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接下来,给大家讲的是望诊的具体内容。就是本章第一节,全身望诊,又叫做整体望诊或者总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全身状态。全身望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神、色、形、态。假如考大家:全身望诊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那就是这四个字——神、色、形、态。全身望诊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病人的健康信息。
一、望神
(一)神的概念
第一个就是望神。先给大家说一下什么是神。神的概念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学过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广义的神,一个是狭义的神。
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神就是生命,或者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我们可以说望神就是望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因为活动的总称包括了内在的和外在的,但是我们能看得见的主要是外在的表现。通过外在的表现可以去了解内在的生命活动状态,这叫司外揣内。
狭义的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些活动用现代医学来讲,往往和大脑的功能是密切联系的,是大脑主宰这些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当然,在中医学中,狭义的神是由心来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叫心主神明,或心藏神。这和西医的概念有较大的区别。心的第一个功能叫心主血脉,这个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能接近或者类似于西医学所讲的作为循环系统的心,它可以泵出血液,输到全身各处去灌溉五脏六腑、经络组织。心还有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心藏神,我经常跟大家介绍,西医的精神、意识活动属于脑的功能,但是从中国的整个文化来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些功能与心是有关系的。而且,这在临床上也有很重要的价值,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我们平常讲:要小心、要专心,就不会讲要“小脑”、要“专脑”。西方文化里面也有类似的东西,叫做“my heart is broken”我的心碎了,指的也是这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心藏神所主的神,主要是指狭义的神,而我们今天说的望神,主要望的是广义的神,当然广义的神也包含了狭义的神。所以,既要观察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更要观察整个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这个是神的基本概念。
要明确就是,我们望神到底望什么。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内容是交叉的。我们讲的全身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实际上人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人的色、形、态等一起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神与色、形、态这四样并列在一起,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实际上望神的内容已经包含了望色、望形和望态的内容。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个讲的是望神的原理以及它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通过望神能够了解人的健康状态?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望神能诊断疾病呢?那就要首先了解神是怎么来的,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神的第一个来源叫做精,精是什么呢?精有先天之精,有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内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这个“两精”,指的是父母之精,通常讲父精母血,就是父母之精气的结合就形成了生命。如果没有精,就没有生命。生命就是神。所以没有精当然就没有神。这个精出生之后只是开始,还要经过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充养,生命才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发育、发展。精是神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习惯上经常把两个字连在一起叫做“精神”。这个“精神”英语叫“spirits”,其实这个“spirits”主要指的是神。如果真正要翻译中医讲的“精神”时要翻译成“essence and spirits”,就是精和神两个方面。精如果充足,生命活动能力就强,精充就会神旺。
神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气。《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学过,气是物质的。因为中医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所以气是物质的。它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的物质,是基本的物质。在中医学中,我们很多时候讲的气,指的是它的功能。所以,气本身是功能和物质的统一体,有功能这种物质才是有生命的。气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的躯体还重要。我们说一个人和一具尸体,它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它有没有气。人死了叫断气,说这个人没气了。所以,气很重要,如果没有气,那就是尸体了。有时候把精、气、神三个连在一起说,叫做“精气神”。练功、练武术的时候,“精气神”就是通过手、眼、身体现出来。精充、气足才能神旺,如果精不足了,气损伤了,那么生命活动能力就会受影响。所以,气在人体生命活动功能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形。虽然我刚才讲整个生命活动中有时候气比形更重要,但形也是很重要的。形是一个载体,有形才能有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形只有神,那岂不成了幽灵或者鬼魂?反过来说,有形没有神呢?有了形,没有气、没有神,那当然就是一具尸体。精、气、形三者对神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当然神的物质基础还包括血、津液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由精、气、形三个构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望神了解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精充、气足、形健就会神旺。精充、气足、形健说明脏腑气血功能是比较旺盛的,往往也说明了这个人是没有病的,就是生病的话,相对来说也比较轻,预后也相对比较好。如果精亏了,气损了,形衰了,神就会很疲惫,说明脏腑气血的功能受损了,或者是不足了,这种情况,生命活动整个状态就会下降,疾病就比较重了,预后相对来说就比较差,这就是望神很重要的意义,古人把这个状态总结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生命力就比较旺盛,失神就容易死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一句话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两句话其实有点类似,胃气也是神气的一个内容。所以望神在中医四诊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讲的是望神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是望神的重点。刚才我们说过,神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形,包括和全身的血、津液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神的表现当然是体现在各个方面,望、闻、问、切中应该都有体现。
1.望神的重点
望神应着重观察什么内容呢?就是说,哪一些东西是我们通过望能够了解的,在这些内容中,什么是重点?
