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验方丛书:胃肠病治疗名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古医籍方

1.失笑散
处方:五灵脂、蒲黄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6克,先用酽醋30毫升,熬药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热服。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胃痛属于瘀血停滞者。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势较剧,如同针刺刀绞,按之则疼甚,食后疼痛加重,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见瘀斑,脉涩或沉。
本方原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左金丸
处方:黄连6两(180克),吴茱萸1两或半两(30克或15克)。
用法:上为末,水为丸,或蒸饼为丸。每服50丸,白汤送下。
功能: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方原载:《丹溪心法》
3.小建中汤
处方:饴糖1升(30克),桂枝3两(9克),芍药6两(18克),生姜3两(9克),大枣12枚,炙甘草2两(6克)。
用法:上6味,以水7升,煮取3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1升,每日3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2次温服。
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本方原载:《伤寒论》
4.四逆散
处方:枳实10分(6克),柴胡10分(6克),芍药10分(6克),炙甘草10分(6克)。
用法:上四味,捣筛为细粉,每次服方寸匕,每日3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肝脾气郁证。脘腹疼痛,胁肋胀闷,脉弦。
本方原载:《伤寒论》
5.沉香定痛丸
处方:沉香2钱(6克),乳香2钱(6克),没药5钱(15克),大黄(炒)5钱(15克),延胡索(酒炒)3钱(15克),莪术3钱,瓦楞子1个(煅红,酒淬)。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温水送服6~10克。
功能:行气化瘀止痛。
主治:胃脘痛,胸中满闷,停痰积块,滞气壅塞,不拘远年近日。
本方原载:《万氏家抄方》卷三
6.清膈散
处方:柴胡2钱(6克),黄芩1.5钱(4.5克),黄连、枳实、栀子(酒炒)、竹茹、赤芍各1钱(3克),甘草3分(1克)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痛甚加姜汁3匙。
功能:清热理气止痛。
主治:胃刺痛,口干烦躁不卧,时痛时止。
本方原载:《万病回春》卷之五
7.草豆蔻丸
处方: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30克,大麦蘖(面炒黄色)、半夏(汤洗7次,日干)、黄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黄色)各15克,干生姜、橘皮、青皮各6克,炒盐1.5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丸,白汤下。
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和胃。
主治:胃脘当心而痛,两胁不适,膈咽不通,进食寒凉食物易发作。
本方原载:《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8.触饮丸
处方:苍术10两(300克)(泔水浸,脂麻酱拌炒),茯苓2两(60克),制半夏2两(60克),蒸透西洋参2两(60克),蛤壳2两(60克),猪苓2两(60克),葶苈(炒)1两5钱(45克),白芍1两(30克),泽泻1两(30克),沉香6钱(18克),蓬术(酒炒)8钱(24克),橘红(盐水炒)7钱(21克),郁金5钱(15克),干姜(炮)5钱(15克),公丁香3钱(9克),小川连3钱(9克)。
用法:上研细,用竹沥2分,姜汁1分泛丸,如绿豆大,每服50丸。
功能:燥湿健脾,行气化瘀止痛。
主治:胃脘痛。因胃寒蓄饮而致者,饮食畏冷恶甜,吞酸吐水,心下时痛。
本方原载:《鸡鸣方》
9.当归流气饮
处方:陈皮7钱(21克),半夏5钱(15克),茯苓5钱(15克),甘草5钱(15克),槟榔5钱(15克),紫苏5钱(15克),川芎5钱(15克),防风5钱(15克),枳壳5钱(15克),乌药5钱(15克),桔梗5钱(15克),青皮5钱(15克),枳实5钱(15克),木香2钱5分(7.5克),香附子5钱(15克)。(本方名当归流气饮,但方中无当归,疑脱)
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气化瘀止痛。
主治:胃脘痛。
本方原载:《医学启蒙》卷四
10.加味左金丸
处方:黄连(姜汁炒)半斤(240克),吴萸(汤泡)3两(90克),青皮(醋炒)2两(60克),木香2两(60克),槟榔4两(120克),川芎2两(60克)。
用法: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水送服。
功能:疏肝和胃,化瘀止痛。
主治:因酒食怒气所伤,致肝火郁结,两胁胀痛,及胃脘当心痛,吐酸,不思饮食。
本方原载:《集验良方》卷三
11.解郁调胃汤
处方:白术1钱(3克),陈皮(盐水洗)1钱(3克),白茯苓(去皮)1两(30克),归尾(酒洗)1钱2分(1.6克),赤芍(酒浸)8分(2.4克),川芎6分(1.8克),生地黄(酒洗,姜汁拌,晒干)8分(2.4克),香附米8分(2.4克),神曲(炒)7分(2.1克),栀子仁(盐水炒)1钱2分(3.6克),麦芽(炒)7分(2.1克),桃仁(去皮)4两(120克),生甘草4分(1.2克),姜黄(酒炒)8分(2.4克)。
用法:上一剂,混合研碎。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功能:疏肝和胃,化瘀止痛。
主治: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胃脘时作刺痛者。
