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骨病针刀规范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病因病理

颈椎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位于较为固定的胸椎和极为灵活的头颅之间,为各种应力的集中处,因而易于发生外伤、劳损和变性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均有其独特的发病因素,但仍有其共同性。颈椎病起病缓慢,以中、老年居多,尤以长期从事会计、缝纫、操作电脑、伏案工作者和司机为多见。

中医学没有“颈椎病”的相关名称记载,更没有“颈椎病”或者“早期颈肩痛”等的记载和论述。根据其症状体征多散见于“项强”、“颈肩痛”、“痹证”、“骨痹”、“筋痹”、“筋病”等记载。所谓痹,从广义来讲,指一切闭阻不通的疾病。华佗《中藏经》中注释为“闭也”。《易通注》解释为:“气不达为病”。现在所谓痹证,一般是指人身筋骨皮肉酸痛、麻木、重着不利等病症。古代关于颈椎病的论述也有很多,《灵枢·经脉》:“不可以顾,肩似拔,臛似折……颈颔肩臛肘臂外后廉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疼项强,皆属于湿”,《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这些论述都近似于颈椎病。

一、中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总属素体虚弱或久坐耗气,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感受外邪,久则入里伤筋伤骨。“肝肾亏虚是为本,风寒湿邪为标”。颈椎病的疼痛是骨损筋伤,气血瘀滞所致。虚者多因气虚血瘀,或肾阳虚损,寒凝血瘀;实者或因寒湿痹阻经脉,或损伤后,气滞血瘀,或痰湿遏阻,血运失畅。

(一)病因

1.外因

外感六淫和邪毒:

寒湿之邪侵袭,留滞筋骨,痹阻经脉,筋肉失养;或风热之邪侵袭,咽喉部热毒可直接浸淫邻近的筋骨,致使筋肉迟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疼痛、重着等症。《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杂病源流犀烛》云:“痹者,闭也。三气杂至……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证治准绳》:“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古今医鉴》:“病痹病为风寒湿所搏,因湿痹痛,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两手软痹”,都指出了痹证颈强是因为风寒湿三气痹阻经络,正气不得宣行,邪气留滞日久不得宣散所致。并且增加了血、痰两种病理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将湿邪作为该病的首要病因。《伤寒集注·卷一》亦云:“太阳经脉,循于脊背之间,今风邪袭于分部,而经气不舒,故项背强而然也”,风邪亦可单独侵袭经脉致病。

跌仆损伤:

颈部外伤导致局部经络、气血失调,产生颈、肩痛、僵硬不舒等症。某些不正确的推拿手法及牵引等也会导致医源性损伤而发生骨损筋伤。祖国医学有“骨错缝、筋出槽”等记载,即筋骨受外力打击出现的筋骨损伤。外伤所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肾气本虚(颈椎已有退变),在外力的作用下,筋骨损伤,发为本病;二是外伤后,失治、误治,瘀血留滞,加剧了颈椎的退变。正如薛己《正体类要·序》所谓“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2.内因

(1)劳倦内伤:

所谓“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是也。工作姿势的不良、睡眠姿势不良、不良的生活习惯及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等慢性损伤,导致骨损筋伤,气血瘀滞,加剧了肝肾亏耗(椎间盘及脊柱的退变)而引发颈椎病。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平昔操持,有劳无逸,阳气大泄”及刘完素《伤寒直格论方》:“不因一时所伤而病,乃久以渐积,脏腑变动,久衰而病者,是曰因气变动也”所言。《张氏医通》亦指出:“……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

(2)气血经络亏虚:

《灵枢·五变》中言:“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痹论》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古今医鉴》:“有血虚作痹背痛,盖血不荣筋故也”。《张氏医通》并认为“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均指出颈椎病发病与气血不足,经络亏虚,经脉不利有关。

(3)脾肾不足:

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老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虚,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不坚”,“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四肢肌肉不得养”,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故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清·程杏轩认为:“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医述·卷十一·肩背臂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颈椎病主要发生在女子“六七”、男子“五八”前后,中医学理论认为此时已“三阳脉衰于上”、“肾气衰”乃至“太冲脉衰少”、“督脉衰损”了,如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指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因劳得之”,痹挟背行是指肩腰背痹阻而引起的疼痛。所以年老体弱,以致元阴元阳不足,筋骨之患迁延,或者外力致伤,精气不复,迁延劳损所致而出现退变性病症。所以说,肾之精气不足也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证治准绳》亦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