第一,就是两目,或者叫做目光。眼睛的眼神是望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描述目光炯炯有神,在一些文学作品可以见到“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见钟情”这些词,可见眼睛很重要,我们通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什么目光对于神来说这么重要呢?因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谓之精”。大家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学过,眼睛和肝的关系很密切,肝开窍于目,而实际上眼睛和五脏六腑之间都存在很密切的联系,眼睛能够表达脏腑功能和气血状态。因此,望神的第一个重点就是目光。
第二,就是面色,有些书上写的是气色。不管是面色也好,气色也好,它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气如何观察,可能相对来说不容易,不是能够直接看得见的,气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常称它为面色,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气色。我们说这个人气色不错,就是通过面色表达出来,让人感觉他的生命活动能力很旺盛。所以气和色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在望诊中体现出来的就是色和泽。色就是颜色,色调的变化,比如红、黄、白、黑,除了色以外,中医学还很重视泽,就是光泽。光泽是从内向外发出来的,是一种明亮度,望诊在注意望色的同时,还要望泽。为什么在望神中面色这么重要呢?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变化和心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在五脏六腑中心是最主要的,因此,面色能反映心的主要状态,通过望面色也能了解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要状态。
第三,就是神情。神情,从字面上讲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神,一个是情。这里讲的神是人的神志、精神、意识,就是这个人神志是不是清醒,他的意识是不是存在。情主要指的是表情。神志、意识、表情都是构成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是不是健康,是不是正常,首先看他的神志是不是清楚,如果他昏迷了,就算气色再好,也不能算有神。西医在检查病人的时候,经常描述为“神志清醒、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此外,人的表情也很重要,表情要丰富自然。我们看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如果他的表情很呆板,就说明这个人的整个神是不好的。举个例子说,你看一个病人神志清楚、反应很灵敏,跟你对答交流的过程中表情很丰富,高兴的时候就笑,说明这个病人还是比较有神的。如果一个人表情很呆滞,有可能这个人的状态就不太好了。正常的应当是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表情丰富还要自然,这才是有神的表现。
第四,就是体态。体和态有关系,但是体态不完全等同。体是形体、外形,如胖和瘦,态是动静姿态。刚才讲形也是神的物质基础,人的形体和动态与五脏都有关系。形体和皮有关系,和肉有关系,和脉有关系,和筋有关系,和骨有关系。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肾主骨。人的五体是和五脏相连的,所以从五体的动静姿态,就可以了解它的脏腑功能活动情况。比如说这个人非常瘦,有些疾病比如肿瘤到后期的时候,瘦得皮包骨头,那样的情况,身体状态肯定是不好的,当然就不能说他的神很好,生命活动很好。也有的人非常胖,胖得走路都有困难,那样也是不正常的。动态就是活动时能够矫健、自如,反应比较灵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能力通过动态是可以看得出来的。比如说老人家动作很迟缓,就不会讲这人身体很好,有的人连躺都躺不下去,有的人连翻身都不能翻,医生要给他检查的时候,还要帮助他翻身,那叫被动体位。正常人是主动的体位,让把头抬起来,头就会抬起来,让头往上,头就会往上,这是主动体位。有些人是被动的,叫他腿屈起来,他不会屈,只能帮他搬动他的腿。所以体态也是望神的一个很重要部分。总之,望神的重点就在于两目、面色、神情和体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们望诊的时候才不会搞错。
2.神的判断
下面我们讲神的判断,即掌握这些方法和重点以后,对人的健康与否,对生命活动、对神进行判断。它可以分成几类,书上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五个方面,其中特别是得神、失神、少神、假神这四个方面往往被认为是这部分学习的重点。我想,背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要掌握这些内容的实质。
我们前面说过,神是生命,神和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具体地说,根据神的不同状态,可以分成这几类: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因为我们已经理解了神的概念和望神的重点,所以学习这些内容就比较简单了。
(1)得神:
什么叫得神呢?得神又叫做有神,通常我们形容这个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神采飞扬,这几个词语都是对有神、得神的一种表达。这种得神的状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好”,用两个字叫“很好”。当然,要是考试的时候,什么是得神?“得神就是好”,是不能这么回答的。但是作为记忆你可以这么理解,得神就是“好”的意思。什么“好”?目光好、两目好,面色好,神情好,体态好。书上写了很多,得神的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等,这些内容都是对这个“好”字的解释,实际上它的意思还是“好”。大家作为学习,可以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到医院去写病历,或者考试的时候,就不能写成“好”或者“很好”。为什么出现得神或者有神呢?说明脏腑气血功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如果在临床上碰到这样的情况,往往提示这个人的正气没有受到损伤,生命力比较旺盛,所以得神可见于正常人。像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得神;还有到了幼儿园看到的那些小朋友们,也叫得神;还有到了老年大学看到的那些爷爷奶奶,他们也是得神,这都是正常的人。那么,是不是生病的人就不是得神了呢?比如张同学今天感冒了,他就不是得神了?可能还是得神。除了正常人以外,有一些人初病、轻病的时候,比如昨天晚上睡觉被子没盖好,着凉了,今天起来有点鼻塞、流鼻涕,这虽然是生病了,但他也是两目好、气色好、神情好、体态好,也可以叫做得神。所以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有病的人,见到得神就说明他们的脏腑功能是正常的,气血是旺盛的,即使生病了,也比较容易治疗,预后也比较好。
