实际上,咨询不仅仅是现代生活的专利,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也都有咨询活动的记载,特别是中医典籍中记录了很多咨询的案例。例如,在《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师传篇》里有这样的表述:“人之情,莫不恶死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之乎”,这是通过语言开导改善患者的心情。在元代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养老论》里有这样的论述:“好生恶死,好安恶病,人之常情,为子为孙,必先开之以义理,晓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陈说利害,意诚词确,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将有所感悟而杆格之逆矣”。可以说列举了咨询中的解释说明,改变认知等技术,以及诚恳、谨慎的态度。
中国近代心理咨询的发展在战争和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艰难起步。据有关文献记载,1917年,有人在江苏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指导,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介绍职业等工作。1936年以后,心理学家丁瓒在北京协和医院讲授医学心理学,在北京市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和仁立地毯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开展过心理咨询工作。1936年4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但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各项工作陷于停顿。
对于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咨询的发展,钟友彬于1991年总结为三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空白阶段,1978~1985年为准备阶段,1986~199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钱铭怡于1994年总结为四个阶段:1949~1965年为启动阶段,1966~1977年为空白阶段,1978~1986年为准备阶段,1987~199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结合这两种阶段划分,将我国1949年以后心理咨询的发展总结为五个阶段,由于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几乎密不可分,所以在此节的叙述中兼顾了两者的发展内容。
一、萌芽阶段:1949~1965年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心理学家黄嘉音曾在精神科对精神分裂症及其他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了心理治疗的尝试,并于50年代出版了《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1951年)、《儿童行为反常精神治疗实例》(1952年)等书,黄嘉音先生尝试使用心理学原理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解释、分析与咨询,对患者采用支持和鼓励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95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成立。1958年心理所与医学界有关单位合作,在北京大学学生及钢铁工人中对神经衰弱的患者进行了贯彻心理治疗原则的“综合快速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疗法采用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活动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方式,此疗法后来被李心天总结为“悟践疗法”。
此阶段的工作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不过在对神经衰弱等疾病患者治疗中进行了贯彻心理咨询原则的沟通交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亦是难能可贵。
二、空白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治挂帅,造反有理,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心理学被看做伪科学,受到了批判,相关专业人员下放,机构解散,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陷入停顿。原本就缺乏基础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此期间基本为空白。但有记载显示,从70年代中期开始,首钢医院的钟友彬等人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尝试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对某些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发展的准备阶段:1978~1986年
文革结束之后,心理学研究工作开始恢复,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也很快开始起步。1979年11月在天津召开了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并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之后的学术年会中,每一届都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论文交流,对推动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85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由于心理因素和健康的密切关系,医疗单位的有识之士较早地开展了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1979年,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何幕陶、福州精神病院彭友方在精神科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1982年,陈佩障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设全国第一个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在此期间,钟友彬在首钢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开展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治疗工作,鲁龙光在南京精神病院用自创的疏导心理疗法开展心理咨询。此外,无锡某部队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也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从全国范围看,此阶段的心理咨询工作仅限于个别大中城市的综合医院或精神病院,数量较少,但他们的工作却对我国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咨询也开始出现。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较早在校内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同年,上海闸北区风华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合作,较早在中学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1986年,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据《健康报》1987年1月18日报道,到1986年底全国已有30所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
在出版物方面,1979年,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论文开始出现在正式刊物上,据文献统计,1979~1986年的7年中,国内公开发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论文共13篇,平均每年不到2篇。在此期间,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西方心理治疗大师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使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人员培训方面,全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举办了不同规模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讲习班,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这些培训虽然时间短,内容有限,但对促进专业工作者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直观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七年中全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还非常有限。专业人士开始认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开始做了一些尝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水平有限。但在有限的实践工作中,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积极总结和探索,发现心理咨询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自己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解。如钟友彬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式的精神分析疗法,鲁龙光提出疏导心理疗法。1983年,赵耕源在中山医学院开设全国第二家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次年便在中山医学院学报发表“综合医院开展心理咨询100例小结”,之后多次撰文探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常见问题、咨询理论及心理测评的应用。这些先贤的努力是发展我国本土化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拓疆之举,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起步阶段:1987~2000年
