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古医籍方
1.柴胡疏肝散
处方:陈皮(醋炒)、柴胡各2钱(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钱半(4.5克),甘草(炙)半钱(1.5克),香附钱半(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不和。上腹部胀满,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易饱,厌食,多因情志不畅而发病,苔薄白,脉沉弦。
本方原载:《景岳全书》
2.枳实消痞丸
处方:干生姜1钱(3克),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2钱(6克),半夏曲、人参各3钱(9克),厚朴4钱(炙)(12克),枳实、黄连各5钱(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白汤下,食前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克,饭后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功用:理气除湿,泄热消痞。
主治:湿浊(热)痞阻证。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反酸嘈杂,食后尤甚,厌食嗳气,口干口苦或口中黏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本方原载:《兰室秘藏》
3.保和丸
处方:山楂6两(180克),神曲2两(60克),半夏、茯苓各3两(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1两(30克)。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9克),食远白汤下。
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能:消食和胃导滞。
主治:饮食积滞证。上腹部胀痛,嗳腐厌食,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本方原载:《丹溪心法》
4.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1钱(3克),白术2钱(6克),茯苓2钱(6克),甘草7分(2克),陈皮8分(2.5克),半夏1钱(3克),砂仁8分(2.5克),木香7分(2克)。
用法:加生姜2钱(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证,上腹部隐痛,空腹益甚,食欲缺乏,脘胀不适,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本方原载:《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5.一贯煎
处方: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3钱(各9克),生地黄6钱至1.5两(18~30克),枸杞子3~6钱(9~18克),川楝子1.5钱(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胃养阴,疏肝理气。
主治:胃阴不足证,上腹部隐隐作痛,有烧灼感,饥而不欲食,嘈杂,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本方原载:《续名医类案》
6.四磨汤
处方:人参6克,槟榔9克,沉香6克,天台乌药6克。
用法:上4味各磨浓水,和作7分盏,煎3~5沸,放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破滞降逆,补气扶正。
主治:肠胃气滞证,七情感伤,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本方原载:《重订严氏济生方》卷二
7.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6钱(18克),人参(党参)2钱(6克),白术3钱(9克),炙甘草3钱(9克),当归1钱(3克),陈皮2钱(6克),升麻2钱(6克),柴胡2钱(6克),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能: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方原载:《内外伤辨惑论》
8.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半升(12克),人参、黄芩、干姜各3两(9克),炙甘草3两(9克),黄连1两(3克),大枣12枚(4枚)
用法:上7味,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每日3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胀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原载:《伤寒论》
9.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半斤(24克),黄芩3两(9克),人参3两(9克),炙甘草3两(6克),半夏(洗)半升(9克),生姜(切)3两(9克),大枣(擘)12枚(4枚)。
用法:上7味,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每日3服。(即水煎服)
功用:理气止痛,和胃降逆,健脾化湿。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症见饱胀,烦满,烧灼,反酸,呕吐等,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
本方原载:《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