(2)失神:
所谓失神,又叫做无神。它和刚才讲的得神是相反的。有神的叫做得神,没有神的就叫做失神。刚才说得神用一个字概括叫“好”,用两个字概括叫做“很好”。那么失神叫什么?“不好”或者“很不好”就是失神,或者叫无神。它怎么表现出来呢?就是两目很不好,气色或者面色很不好,神情很不好,还有体态很不好,都是很不好。书上也写了很多内容,如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等,这些内容写的其实都是“不好”的意思。失神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老人家或者是久病体衰而产生的失神,老人家年纪大了或者有些人久病了体衰了,逐步走下坡路,精气神都没了,这种叫精亏神衰的失神。另一种就是邪盛神乱的失神。比如有个人原本身体非常好,各方面都很好,结果出门时不小心被楼上掉下来个东西砸昏过去了,血流得满地都是,神志不清楚,叫他也不应,甚至可能过几个小时或过几天他就去世了,这种情况就是失神。这并没有久病体衰,是意外的伤害,因为一个小时之前他还很好。还有一些人身体本来很好,可能两天前你见到他还活蹦乱跳的,可是突然间传染上什么病,发高烧,昏迷,你去看望他,他已经目暗睛迷了,这种情况,就是一种邪盛导致的失神。所以,失神可以有两种情况,对慢性病、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它叫精亏神衰的失神;另外一种是急性病、重病,那叫做邪盛神乱的失神。不管是哪一种失神,总是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很不好了,脏腑功能气血已经严重受损,整个病就比较重,而且预后比较差。即使有的人现在看起来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只要出现了失神,往往提示他的预后是比较差的。我们在临床上有时候也碰到一些病人,看过去好像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他却慢慢衰竭了,整个人的状态越来越差,预后也非常差。说了这些,就是让大家有个印象,失神都是比较严重的时候出现的。有的同学说,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失神呢?不是。对于一些轻病的、初病的,一般的疾病,都还不能叫做失神。换句话说,不要以为病人感冒了,胃痛了就是失神,而只有比较严重的时候才能叫做失神。
这里有几个名词要给大家说明一下。第一个,书上提到了一个词叫目暗睛迷,瞳神呆滞,和前面讲解得神时的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这几个词说的都是人的目光。中医学中讲目光明亮,往往还要强调它是精彩内含,什么叫精彩内含呢?就是目光明亮而且是含蓄的,它不应该是外露的。有的人虽然眼睛睁得很大,但是没有神,目光呆滞也不是有神的表现。所以,不能看眼睛大或者小,也不能仅仅看目光明亮,有的人在临终之前,可能也会目光“明亮”,但是它没有精彩内含。第二个,就是面色晦暗无华。晦暗无华说明什么?就是没有光泽。第三个,是循衣摸床和撮空理线,这两个名词大家都要掌握。循衣摸床就是病人在病情危重、失神的状态下,在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的时候出现的两个手或者一个手顺着衣角或者是床沿抚摸。这个大家可能有看过一些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人在临死的时候,有时候做的一些动作是不自觉的、不自主的、没意识的,要去抓什么东西,这种情况都是失神的一种表现。同样,撮空理线就是在失神状态情况下,病人在神志不清或意识模糊的时候,躺着双手伸向空中,好像抓什么东西,或者像理线一样,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失神的表现,这叫做循衣摸床和撮空理线,这些都说明了失神,它是人体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时候出现的一种情况,所以预后都是比较差的。
(3)少神:
有很多病人,还没有到失神的状态,但是又没有像得神那么好。有很多这样的病人,比如说胃痛得很厉害,你认为他得神好像不是,认为失神也还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少神,又叫神气不足。如果用三个字,描述为“不很好”,失神我认为是“很不好”,少神是“不很好”,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有同学问:“那多少叫做‘很不好’?多少叫做‘不很好’?”这无法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中医学没有办法这样量化,它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少神就表现为两目不很好,神情不很好,气色不很好,体态不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脏腑功能或者气血受到损伤了,但还不是很严重,所以它的预后有两种情况,经过正确治疗,可能就向好的方向变成得神,就会痊愈。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或者是误治,可能就走下坡路,最后就变成了失神。有同学说那是不是就叫亚健康呢?现在不是很时髦这三个字吗?不是亚健康。亚健康跟这个没关系。这里说的是对疾病状态的一种比较轻的判断,不是说亚健康。亚健康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叫做第三状态,就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还有一种概念叫做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两个概念跟我们现在讲的得神、少神不是同一个概念,因此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