经过前期的酝酿和积累,1987年以后,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开始起步。1987年的几个事件可以作为此阶段开始的标志:该年全国主要学术刊物上的心理咨询相关文章首次超过10篇;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该杂志设有心理咨询专栏;我国第一本以咨询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张人骏等人编著的《咨询心理学》于该年2月出版;8月,天津医科大学的陈仲舜在自己家中设立了中国第一条心理咨询热线;该年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全国监狱系统率先开设了心理诊所,对少年犯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
此阶段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更为广泛。在医院,原卫生部的卫生工作“八五”规划规定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应设立精神服务或心理咨询部门,还规定把是否建立心理咨询门诊作为考核综合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设立心理咨询门诊的医院不得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教育部行政部门也高度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曾多次下发文件。在这些政策要求下,在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心理咨询门诊,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4年,全国约有60%的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1987年以后,在全国正式刊物上发表及在各个学术年会上交流的关于心理咨询的文章日益增多,翻译出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书籍不断增加,同时,我国专家基于心理咨询实践的书籍也开始出版,1988年,钟友彬的《中国心理分析——认知领悟疗法》一书出版;1989年,鲁龙光的《疏导心理疗法》出版。
在人员培训方面,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培训班数量增多,培训内容更为深入,更为专门化,出现了许多就某一疗法的培训。影响较大的有1988年在昆明举办的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该班由德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授课,系统地介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培训系列,之后该班在青岛、杭州、上海等地多次举办,对提高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5月,国家教委思政司举办首届“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为全国高校系统培养了一批心理咨询工作者。
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交流方面,1990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这两个专业组织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术交流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交流。1993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共同发布了“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条例”,对卫生系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规范作用。1988年6月,全国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有全国57所高校的139名代表参加,推动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术交流和工作开展。1992年9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天津举办了全国首届森田疗法研讨会,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某一种疗法的专门学术会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不时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案例讨论和专业交流,对培养心理咨询师队伍、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阶段心理咨询的发展之所以被称为起步阶段,基于3点考虑:一是全国发展不均衡,从相关资料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心理咨询工作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而在全国范围来看,总体水平还很低下;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即便在卫生和教育部门的要求下,一些学校和医院开设了心理咨询机构,但限于我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条件,极少有经过系统学历教育的心理咨询人才,据龚耀先于1996年的调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有79.4%是医学学历背景,仅有11.7%的从业者经心理咨询本专业学位训练,多数从业者是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心理咨询方法,而且多数人的第一身份不是咨询师;三是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度不够指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程度还有限,广度不够指心理咨询在社会大众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五、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该标准的颁布使心理咨询工作终于被列入了《国家职业大典》,获得了合法的职业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此后,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积极推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2002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2002年7月1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培训鉴定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1月19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杭州举办“全国首届心理咨询师骨干师资培训班”;1月22日,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全国首批培训试点机构。自2003年12月起,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每年2次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参加鉴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培训,通过后可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相关政策的推动,2001年以后心理咨询的发展更加广泛和深入。医院和学校仍然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阵地,有调查显示,北京市有50%以上的医院提供一种或以上的心理卫生服务,江苏省一些中等城市医院开设心理门诊的比例高达70%~80%。全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更加普及,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中央16号文件,以及2005年1月教育部、原卫生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司法系统,2003年司法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在监狱系统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与全国统一鉴定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监狱系统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鉴定工作,使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工作基本普及。