3.内外因合并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诸病源候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济生方·痹》亦言:“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皆指出因体虚而受外邪所致病;而《素问·调经论》指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外邪致病又可耗气伤血导致正气不足。在《类证治裁》中则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湿,久而成痹”。

(二)经筋学说

1.经筋的定义

《素问·痿论》中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者也”。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对于筋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主要是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

2.经筋解剖

经筋属于十二经脉的皮肉筋腱系统组织结构,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三个部分。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大体一致,经筋起于四肢末端指爪,上行至颈项,终于头面。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别出的支脉组成体系,循行于机体深层,由四肢深入内脏而后出走头颅,成为阴经同阳经表里配偶关系之间的联系通路,起到出入离合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筋在机体皮表的结构系统,其功能主要是外以“应天之道”,内以“调和五脏六腑”。十二经筋由手足三阴三阳经筋组成。

3.经筋病候

《灵枢·经筋》论述了十二经筋病候后总结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将经筋之病分为筋急和筋纵两方面。清代胡廷光《伤科汇纂·经筋》中记载“如伤筋者,寒则拘紧,热则纵弛……在肩则肩不能举……皆筋之病也,亦不可不明”。经筋病候多属痹证,同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如足太阳之症为仲春痹,足少阳之症为孟春痹,足阳明之症为季春痹等。十二经筋的临床证候既寓于十二经脉证候而又具备自身的特点。例如,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而“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二、西医学对颈椎病病因病理的认识

(一)病因

1.不良的习惯和姿势

此原因为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人们的坐、立、行、卧都在有意无意地描述自身的神态对环境的反应。有人说,“姿势是语言的器官”,比如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习惯低着头,低头时颈部屈曲,使头部前移,偏离重心。这种姿势表现出疲劳同时,又可以引起疲劳,并使韧带劳损,增加颈部肌肉的负担,进而加重疲劳。情绪紧张而又运动过度的人,由于没有松弛而不能解除肌张力,肌处于等长收缩,对颈部的运动功能单位是一种“钳制”作用;长时间固定体位劳作,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骨骼系统的紧张。如经常从事缝纫、修理、会计、计算机工作的人员常会有颈、背部疼痛(图2-3-1)。

图2-3-1 不良的电脑办公姿势

枕与睡眠对颈椎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不注意休息方式和睡眠科学是颈椎病的重要病因。枕对于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一生中至少有1/3的时间与枕相伴。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前凸是维持椎管内、外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如将高枕枕在枕骨部则头颈部前屈,可使颈椎曲度反张,易引起颈椎后方的肌群与韧带疲劳,此时椎管内的硬膜囊后壁则被拉紧,并向前方移位;长此以往将损伤颈椎的形态和椎管内、外的软组织。所以“高枕无忧”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免枕,使颈椎处于悬空状态,亦将产生与高枕同样的损伤。枕头过低,仰卧位时头颈部过度后仰,尤其在侧卧位时,因不能保持颈部的中立位而导致颈部产生更加复杂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致使颈部前凸加大,不仅椎体前方的肌与前纵韧带因张力过大而出现疲劳,而且可以引起慢性损伤。椎管后方的黄韧带则可向前突入椎管,增加了椎管后部的压力。由于椎管被拉长而容积变小,脊髓和神经根反而会变短,以致椎管会处于饱和状态。此时,易因各种复杂因素(如髓核突出或骨刺形成等)而出现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驼背和双肩下垂,这种姿势会使头部前移并加大颈椎前凸。颈部曲度的增加,使颈椎处于过伸位,这是颈痛和颈椎病致残的主要原因(图2-3-2)。

图2-3-2 低枕与高枕的颈椎曲度

2.颈椎关节失稳

汽车司机在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均占很大比例。如由于急刹车而使颈椎受到轻重不同的挥鞭样损伤,长期的慢性损伤便积累起颈椎的各种病变,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临床上可见到20岁的年轻司机就患上颈椎病,且X线片见椎间隙已有狭窄改变(图2-3-3)。