我们明白得神、失神、少神之后,再看书,就发现书上写了很多症状,这么多症状背不下来怎么办?一定要想办法,把主要内容记住,除了书上以外,参考我刚才讲的,这些形容词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很好”的形容词,一种是“不好”的形容词,还有一种是“不太好”的形容词,把这三个都分清楚,一般来说,老师考大家不会有意识去挑细节东西。当然,尽量用我们的专业术语,不要用文学上的语言来描述它。请大家看后面这个表格(表1),把这些内容读熟了,对这些症状的描述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它有比较,同样是两目,得神的时候是两目灵活、明亮有神,失神的时候是两目晦暗、瞳神呆滞,少神的时候是两目晦滞、目光乏神,大家可以参考这个表格把这些内容弄明白。
表1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
(4)假神:
所谓的假神,就是说本身是神,但是这个神是假的。为什么出现假的?疾病在危重阶段会出现和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所谓的假象就是和整个人体的健康状态本质是相反的,这些假象我们称为假神。因为生命到了后期,病人的病情已经非常危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动用最后的物质基础,做垂死挣扎,也可以说,病人一旦出现假神,往往提示病情已经到了危重阶段,它是临终前的一种征兆。但是作为医生不能认为病人完全没救了就轻易地放弃,因为我们要救死扶伤,只不过要意识到这种情况不太妙。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它是出现的一种假象,第二它用了一个词叫“突然”,或者短时间内出现一种和本质相反的一个假象,所以它是假象而且突然。比如说,有一些老人家到临终前会想到要交代一些后事,说要见一些子女,过去子女到海外谋生,几十年都没见面,他平常时也没有经常提到,但是在那个时候他就突然间很想见亲人。再比如我们看电视里面一些皇帝,病了一段时间,状态已经很不好了,人也昏迷了,就像我们讲的已经是失神了,突然间有一段时间醒来,就把太子或者把宰相叫到跟前交代后事,交代完就驾崩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多,在电视、电影里面也很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就要意识到疾病已经到了后期了,尤其是现在医疗纠纷很多,当病人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作为医生如果不懂得判断,就可能出问题。像有一些病人病情很重,如一些癌症晚期的患者,家属也了解他的病情,知道他肯定是要死的,本来家属一般情况下不会责怪医生,但如果医生给家属发了病危通知书,过了几天发现病人“好一些了”,就跟家属讲“今天看来不错,如果你有什么事可以先回去一下”,结果家属就回家去了,刚回家患者就去世了,家属回来意见就会很大。不是因为医生救不活他,而是医生讲患者“已经好一点了”,结果一回去患者就去世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都没交代什么,家属就因为这个对医生、对医院有意见。所以,作为医生要懂得去判断。再有,刚才讲的这个“突然间”或者短暂的好转,有的病人可能延续几天时间,所以不要大意。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弟弟当时可能只有十七八岁,起初就因为脚上有个感染灶,以后就变成肾炎,出现肾炎了以后,可能当时家里人没有太注意,到了肾衰竭、尿毒症以后才发现。因为肾衰竭、尿毒症到目前来说还是没有很好的办法治疗,所以这个病人整个状态也一直不太好。我的朋友有时候碰到我就会跟我说他弟弟的病情,我听完之后,有时候也帮他稍微解释一下,他也知道这个病已经是比较难治了。有一次他碰到我就跟我讲,他弟弟昨天开始好了很多,脸色比较好看了,还有精神也好很多,而且想吃饭,胃口也不错,也会坐起来了。我就跟他讲“你要小心,可能要准备后事”,他听了很不高兴,因为确实从感情上讲这可以理解,一个年轻人,突然间你就说这个话,他虽然没有当面说,心里肯定说“这个乌鸦嘴”。第二天,他碰到我,讲话的口气就不是很友好,说他弟弟今天也不错,意思是你是不是瞎说的,今天还挺好的,医生也挺高兴,说病好了很多。我跟他说“你真的要小心”,听了以后,他当然就气呼呼地走了,因为话不投机。结果第三天他弟弟就去世了。假神临床上也有人拖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都有。所以在疾病过程中,本来有些病已经是晚期,突然出现一些临时好转,这个不能大意。假神我们怎么描述呢,就是本来很不好,突然间变“好”。它这个好不是真正的好,是出现一些好像变好的表现,其实它是一个假象。也就是说,失神出现的这些症状,突然间变“好”了,这个就叫做假神。比如说目光晦暗、呆滞,突然间转亮,本来目光已经没有神了,已经目暗睛迷,突然间眼睛睁开,眼睛变“亮”了;或者说本来脸色很晦暗,或者脸色苍白无华,突然间两颧部红起来,而且像涂上去,像化妆了一样,叫颧红如妆;本来病人因为失神了,不会说话,突然间开口要说话,或者想见亲人;本来已经毫无食欲了,几天都没吃饭了,突然要东西吃,而且有的人吃得还挺多;或者本来已经卧床好几天都不会动,突然间会转身、会翻身,类似这些表现,都要注意,这些都是一种假象,可能是临终前的征兆。
另外还有两个名词术语解释,“回光返照”和“残灯复明”。这两个都是古人形容生命到最后的时刻,而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回光返照就是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很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太阳余晖对云层的一种折射,所以大家感觉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就会发现好像突然间有一片很亮的地方,这就叫做回光返照。所谓的残灯复明就是灯油耗尽,油都烧干以后,最后把灯心草一起烧掉,所以会突然亮一下,这个就叫做残灯复明。电灯泡有时候也有这种现象,特别是过去那种白炽灯,有些快烧掉的时候会突然间亮一下就灭掉。这是古人用来形容假神的两种比喻方法,这是假神的表现,也是临终前的征兆。以上是我们讲的假神。讲完之后大家应该对望神的几个方面都有比较好的理解。
(5)神乱:
最后给大家讲一下神乱。神乱实际上和我们刚才讲的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概念不完全一致。所谓的神乱,就是神志意识错乱失常。前面我讲了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其实都是指广义的神,是生命。现在讲的神乱,是神志意识的异常,实际上更多的讲的是狭义的神。狭义的神出现了障碍的时候,表现出来就是一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错乱,但是它没有直接危及生命,就是说这个人不会马上死,他只是神智错乱的,像疯子,表现为狂证病或癫病,他虽然是病人,精神意识错乱,但是不会马上死。我们刚才讲的失神、假神都是讲的广义之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