2001年以后,我国心理咨询的相关研究更加活跃。在中国期刊网上以“心理咨询”为检索词,检索2001~2010年十年间的文献,得到9344篇文章,平均每年近千篇。茆正洪和赵旭东(2011)对2000~2009年期间《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共有此类文献381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14.2%,其中理论研究占38.6%,实证研究占57.9%,实证类研究以疗效研究居多,占84.3%,疗效研究中的干预模式折中取向的占72.7%,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占32.9%,理论文献中较多涉及的治疗理论依次是精神分析、道家认知疗法和系统家庭治疗。付艳芬、黄希庭等人(2010)整理了2000年1月~2009年10月间发表在11种心理学术期刊上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文献475篇,结果显示,2001~2009年,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由每年22篇增加到72篇,作者单位为医院占45%,学校占37.7%,实证研究文献占79.2%,理论研究文献占20.8%,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来源上,来自国外的理论占93.7%,本土化理论占4.41%,在使用理论取向上以折中或整合理论为主,占37.18%,其次是认知理论(9.25%)和行为主义理论(8.62%)。
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于2001年开始设立了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相关问题的讨论专栏,专栏的目的在于讨论和澄清有关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专栏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费用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时间设置问题以及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等问题,该栏目由富有咨询经验的专家讨论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受到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欢迎。2000年以后,中国轻工出版社推出了心理咨询系列丛书,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心理咨询的经典书籍,而且这些书籍更加注重心理咨询实践技能,对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

第四节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一、心理咨询理论概述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后形成的知识体系。理论往往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是对某一对象、现象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反映,同时,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形成理论时往往需要对某些条件加以限定,这就使理论和实际有了一定的距离,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需要明确理论的前提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心理咨询是以改善心理状态为目的,针对人的心理现象展开的,关于心理咨询的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人心理的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也包括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论,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学科对个体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发展、群体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异常的特点及规律的理论总结。另一类是对心理咨询的理论,包括对心理咨询的本质、目的、任务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心理咨询的过程,心理改变的原理,咨询有效的因素等。关于人心理的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诸多心理学流派以及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而关于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历史并不长,研究也不够深入。
正是因为人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心理学的理论学说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一些心理学理论之间还存在矛盾冲突,或者一个理论是否定另外一个理论的结果。奇特的是,那些被否定的理论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行为主义对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便是如此。所以,学习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要知道,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现象,又是主观的东西,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之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涵盖这些因素,我们只能把每一种理论看做是认识人的心理的一个窗口、一个侧面。
因为心理咨询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除了心理学理论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心理咨询过程也有指导意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学科,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咨询中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认识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且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在分析来访者与周围人的关系,认识和理解来访者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取向时需要有伦理学知识的指导。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学习人类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种族的心理特点。医学中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咨询关系更为紧密,我们需要精神病学知识来区分哪些来访者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哪些应该介绍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此外,还有哲学、美学、文学、历史等多种学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心理咨询有关,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让心理咨询过程更深入、更有效。
近年来,美国心理咨询的相关研究非常重视人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视角。这种理论取向更加强调人是在某种文化背景中的人,而在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个体,才能够更加真实地解释其心理和行为。多元文化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认为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是依据来访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价值来运用形式和制定目标,在咨询中运用普遍的和特定的文化策略和任务,对来访者的系统进行评估和干预的过程。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建立个人同一性,包括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一般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代表个体独特的经验、群体共有的经验和人类一般的共性经验。与以往咨询模式相比,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整合了已有的理论框架,强调群体的、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和个体受群体影响的过程,关注于文化同一性,认为文化同一性是影响咨询过程的重要因素,致力于发展来访者个人及文化的理论和策略,主张在更广泛的社会单位和系统中进行干预和预防,提倡用特定的技巧去拓展来访者的人际自我意识和背景自我意识。多元文化心理咨询被认为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是从个人中心主义到文化中心主义的一个“范式改变”。