图2-3-3 挥鞭样损伤示意图

3.慢性劳损

慢性积累性损伤是颈椎病的根本原因。在日常活动中,颈椎要完成静力学和动力学平衡的两项重任。所谓静力学平衡是指维持头颈正常姿势、站立、坐卧等;所谓动力学平衡则指颈部活动时如何平衡压力、拉力、剪力等。正常情况下静态直立的脊柱具有四个生理曲线,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和骶后凸,以保持脊柱的静力平衡。颈椎1~7节通常形成一个均匀的前凸曲线;而在C1上方却成锐角,以保持头颅处于水平位。一旦脊柱的某一部分发生了改变,脊柱的其他部分则随之发生改变,因而打破了正常的静态平衡。当体力劳动和精神活动时间较长时,由于肌总处在等长收缩状态,这种共轭现象将不可避免的引起肌—韧带—骨的不良反应和损害。所有的不良姿态,包括工作、生活、劳动的姿势在内,都会增加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特别是颈曲度的改变,会进一步引起颈部肌、腱、韧带、骨关节组织的劳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椎间盘、韧带、关节囊、椎间关节,产生变性、挛缩等改变。这是颈椎病和颈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在知识分子中,患颈椎病的比例很高。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工作太投入,不注意有节奏的工作方式;或者不注意工作姿势的调整等,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形成了颈椎病。

4.外伤

轻重外伤均可导致颈部组织的改变。轻者病人已经忘记了外伤的细节,但已引起了骨关节轻重不等的病理改变,这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撞击伤,病人在突然的撞击下,发生了一个快速的颈椎前移,而瞬间又停止,如挥鞭样损伤,便产生了某个椎间的移位改变。又如摔跤或空翻时头部等首先着地所致的颈部挫伤。

5.先天因素

如先天性骨关节的畸形,如融合椎、分裂椎、脊椎裂等畸形会影响颈椎的形态、应力等改变而导致颈椎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故对病人应做具体分析,以利于治疗和预防。

(二)病理改变

1.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的形成

当颈部软组织损伤后,人体会通过粘连、瘢痕、挛缩对其损伤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代偿,这种自我修复和代偿方式是按照颈段弓弦力学系统的走行方向进行的,最终会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这个病理构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颈段脊柱弓弦力学系统形成病理构架,二是以颈段脊—肢弓弦力学系统形成病理构架。

(1)颈段脊柱弓弦力学系统的病理构架:

颈部脊柱的弓弦力学系统主要由枕骨上项线、寰椎后部、2~7颈椎后面为弓,以项韧带及附着于上述骨骼的多条肌肉,如浅面的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最长肌等以及深层的椎枕肌、颈段脊柱之间的关节囊、韧带为弦所形成的弓弦力学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

当颈部软组织损伤以后,人体按照颈段脊柱的弓弦力学系统,以点成线、以线成面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代偿。在项韧带起止点①及颈部肌肉在枕骨上、下项线的止点②(如椎枕肌、头半棘肌)形成连接瘢痕,卡压了颈部的神经血管(如椎动脉、臂丛神经)或者引起颈椎的错位,牵拉位于颈椎体前侧方的交感神经;或者由于软组织的受力异常,使两颈椎之间应力传导异常,引起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了颈脊髓,引发临床表现(图2-3-4)。

图2-3-4 颈部弓弦力学病理构架示意图

这些粘连瘢痕点按肌肉、韧带的行经路线最终形成了颈椎病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从这个病理构架的形态上看,这些粘连瘢痕点主要位于枕外隆突、枕骨上、下项线和颈椎棘突等弓弦结合部,可以形象的表示为T形病理构架(图2-3-5)。

图2-3-5 颈椎病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示意图

(2)颈段脊—肢弓弦力学系统的病理构架:

颈段脊—肢弓弦力学系统以颈椎、肋骨、肩胛骨为弓,以关节囊韧带,斜方肌,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颈筋膜为弦所形成斜拉桥式的弓弦力学系统,颈段脊—肢弓弦力学系统通过颈椎与肋骨及肩胛骨将颈部与胸廓及上肢连接起来。

当颈部软组织损伤后,人体按照颈段脊—肢弓弦力学系统走向,以点成线、以线成面自我修复和自我代偿。在斜方肌,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颈筋膜的起止点以及这些软组织的行经路线上形成粘连瘢痕和挛缩,卡压了颈部的神经血管(如椎动脉、臂丛神经)或者引起颈椎错位,牵拉位于颈椎体前侧方的交感神经,从而引发临床表现。关于颈椎病的病理构架如图2-3-6。