神乱经常表现出来的几种形式,一种是焦虑、恐惧,一种是狂躁不安,还有一种是突然间昏仆,猝然昏仆。临床上这些症状经常见于几种病,我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第一种叫做癫病,第二种叫做痫病,第三种叫做狂病。这三个病不太一样。
首先讲癫,中医的癫病和西医的癫痫不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经常表现出来神志的痴呆,表情淡漠,或者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喃喃自语就是讲话没对象,本来说话是给人听的,但是一有人来了他就不说了,也有一些是耳朵听不见,他又很想听,老觉得人家在骂他,“又在背后说我什么坏话”,这个就是癫病。癫往往是由于痰迷心窍或痰蒙心神,也有一些是由于心神不足而产生的。现在像老年性痴呆,或者是其他某些性质的痴呆,经常见到这种情况。所以,有的时候老年性痴呆,很多跟痰有关系,治疗时要化痰、要开窍。
第二痫病,痫更多可能相当于西医的癫痫,就是老百姓讲的“羊癫疯”。表现为病人有时候没有先兆,突然间昏仆,猝然昏倒,昏倒以后不省人事,神志不清,两目上视,眼睛上吊,然后四肢抽搐。为什么叫羊癫疯呢?因为风性主动,所以他会抽搐,口吐白沫,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有的就是痰的声音。关键是他片刻就醒来了,醒后如常。如果昏过去了,然后就昏迷了,那不是痫。痫是醒来以后如常人,或者醒来觉得有些疲劳、头痛等,但基本跟正常人一样。它也是因为痰引起的,是风痰,是由于痰蒙心神、痰迷心窍而产生的。痰随着气的上下,就像我们过去用的风箱一样,随着拉来拉去,所发出的声音就像痰的声音,或像猪叫或者羊叫。如果从西医来讲,痫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异常放电,有些人可能没有出现这种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两目上吊、抽搐的症状,只是表现为突然间一阵头痛,因此有这种癫痫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避免一些危险的动作,比如说开飞机、开汽车,万一突然间发作是很危险的,所以有这个病的人,自己要注意,不要去做危险的事。
还有一个狂病,狂就是狂越躁动,台湾有一个词叫“抓狂”,大概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形容。狂就是意识不清楚,所以他会打人毁物,或者谩骂不休,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避亲疏。像有些同学损坏了东西,看到班主任来了,赶快就躲起来,那不是狂。狂发作的时候,根本不认得对方是谁。有的时候跟人家吵架很凶很大声,看到有人来了赶快躲起来,那都不是真正的狂。狂是由于痰火扰神。刚才我们讲到痰蒙心神或者痰迷心窍,这里讲到痰火扰神,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有没有火。火性炎上,火为阳邪,所以像癫和痫的病人虽然神志不清,但是不会打人毁物,而狂的病人会打人毁物。这两者的区别关键就是有没有火,所以我们辨证就这么辨的。这是我们讲的就是第三个问题,望神的主要内容。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的是望神的注意事项。
第一,是要重视望神。同学们疑惑,讲解得这么重要为什么还强调?我们在上《中医诊断学》的时候,讲到望诊,讲到望神,都非常强调。但事实上,我个人观察,发现有很多医生也包括同学们去实习,对望神是忽略了,即使写了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似乎是因为病历要求要写,就得神或神志清楚等简单地写一下,并没有真正把我们今天说的这些望神的主要内容贯穿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刚才讲到得神的时候,专门说过得神一般见于正常人,或者是初病、轻病的人,就是生病的话也相对容易治疗,预后也比较好,说明脏腑气血功能比较旺盛,正气未伤。有很多人到临床时就忘记这句话。比如说今天有一个人来找你看病,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看腰痛,腰酸、腰痛、耳朵嗡嗡叫,你马上诊断这是肾虚。现在很多人好像认为补肾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个误区。为什么就没想到他是不是得神,而且对于这么一个年轻人来说,他的这个年龄,应该是在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个因素对于他肾虚的诊断,应该是一个负值,并不是说年轻人就一定不会肾虚,只是相对来说,他肾虚的这个可能性肯定比老人家少了一些。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病人也是这样,一来就“医生,我最近肾虚。”“为什么?”“因为老是觉得小便好像有点浑浊”。这时我们要注意从整体上观察他的第一印象,到底是不是虚证?应该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当然我再强调一下不是绝对的,不是说得神的人就一定不会生病。所以要重视望神,否则学了半天,最后连最基本的对人的健康判断都不会,那就是白学了。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应该比一般人更了解,望神对生命的总体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审慎真假。前面讲到假神的时候,我也反复强调,有一些是属于假象,是跟疾病本质相反的,我们不能被假象所蒙蔽。比如说某个病人觉得人很累,神情比较疲惫,看过去没什么精神,整天爱睡觉,但是,他说如果去跑步跑一下,出一身汗,或打一下球,人就感觉轻松一点。如果是一个神气不足的人,他应该是劳累以后或者运动之后,这些症状会加剧,相反如果是活动、运动之后,这些症状反而减轻,这就不是真正的神气不足。所以真假要去分析。当然,刚才讲到假神说到有一些暂时的好转,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其中一点,要立足于从整体上去把握。