二、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理论来源于科学探索式的实践,经实践检验具有正确性后,又指导人们进行更科学的实践。理论对实践具有预见作用、提供方法的作用以及开拓思路的作用。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心理问题既有其纵向的历史渊源,又有其横向的影响因素;既有个性特征的基调,又有具体表现的差异;既有来访者能意识到的显性问题,又有本人没有意识到的隐性问题;既涉及心理层面,又涉及生理和社会层面;既受本人认识判断的影响,又受环境中其他人际关系的干扰等。咨询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咨询师和来访者各自的特点、双方的匹配程度、相互作用过程等因素。因此,心理咨询更需要理论指导,具体说来,理论在心理咨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理论提供了区分和诊断心理问题的依据
什么样的人心理健康,什么人心理不健康,或者有某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需要在认识心理异常现象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概念化、理论化的区分。在精神病症状学和精神疾病分类标准中,对异常心理现象作了系统的分类,对每一种精神疾病作了细致的界定。在健康心理学中,又把心理不健康状态作了区分和描述。咨询师在判断来访者心理健康状态或诊断心理疾病时,需要依据这些标准,可以说,这些理论知识是心理咨询师评估和诊断心理问题的系统图谱。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心理状态正常的人,各种精神疾病都超出了咨询的范围。心理咨询中涉及对心理疾病的诊断,但诊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向医院转介的依据。现有的诊断标准都是精神疾病的标准,还没有对心理正常而又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诊断的标准,究其原因应该是心理问题的差异性大,一致性小,难以制定明确的标准。但在咨询实践中感觉到要进行心理诊断时还是需要有依据的,现有的文献中有根据心理问题程度的分类,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但如果有根据问题性质和特点划分的标准,就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作出较为一致的诊断。
(二)理论是解释心理问题的依据
人都有了解现象的本质和来源的需要,对心理问题也是如此。来访者所感受到的是情绪不佳,行为问题,或者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但为什么如此,不是每一个来访者都有其认可的解释。很多时候,在明确是什么问题之后,来访者都会追究为什么如此?例如,一位缺乏交往技能的来访者很想知道同样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为什么其他几个人关系那么好,唯独自己与他们合不来?这需要咨询师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结合本人的个性特点、单位的人际氛围等方面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以理论所提供的对某些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来解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本人对心理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增强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进而促进咨询关系。当咨询师告诉一位有强迫观念的来访者其存在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做事小心拘谨等个性特点,而且与他自己的特点一致后,因为咨询师“看准了”他的个性,他会对咨询师非常佩服,信任感会陡然增加。这种信任感对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效果的出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为咨询过程提供一个工作框架
关于心理咨询的理论为咨询师提供了咨询过程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任务、要求及特点等信息,在咨询过程中便可以根据这个线索展开咨询。在现实咨询中,有的来访者能够较为清楚地叙述并分析自己的问题,甚至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多数来访者叙述的都是自己的消极感受,提供的个人信息可能比较复杂、混乱,咨询师需要根据咨询理论中关于收集资料的程序和要求,由问题出发,渐次展开,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建议。
某些咨询方法有特定的程序或步骤,也是心理咨询过程进展的参考依据。例如系统脱敏疗法,需要按照学会自我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和依次脱敏训练的步骤进行;理性情绪疗法需要依据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和再教育阶段四个阶段逐步发现并对抗非理性观念,最终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四)理论提供心理和生活的理想状态
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状态的认识,对高效、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的理解可以为来访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模范,以便在其咨询及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像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习积极心理学可以让来访者不断强化自己的自主、乐观、智慧等良好心理品质,获得幸福感和满意感,可以起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在咨询实践中也发现,让来访者学习一种理论框架是有价值的。来访者可以分析他们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明确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学习贝克认知疗法中对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的解释,以及发现、改变“自动化思维”的方法,可以让来访者按照这样的方法对自己出现的抑郁情绪进行自我分析和调整,最终改善情绪。
(五)理论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各种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不同,对人心理现象的解释不同,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本书后面会介绍这些理论解释。同时,各理论流派也都形成了各自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咨询过程中帮助来访者改变的途径,只要对心理问题的诊断评估准确,适用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在咨询中就应该取得相应的效果。
但问题是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理论众多,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灵活运用。很多人有一种将理论工具化的倾向,对理论的选择是从咨询师为出发点,而不是来访者。有一个谚语说道,我有一把锤子,就会把所有的问题当做钉子去砸。一位咨询师接受过行为主义方法的专门培训,持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那他在咨询中总是会用行为主义的视角去分析和解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也会给来访者提供行为训练的建议。这种倾向是有害的,是用固定的、片面的、程式化的理论去解决千差万别的人的千差万别的问题,显然不可能对每一位来访者有效,从而使咨访双方的匹配问题更为突出。
笔者的观点是,对理论的选择应该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来访者的问题为中心。来访者及其问题好像是一栋有许多房间的房子,各种理论就像可以看到房子外面的一扇扇门窗,我们不能只从一两扇门窗去看,那样就不可能得到问题的全貌,要了解某一间房子里面的情况,就必须从这间房子的窗户或门看进去,要了解另一间房子,就必须换一个地方,用另外一扇门窗。这样就要求咨询师熟悉各种理论的精髓,根据来访者的特点及其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论去解释或分析。
对某一种理论的运用,还应该得到来访者的理解和认可。要在咨询中向来访者解释某种理论的主要观点,结合来访者的问题,说明该理论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在来访者认可的前提下将该理论应用于咨询实践。如果咨询师认可的理论来访者并不认可,除非咨询师能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否则就必须改变理论取向,强迫来访者接受的理论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心理咨询态度、技术及其与理论的关系
用“技术”或“技能”一类的词汇来说明心理咨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众所周知,咨询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固然有表达技巧、观察技巧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但这只是人际关系中表层的东西,有时候善于表达在交往中并非一种优势,反倒会让人有压力感,真诚交往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核心,咨询中强调的是真心的投入,是把来访者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一样对待,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