图2-3-6 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形成图示

2.局部力平衡失调

颈部为了支持头部的重量,保证头、颈部的运动,并保持重心的平衡,必须有强有力的韧带和肌组织的支持。颈部伸肌的特点是,主要肌覆盖在寰枢椎部,说明此处是伸肌应力较大的部位。而屈肌体积最大的部位集中在第4颈椎的水平,表明这里是屈曲应力最大的部位。颈部韧带的特点是坚韧性,以维持头颈部的坚强连结;又具有良好的弹性控制颈部的运动,韧带的弹性有保护作用,在运动中可使脊髓和神经免受压力和弹力的损伤。为了保持头颅在颈椎上方的平衡性,必然要时常运动头部以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平衡失调,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损伤。其中肌和韧带首当其冲,当肌肉疲劳不能负担头颅重量时,韧带会负担其支撑作用。久而久之,韧带会产生变性。

软组织在异常高应力的持续作用下,软组织内部的血管被挤压而缺血,导致肌纤维的部分撕裂、出血,最后机化,形成粘连、瘢痕、挛缩,甚至骨赘增生。临床中在肌腹处摸到结节、条索样改变,又有明显压痛者为肌损伤所致;而腱损伤的表现是,变性腱纤维可部分断裂,形成瘢痕;在腱损伤的同时,腱围结构更是首当其冲受到损伤,产生水肿、充血、炎细胞浸润等无菌性炎症。关节囊可以增厚,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亦可发生肥厚、粘连、挛缩等改变。由于软组织异常高应力的牵拉、挤压,骨组织便产生了保护性、反应性骨质增生;韧带和关节囊等便产生了肥厚、钙化等病理变化:后纵韧带钙化、骨化;关节突关节骨赘增生,椎体唇突和后骨赘。同时,这种应力变化及软组织的痉挛和挛缩,必然引起骨结构的改变:轻者曲度变化、前后、左右、旋转等错位;重者则可见明显的椎体滑移,从而造成椎管、椎间管、相邻的横突孔、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和位置的变化,它们会直接影响椎管、椎间管和横突孔的形态和大小,因而产生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及相伴随的血管牵张、挤压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由此可见,软组织粘连和瘢痕挛缩所造成的后果是颈椎的挛缩性移位。

颈腰椎的挛缩性移位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功能障碍阶段,即病变的早期。受累腰椎平面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病理解剖发现小关节囊韧带稍松弛,小关节面轻度纤维化,椎间盘有轻度改变。生物力学测试发现腰椎刚度下降,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较大的移位。该阶段临床表现最不典型,X线检查可发现椎间隙变窄和小关节骨关节炎表现。

第二阶段为失稳阶段。受累小关节囊明显松弛,关节软骨严重破坏,椎间盘髓核脱水,纤维环向四周膨出。此时病人可有比较明确的临床症状,如腰痛和某些神经根刺激症状。X线动力性摄片发现受累节段运动增加。生物力学研究显示本阶段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第三阶段为再稳定阶段。病理检查显示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进一步退变,小关节和椎间盘周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畸形固定,运动节段重新获得稳定。动力学X线摄片显示受累节段运动范围减小,体外力学测定腰椎刚度重又增大。本阶段的问题在于,畸形的病变和骨质增生等所造成的各种病理改变会产生对脊柱的各血管、神经(包括脊髓)的刺激、压迫,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常见有椎管狭窄等。

总之,最后的结果仍然是骨质增生和软组织的瘢痕挛缩。从临床角度看,轻重不同的外伤,劳损都可造成肌痉挛,颈部软组织僵硬;肌、腱、韧带、关节囊在支配神经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痉挛,进而形成软组织的异常高应力,造成出血、机化,也会发展成骨刺,形成骨赘增生;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脊神经前支或后支神经激惹,也会引起相应部分的软组织的痉挛性反应。其结果是软组织形成瘢痕挛缩,韧带、关节囊增厚、钙化、骨化,骨组织产生异常增生等。由此而造成的骨关节的移位,怎么会是关节松弛的结果?病人常有颈部僵硬、酸板、活动不灵活、痉性疼痛等症状;可以查得程度不同的颈椎的各种移位,常见的是旋转移位,也可有前后、左右、侧旋移位等;同时还可发现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狭窄、韧带钙化、骨化等改变。将这些病变结合在一起,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病理改变的出现不是软组织松弛的结果!完全相反,这些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的信息表明,它们是由于组织的痉挛或挛缩所致。