第三,要以神会神。所谓以神会神就是作为一个医生,在跟病人进行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应该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判断。因为医生看病,就应该对病人发生的一些状况,要很灵敏地去捕捉信息。当一个病人找你的时候,你就应该马上对他整个人的基本的心理状态有一种判断,都应该要有个初步印象。有的病人走进来,可能让医生感觉这个人很从容淡定,也有病人给医生的感觉就是非常烦躁,这些表现对病人的整个疾病都会有影响,必然影响到医生的诊断。所以只要看一个人的表情,跟他四目相对之后,眼睛一交流,马上就应该有个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当然也需要我们长期的训练,今天我们上的课,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有这种意识,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从病人的眼神中、表情中捕捉到一些健康的信息。有一句话叫做“百闻不如一见”。
第四,要形神相参。我想这个意义大家已经了解,因为神和形是统一的,神形一致,中医的健康要形与神俱,形神统一才是健康的标志,如果形神分离了,就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除了观察神以外,还要观察形体动态的情况,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生命活动。今天我们讲解望神就到此为止。
二、望色
我们前面说过,实际上望神的内容已经涵盖了望色、望形和望态,不能把中医诊断学每一部分割裂开来,我们只是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分成一章一节。我记得在上绪论的时候和大家说过,学习要从大到小,比如第一章是望诊,望诊的第一节叫全身望诊或者总体望诊,全身望诊的第一点叫望神,第二点叫望色,第三点叫望形,第四点叫望态。这样一点一点来,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认真真地复习一下,因为这些都是咱们将来的看家本领。“望而知之谓之神”,眼睛瞄一眼就大概知道是什么情况,一个好的医生就是这样子的。
下面我们讲望色。什么叫望色?望是看,如果说得更规范一点叫做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色。中医学讲的色,包含了色和泽两个方面。所谓的色就是颜色,像咱们穿的衣服,各种各样的颜色。泽,就是光泽,是从里向外透出来的一种明亮的程度,这就叫光泽,所以中医学讲的色实际上应该叫做色泽。望色翻译成英语叫observation of colour,就是观察颜色,这样还不够,要准确表达它的意思应该叫做observation of colour and lustre,中医学更强调的是泽,因为泽比色更重要。望色望哪里的颜色?是望皮肤或者黏膜的颜色,实际上更多指的是皮肤的颜色,特别是面部皮肤的颜色,所以望色有时候就直接称为望面色,或者说望面部的色泽。其他地方像手上、脚上的皮肤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参照望面部色泽的原理和方法去认识。比如说面色红多见于热证,如果脚上某处的皮肤红了一大片,那可能也是因为热证引起的,我们虽然讲的是望面色的意义,实际上其他地方的颜色变化也可以参照这个。
(一)望色的原理
为什么望面色可以诊断疾病?首先要讲的就是望色的原理,是要说明局部的表现和机体内在的一种状态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它非常重要。
首先讲一下色和泽。色有一个意思就是五脏之色,五脏有没有颜色?有。这里说的色是五脏在身体表面、在皮肤上反映出来的相应颜色。中医学根据五行配五脏以及对应五色理论把相应的颜色表达出来。比如心表现出来的是红色,肝表现出来是青色,肺表现出来是白色等等。但是,这个颜色不是由单一的某个脏腑形成的,它是全身脏腑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颜色,它反映的是个体的健康状态以及个性化特征。为什么有的人脸比较黑,有的人比较白?都是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正因为这样,我们通过望五色就能够诊断五脏的疾病。五色除了五脏以外,还和五行相联系,所以它和季节变化、气候条件是有关系的。比如春天的时候,脸可能就稍微青一点;冬天比较冷,可能脸就比较白;到夏天晒太阳就比较红、比较黑,这是相应的。大家要明白这是和五脏的颜色有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说某一种颜色,它反映的只是相应的内在脏腑功能活动的情况。比如现在你很生气,心跳都加快了,这时候脸就会红起来,这是五脏功能活动所传达出来的。还有就是面色反映出来的是血色,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健康的脸色,就是因为有血,如果把血都放掉,没有血的时候红的色就没有了,所以这个色是血的颜色。当血多的时候脸就会比较红,血少的时候就会脸色发黄,没血的时候脸色就变白,所以从色可以看血的状况。为什么发烧的时候脸色会红?因为发烧的时候血液运行速度加快。再者,血的颜色能表现出来一定要有气,如果没有气就没有色。
泽就是气。刚才说色是气推动血形成的,可见气很重要,从中医望诊的角度看气就是泽。活的东西和死的东西大家可能会看得出来,但是说不出来。区别在于活的东西有气,气是很难用简单的一两种物质来表达的,它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气是形成泽的基础,所以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脏腑没有功能活动的时候就没有了气,这时候生命就终止了。色是由气而华的,所以“有气不患无色”,有气当然就不用担心没有色,因为有气了自然而然就有色表达出来,因此,我们经常把色叫做气色,指出了气和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气色就是色泽。
第二,面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面色和五脏六腑都有关系,面部的血液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面部联系。因此面部的色泽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书上有句话“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可见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望色的原理。
(二)常色
第二点要说的是常色与病色。先看下常色。常色就是正常的面色,实际上常色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个意思是正常的面色,我们先不管他身体状态怎么样,哪一种面色是正常的,比如是黄色正常还是白色正常。第二个意思是正常人的面色,就是指这个人是正常的,没有生病,但是他的面色不一定正常,正常人的面色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武松,我们看书上说武松的脸色很难看,因为他是黄脸大汉,那武松身体好不好?我相信他身体是不错的,因为景阳冈上他能打虎,他被砍掉一只手的时候,还能“单臂擒方腊”,说明他这人身体是非常好的,但是身体好的人未必脸色就非常好。我们这里讲的常色,到底是正常的面色,还是正常人的面色,实际上两个方面的含义应该都有。正常的面色往往反映的是正常的身体,而脏腑功能正常的人表现出来的往往也是正常的面色。黑人的脸色肯定比较黑,黄种人脸色就是比较黄的,白种人脸就比较白,这都是正常的面色。