态度是人们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行为的心理倾向。态度不像理论那么明确,也不像技术那么具体。态度是内在的、稳定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在咨询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理论可以通过背诵、理解去掌握,技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去巩固,而态度则需要修养,掌握理论知识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思考,将知识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咨询经验相结合,凝练出自己的理解,有了自我的理解在咨询中自然会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在现行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里,罗列了三种促进咨询关系建立的态度:尊重、热情和真诚,知道这几种态度容易,要在每一次咨询中都表现出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一般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大都提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很少将咨询态度作为重点,笔者认为,态度才是心理咨询的核心,是连接理论和技术的纽带。心理咨询中理论、态度和技术的关系应该是,理论让我们获得对人、对心理、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人、对心理、对问题的态度,拥有了某种态度,在咨询中才能恰当地运用技术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技术是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操作。技术可以是一种熟练的动作,也可以是一种熟练的思考过程、思维模式。在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中,行为主义方法应该是最讲究技术了,在对来访者的行为训练过程中,咨询师的表达和操作显得更为重要。在认知学派的方法中,技术体现在发现来访者认识层面的问题,并对不良认知进行调整。技术让心理咨询更有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更加有效,是心理咨询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技术可以通过观摩、实践、尝试错误等过程去掌握,由于各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要求各异,参加某种技术的专门培训并在成熟掌握该技术的咨询师指导下的实习和训练也是必需的。
心理咨询的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沟通交流的技术,另一类是特殊咨询技术。前者包括在沟通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技术和影响对方的技术,有的书里把这两个方面总结为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指在会谈中掌握来访者信息,获取各种资料的技术;影响性技术是会谈中让来访者的态度、行为发生改变的技术,这两种技术与各心理学流派无关,它们不仅可以用在心理咨询中,也适用于其他的会谈。各理论的特殊技术是基于该理论对人性、对人心理的理解,形成的特殊的影响人、改变人心理的方法,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例如,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就是外显行为,其咨询技术就是通过训练来改变人的行为。
沟通交流的技术与各心理学派别的理论无关,但与人际沟通相关理论有关。在两人的沟通中,一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另一方是信息的接收者,发送者把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存在是否能够表达清楚的问题;信息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递到接受者,存在有无信息缺损或变化的问题;接受者获得信息后,又有其自己的理解,存在理解是否准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在咨询技术中有内容反应技术和情感反应技术,这两种技术就是要通过接受者的反馈,请发送者验证,来确保信息表达准确无误。
特殊咨询技术本就是某种理论的产物和延伸。各种理论都是在其对人、对心理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形成机制的看法,基于这种看法再提出解决心理问题或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精神分析学派是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之一,性本能、对潜意识的关注和对心理结构的解释是其理论的精髓,该理论对心理病理的看法是心理疾病、潜意识活动被压抑的结果,所以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要以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探寻潜意识的内容,通过治疗师的作用让潜意识的内容进入意识中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心理咨询师要准确掌握技术,既要充分理解技术相对应的理论,又要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技术的具体要求。与其他技术相比,心理咨询的相关技术的灵活性更强,虽然一位咨询师把技术的程序、步骤、要求等熟记于心,但面对某一个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这些步骤要求应该怎么体现才能达到咨询目的,是对咨询师的考验,咨询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创造性的活动,以最适合的方式运用技术解决不同来访者问题,才是真正掌握了技术。
四、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发展现状
心理咨询有很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来访者的问题各不相同,问题又是在各自个性和成长经历的背景下产生的,咨询师帮助每一位来访者都需要有全新的视角和特殊的方法。因此,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之下,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除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疗法等主要理论派别及其衍生的各种技术之外,还有系统家庭疗法、现实主义疗法、交互作用疗法、完形疗法等。
一般来说,每一位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都学习了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各主要流派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但在实践中心理咨询师并不拘泥于某一理论学派,而是采取综合的或者折中的方法。普鲁沙斯卡和诺克罗斯(Prochaska和Norcross,1983)对410位美国精神治疗师进行调查发现,折中主义者占30%,心理动力主义者占18%,认知主义者占8%,行为主义者占6%,人本主义者占6%,存在主义者占4%,完形学派占3%。霍兰德斯和麦克里奥德(Hollanders和McLeod,1999)调查了300多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治疗医师,结果显示在理论框架上,4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明确的折中主义者,38%承认自己属于某种单一的理论模型,同时又承认受其他模型的影响,仅有13%的受访者只承认自己属于某种单一理论模型。而在干预技术方面,95%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采用的是各种干预技术的折中混合技术。
中国现代心理咨询发源于西方,国内心理咨询相关书籍、教材大多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一些调查显示,博采众长的折中模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付艳芬和黄希庭等人(2010)对国内11种心理学期刊2000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所采用的理论绝大多数来源于国外(93.7%),也有极少数本土化(4.41%)和本土的理论(1.26%),从业者的理论取向以整合理论为主(37.18%),其次为认知理论(9.25%)和行为主义理论(8.62%),整合理论中使用最多的是认知主义,最常见的结合方式是认知与行为主义的整合。茆正洪和赵旭东(2011)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1月~2009年12月所刊载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占32.9%,行为疗法占16.1%,支撑性治疗占11.2%,有27.3%的文献使用单一的方法,72.7%的文献使用折中的方法。
折中主义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应用的趋势,一方面显示了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能够准确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显示在运用理论和技术时心理咨询师不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技术去帮助不同的来访者,而是以来访者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技术,这可以说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