同时还必须指出,所谓再稳定的部位,已经不是原来的正常状态,而是有如关节固定(融合)之后的状态。这就必然产生生物力学的另一个变化,即关节应力集中的问题。关节应力集中增加了该部位的分离倾向和新的不稳定。融合和固定的节段越多,本来应该发生在固定节段椎体间关节的变形量,就只能转移到固定节段上、下端的多个关节上,导致这些节段的变形增加,特别是接近强直区域的节段为著。这样,必然导致更多节段的病变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临床实践。在针刀治疗的颈椎病人中,有小关节狭窄、钙化、骨化,关节间隙全部封闭者为数相当多。具有针刀实践的医生一定会理解什么是“挛缩”,什么是钙化,也就可以理解颈椎出现错位等病理变化的原因。当然,身体的某一关节可以有松弛的病理变化存在;这里所指的是,颈椎病中病理性移位的原因并非软组织松弛所致,恰恰相反,这种病理性移位的真正原因是颈椎软组织痉挛和挛缩所致。这一观点的建立很重要,这是针刀闭合型松解减压术治疗疾病的理论根据。而这一观点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来,它是建立在针刀闭合型手术(即松解术)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的基础上,针刀闭合型手术的医疗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3.椎间盘病理改变

在颈椎软组织中,椎间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颈部是全身最灵活的部位,加之颈椎椎体较小,椎间盘比椎体还小,故颈椎间盘的单位受力面积较胸、腰椎的受力为大。尤其是C4-7节段,它是全身活动最多的部位,应力自然很高;由于椎间盘本身无直接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因此颈椎间盘更易受损。当椎间盘已有变性和损伤的情况下,髓核的功能降低,椎间盘吸收震荡的作用下降;此时,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椎间盘就会向四周膨隆,导致椎间隙变窄,椎体也可产生各种轻度的位移。椎间盘周围的韧带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因而异常的高应力便产生相应的骨赘增生。C4-6是颈椎曲度的顶点,是应力的最大部位,也是颈椎唇突增生最好发的部位。这些椎体前缘的唇突和椎体后缘的骨刺增生和发展,是在高应力作用下的一种防御性机制,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过程。然而,这种修复不仅有生理意义,更可能成为病理因素,因为它对椎管、椎间管的大小,对脊髓、神经根及邻近组织器官将产生巨大影响。在椎间盘变性、突出的基础上,加上椎体后缘骨刺、变性肥厚、水肿的后纵韧带、局部增生的毛细血管网等组成的混合突出物,在后外侧挤压神经根、刺激椎动脉及交感丛,从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颈椎病症状。早期病变是间盘纤维环肿胀、细胞增大、有的无核或核坏死、细胞数减少、纤维环出现横的或纵的裂隙和空腔。后期可见,椎体边缘软骨细胞增多、钙化;软骨板有裂隙,部分细胞核消失,但未见肉芽组织长入椎间盘;前纵韧带未见有巨细胞反应。从上述病理改变中可以理解,颈椎病的椎间盘变性和破裂是由于颈椎伸屈活动频繁引起的局部劳损,破坏的间盘有一系列的组织学、生物化学改变,而且是多节段的病损。这些变化可以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得到证实,移位最明显处也就是最主要的病变节段。

4.颈椎关节改变

解剖学上,颈椎功能单位由五个关节构成:即两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和椎间关节(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呈相对水平位,呈头尾方向排列。椎间盘前方的曲线允许颈椎侧弯和屈伸。侧方为钩椎关节。钩椎关节和椎间盘与发出的神经根间呈切线位排列,在临床症状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钩椎关节亦称神经弓椎体关节。它一方面有保护作用,将椎间盘与椎间孔隔开,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另一方面,钩突的外侧面稍向内倾斜,在损伤或增生时后外侧面可变直或向外倾斜,即竖向增生或横向增生,压迫侧方的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丛或后外方的神经根。C5、C6、C7的钩突位于椎体的后外侧,距离椎间孔较近,特别是横向增生,神经根和椎动脉最易受到刺激和挤压。颈椎的小关节(关节突关节)排列圆滑,无阶梯现象。当过度屈曲、后伸时,由于上、下椎体向前或向后移动1~2mm而造成椎间孔一定程度的缩小,神经根易受压。小关节关节囊受到反复牵拉、挤压等作用,则增厚,纤维化,钙化,还可导致关节突骨赘增生。两者不仅造成椎间管狭窄,同时可使侧隐窝和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是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因素。