我们怎么去判断哪个是正常面色呢?可以用四个字描述:明润含蓄。明润就是有光泽,虽然颜色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有光泽。小时候写作文形容一个人的皮肤黑,叫黝黑发亮,黝黑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词,但是发亮,就说明它有光泽,这就是明润。含蓄,中医中庸的思想体现出来的就是含蓄。颜色的含蓄,是从里面向外面透发出来的,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就像一个朱砂,包着一层薄薄的丝绸,或者是白色的一块布,这个颜色是从里面透出来,而不是刷上去的。就像我们学中医,我经常希望大家对中医的这种理解,应该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而不是像墙壁一样,用油漆刷上去,等下油漆一掉,就没了,就只涂一个外表。现在的化妆技术水平一直在提高,不管是产品也好,技术也好,其实是在往“含蓄”方向靠拢,因为只有含蓄才是自然的。真正的含蓄是从内向外透出来的。为什么能从内向外透出来?因为有气,所以叫做“色随气华”。
常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主色和客色。
1.主色
主色就是基本色,终身不会改变。比如张飞的脸是黑的,刘备的脸是白的,关羽的脸是红的,这就是基本色。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张飞的脸色看上去就比刘备要黑一点,刘备的脸色就比张飞的要白一些,这就是基本的颜色。虽然有的同学比较白,有的比较黑,有的比较红,有的比较黄,但都是正常的颜色。我们在模拟训练望诊的时候,就是把五个或者十个同学排成一排,其他的同学一起来望,从白到最黑排成一排,排完以后不满意,再对调,完成以后,大家都认同这是从白到黑的顺序排列的,多练几次,对色的概念就可以掌握了。所以临床见习不一定多,其实大部分都可以在模拟训练的时候完成。大家有空要多看一下《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材,可以先训练,看哪个同学眼眶最黑,还有望色的训练多做几次自然而然就会了,善于观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会出现基本色?这和先天因素有关,和后天生长的环境也有关,比如不同民族的颜色就有差别,黑人、白人、黄种人,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还和生活、家庭及先天因素有关系。虽然都是黄种人,有的人看过去就比较黑。还有的跟生长环境有关系,像有些地方的女孩子都偏白,有些地方的女孩子都偏黑。这个基本色是终身不变的,比如登寻人启事,说某某失踪了,他个子多高,脸色比较黑或脸色比较白,这都是指他的基本面色。
2.客色
客色是变化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生活条件以及相应的一些因素发生变化,这种就叫做客色。比如人在冬天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少,哪怕原来是比较黑,冬天也会相对偏白一些;到夏天的时候,由于太阳晒多了,相比之下就会比较黑,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叫做客色。就以我们在座的同学为例,你们如果一到暑假,放假以后去旅游,整天在外面跑,晒太阳,一回到学校来,同学都会说“你最近怎么这么黑,是不是假期到哪里去玩了啊?”你说“我又到新疆,又到西藏,然后又到海南岛转了一圈。”这都不是因为生病,而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叫做天人相应,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我们在望诊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需要再强调的是:不管是主色还是客色,都是正常的面色。这个正常的面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是明润含蓄的。所以,正常面色的基本特征就是明润含蓄。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因为是黄种人,所以基本色是黄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时候也叫做隐约微黄,明润含蓄。如果大家考试的时候,填空题问到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什么?那么你要填上这八个字。如果把“我国”这两个字去掉,正常人的颜色应该是什么?明润含蓄。比如说黑人就是色黑,明润含蓄。虽然书上没这么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知道这就是正常的面色,临床上一定要特别注意。我在看门诊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跟诊,我经常问病人:“你的脸色是不是经常这样?”病人讲是或者不是,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引导同学去看病人的面色。很多同学到临床上去,是很认真,但是不得法,总是想抄老师的什么“秘方”,所以望诊不望病人而是望老师写的字,实际上,应该去观察病人。但为什么不说“同学们你们看病人脸色”?这样病人就会不好意思,十来个人都来看他脸色,他的脸不就红了吗?这样就影响他本来的脸色。如果医生问诊很自然,同学就会去稍微看一下,这就比较客观和自然。看了面色以后,要把它用在临床上,不是看了就算了。我们现在很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在临床看病的时候根本不去观察病人的颜色,只注意病人口述的症状。实际上作为一个中医,最讲功夫、最需要提高的就是望诊的功夫。“望而知之谓之神”,不要形成只问不望的不好的习惯。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年前曾经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就是看病的时候一定要病人说,病人非得说出来才算,其实有些东西要通过医生望、闻、问、切才知道,所以我们讲四诊合参,不是仅仅说一说而已。
(三)病色