本方原载:《万病回春》卷二
12.连附六一汤
处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
用法:上药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功能:泻肝火,止胃痛。
主治:治肝火犯胃,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
本方原载:《医学正传》卷四
13.发火汤
处方:柴胡3克,甘草3克,茯神9克,炒枣仁9克,当归9克,陈皮9克,神曲3克,炒栀子3克,白芥子6克,白术6克,广木香末1.5克,远志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气健脾。
主治:胃脘痛伴口舌干苦,心热烦闷,痰多稠浊。
本方原载:《辨证录》卷四
14.滋水清肝饮
处方:熟地9克,当归身21克,白芍9克,枣仁、山萸肉15克,茯苓9克、山药12克,柴胡15克,山栀9克,丹皮12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阴养血,清热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
本方原载:《医宗己任编》卷六
15.扶阳助胃汤
处方:干姜(炮)4.5克,人参、草豆蔻仁、甘草(炙)、官桂、白芍药各3克,陈皮、白术、吴茱萸各4.5克,黑附子(炮,去皮)6克,益智仁1.5克。
用法:用水4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能:扶阳散寒,健脾益胃。
主治:治脾胃虚寒,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缓,寒则加剧,肠鸣便溏者。
本方原载:《卫生宝鉴》卷十三
16.安痛散
处方:五灵脂(去砂石)、延胡索(炒,去皮)、苍术(煨)、良姜(炒)、当归(去芦洗)各等份。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2钱,热酒、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燥湿健脾,化瘀止痛。
主治:胃痛。
本方原载:《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五
17.一贯煎
处方: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3钱(各9克),生地黄6钱至1两5钱(18~30克),枸杞子3钱至6钱(9~18克),川楝子1.5钱(4.5克)合制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能:滋阴疏肝。
主治:胃脘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本方原载:《柳州医话》
18.柴胡疏肝汤
处方: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能:疏肝和胃。
主治:胃脘、胸胁胀痛,情志不遂加重,反酸,纳少。
本方原载:《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19.丹参饮
处方:丹参1两(30克),檀香、砂仁各1.5钱(4.5克)。
用法:以水1杯,煎7分服。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胃脘刺痛。
本方原载:《时方歌括》卷下
20.槟榔枳壳丸
处方:槟榔4钱(12克),木香4钱(12克),丁香皮半两(15克),厚朴(姜制)半两(15克),玄胡半两(15克),荆三棱半两(15克),蓬莪术半两(15克),雷丸半两(15克),青皮半两(15克),枳壳半两(15克),陈皮半两(15克),当归半两(15克),牵牛2两(60克),萝卜子1两半(45克)。
用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功能:宽中利膈,行滞气,消饮食。
主治:胃部及两胁胀满隐痛,伴大小便不利。
本方原载:《御药院方》卷三
21.沉香温胃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巴戟(酒漫,去心)、干姜(炮)、茴香(炮)各30克,官桂21克,沉香、甘草(炙)、当归、吴茱萸(洗,炒去苦)、人参、白术、白芍药、白茯苓(去皮)、良姜、木香各15克,丁香9克。
用法: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热米饮送下,每日3次。
功能:健脾温胃,行气止痛。
主治: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食欲不振,胃脘疼痛,大便稀薄,少气懒言,易自汗。
本方原载:《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22.宽气汤
处方:香附子180克(砂盆内打令净洁,焙干),乌药60克(去心取肉,用真天台者),缩砂仁30克,甘草(炒)37.5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6克,浓煎橘皮汤调下,不拘时候。
功能:理气调中。
主治:治肝脾气滞,心腹刺痛,大便秘结。
本方原载:《是斋百一选方》卷六
23.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桂心各9克。
用法: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每日分2次服。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
功能:温里散寒,下气行滞。
主治:心腹突然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可用于胃溃疡疼痛发作)。
本方原载:《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24.泻火解郁汤
处方:陈皮、牡丹皮、栀子、象贝母各10克,白芍15克,青皮、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理气,清泻郁火。
主治:肝胃不和,气郁化火型消化性溃疡,见胃痛,连及两胁,遇烦恼加重。
本方原载:《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