5.椎管、椎间管的改变

颈椎椎间管变窄与椎间盘的变性密切相关。钩椎关节的存在使椎间盘不可能突向侧方的椎间管,但椎间盘变薄使椎间关节和钩椎关节应力改变导致骨质增生,关节突骨赘和钩突骨赘对神经根和椎动脉产生直接压迫。椎间盘变性的另一后果是上位椎向后滑动,引起椎间管变形缩窄,压迫神经根和椎动脉。椎间关节囊和钩椎关节囊增厚也使椎间关节缩窄加剧。总之,椎间管区域的压迫因素将导致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乃至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生。椎管的主要内容是脊髓、神经根及其被膜,它们只占椎管空间的一部分。其余的空间则被椎内静脉丛和脂肪组织所填充。这些组织的病理改变不容忽视,对脊髓、神经根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内、外应力的作用下,特别是无菌性炎症反应,将使血循环产生一系列变化:椎静脉→充血→瘀滞→静脉压升高→动脉供血下降→动脉缺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重要组织是充填物——脂肪组织,在无菌性炎症中,渗出、充血,水肿、脂肪细胞肿胀等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在这些填充物的挤压下的脊髓、神经根等本身也同样会产生循环障碍,产生充血、水肿等改变。其结果是椎管内压的升高,将进一步压迫脊髓、神经根,同时压迫、刺激交感神经丛,使血管痉挛,血运更差,导致椎管功能性狭窄;而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者,平时脊髓与小椎管本来相安无事,但稍有外伤,特别是颈椎过伸、过屈加旋转的外伤,有的会立即出现四肢瘫痪,其原因也在这里。

6.椎动脉的改变

两侧椎动脉粗细不一,左粗右细。椎动脉是脑内供血重要的侧副循环。它将心输出量1/6(体重的2%)的血流量供应至脑,占脑总血量的11%。除动脉硬化血管本身的因素外,影响颅内供血的重要原因是颅外的机械性因素,即椎动脉的口径及曲度。如椎动脉起始部变异、颈部畸形、钩椎关节骨赘、颈肌痉挛、筋膜挛缩压迫或异常弯曲、成角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椎动脉周围缠绕着丰富的交感神经,当其受激惹时可引起血管(椎动脉等)痉挛。

当颈椎运动时,由于某些外力刺激椎管内的窦椎神经、交感神经、脊神经后支等因素而引起颈部肌、韧带、关节囊痉挛等变化。特别是关节突关节(有囊感受器)以及周围血管产生痉挛性改变(包括髓核的变性),因水肿而致肌痉挛。周围的肌痉挛又会造成疼痛和运动障碍,进一步促使椎间关节产生异常运动。因此,在椎动脉和神经根周围的钩突、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突关节等都可构成致病因素。值得提出的是,第一,C3的关节突,由于形态特殊,称椎状突。此突在椎间关节横径增大畸形、钩突骨赘增生时,可使颈椎产生异常运动和屈度改变,并可影响椎动脉。第二,钩突的增生有竖向及横向的形态上的不同,横向增生(在C4-5及C5-6段最常见)最易挤压椎动脉而产生头晕症状。

7.脊髓与神经的改变

脊柱运动时,神经根在椎管内也不活动,只是随硬膜被拉紧或成皱褶时神经根变得紧张或松弛。颈部在中立位时,尤其在屈曲时,神经根在生理范围内被拉紧,位于椎间孔的最上部,与椎弓根的最下面相接触;颈部在伸展位时,硬膜被折曲呈皱褶状时,神经根也变得松弛,更加垂直于脊髓,并在椎间孔内下降而脱离与上方椎弓根的接触。在生理状态下,神经根被牢固地固定在椎间管(孔)内。颈部伸屈时,神经根并不向椎间管内、外滑动,只有在椎间管发生狭窄、神经根或椎间管本身发生炎症或纤维化时,神经根的功能才能发生障碍。因此,无论是椎间盘的变性、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的前方损害,关节突关节炎症导致的后方损害,或神经根鞘内的炎症或纤维化而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神经根损害的病理必须包括椎间管腔隙的缩小。在椎间管内,神经根的运动与感觉部分是保持分离的,运动根(腹根)紧贴钩椎关节,感觉根(背根)则靠近关节突和关节囊。这种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