再讲病色,病色就是疾病的颜色,或者是疾病时候的颜色。实际上疾病的颜色同样包含着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不正常的面色叫异常的面色,就是说什么样的脸色叫做不正常,是太黑了不正常,或太黄了不正常?第二种情况是病人的面色,病人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生病的人叫病人,还有一种我们把那些去医院的人除了医生、医务工作人员之外,剩下的人我们习惯叫他病人。当然病人主要还是指的生病的人。生病的人不一定脸色都是不正常的。比如某个同学刚才来上课的时候,走到半路山风一吹,打一个喷嚏,感冒了,生病了,但是生病了以后,不一定脸色马上变化;还有一些人心理的异常也是属于病人,但是不一定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所以病人的脸色不一定都是不正常的,有些人脸色还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的。我们在讲到得神的时候,得神的面色都比较好,得神可以见于轻病的人,预后比较好。
我们说的病色主要指的是异常的面色,刚才我们说正常的面色用四个字来概括:明润含蓄。现在讲的是不正常的面色,所以这四个字的反义词就是病色,明润相反的当然就是晦暗,含蓄相反的就是暴露了,所以病色的基本特点就是晦暗暴露。病色也可以换一句话就是在疾病的过程中,只要出现面色比较晦暗暴露的,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不正常的面色。
1.病色善恶
病色还可以分为善色和恶色。善和恶也是相对的,它们是对整个病情好坏及预后的一种概括,好的叫善,坏的叫恶。尽管都是病色,但是病色之间还有好坏,就像有的疾病,它的脏腑功能相对比较正常,有的脏腑功能比较不正常,预后较差。光明润泽和枯槁晦暗两者之间也是相反的,光明润泽的一般是善色,枯槁晦暗的是恶色,这里说的不管善色还是恶色都是病色。有同学问:“老师您不是说光明润泽是常色吗?怎么又说光明润泽是病色呢?”不单单是常色,相比之下看到一个人面色不正常,但只要是光明润泽的,他就是比较好的。一开始我就讲过这个道理,就是不见得所有正常人的脸色就是正常的,也不是说所有疾病的人他的脸色都是不正常的,在疾病的过程中只要脸色相比之下是有光泽的,这种情况就是比较好的,相反脸色比较枯槁的就是比较差的。请大家看书上的这个表格,它要说明的就是不管正常的面色还是病人的面色,都可以用这个表达。青色要像碧玉,就是绿色的宝玉,青而有光泽,不应该像蓝草。在疾病的时候,应该青如翠羽,翠羽就是绿色的羽毛,而不应该如草兹,草兹比较晦暗没有光泽。赤色就是红色,对正常人来说什么样的红色是比较好的,就像白色的丝绢裹着朱砂,丝绢是比较有光泽的,红就是白中间透出来的。有时候如赭,赭就是红土,红土相对没那么有光泽,所以正常人红色就像朱砂外面包着一层丝绸,而不应该像红土。生病的时候红如鸡冠,鸡冠大家应该见过,也很红,颜色是从里面透出来的,不是涂上去的,不应该像衃血,衃血就是瘀血,没有光泽,所以红色应该像鸡冠,不能像坏血。正常的白应该像鹅羽,鹅毛,白色的鹅毛很漂亮,有光泽,不应该像盐,现在的盐是精盐,做得比较漂亮,两千多年前是粗盐,粗盐虽然是白色但是有点黑,白色不应该像粗盐的颜色。对于病人来说,白要像豕膏,豕膏就是猪油,就是猪油凝固的那种白色,白但是有光泽,要像猪油而不要像枯骨,没有光泽。黄要像罗裹雄黄,雄黄是金黄色的(端午节民间有些老百姓调雄黄酒,洒在床铺底下或者涂在鼻子耳朵上,可以辟浊),不应该像黄土。在疾病的时候,应该黄如蟹腹,蟹腹就是螃蟹的膏,膏也是从里面往外透出来的,不是涂上去的,因为福州的红 膏很多是黄色,我们叫蟹黄,它是黄色的,应该像蟹腹而不应该像枳实,枳实是一种中药,看起来黄黄粗粗的。黑色要像黑漆,黑而发亮不应该像土苍,土苍就是黑土没有光泽。在生病的时候见到黑色,应该黑如乌羽,乌羽就是黑色的羽毛,而不应该如炲,炲就是黑炭没有光泽。如此等等。总之,不管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只要是明润含蓄的、有光泽的就比较好,如果是没有光泽的,都是比较不好的,这就是善色和恶色。
2.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是望色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五色主病学习的重点就是把每种色主什么病背下来。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临床上怎么认识五色,这才是今天要说的内容。为什么叫做五色主病呢?可以说没有两个病人的脸色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在疾病过程中,在不同的健康状态下不会是完全一样。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归类,在进行分析辨别的时候就会有困难,教学上也有困难。所以古人在五行理论的指导下,把病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色的变化,大致上分成五大类,这五大类就是青、赤、黄、白、黑,它们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对应的。
(1)赤色:
第一个要讲的叫赤色,赤色简单地说就是红色。比如说这位同学穿的衣服是红色,还有我们国旗的颜色是红色,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讲面色红,如果脸都像红衣服的颜色,这不太现实,也很可怕,如果一个病人脸真的变成这种颜色,不是涂的,是疾病的时候变成这样子的,这是很可怕的。那么红是什么样子的?它也不可能像嘴唇和舌头的这种颜色,大家可能见过生病及发高烧时的脸色就是红色,或者我们在很激动或者是不好意思时候的脸色就是红色,还有的人跑步气喘吁吁,天气热时流汗,脸也是红色,红色就是这样的颜色。因为个体的差异,它可以深一点或浅一点,有的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红色,在中医来说,红色的主病主要是热证。为什么热会见红色呢?因为热会使得气血运行加快,如果套用一句现代语言说的“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血量增加”,红就是血的颜色,当血量增加的时候,表现出来就是红色,红和血多、血少有关系。引起血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像输血一样灌很多血进去,当血的运行加快,气血壅盛,局部的血就会多起来,所以主热证。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凭一个红色就说是热证,红色只是提醒可能是热证。比如现在很紧张,被老师点名,脸一红,不能说这就是热证。怎么样才算是热证呢?在临床上不管是什么颜色,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有兼症,要参考其他的症状,才能对可能的原因或者病理机制进行判断,这就是前面讲的四诊合参的道理。
红色既然主热证就有实热和虚热之分。邪气亢盛就叫做实证,正气不足就叫做虚证。实热证就是热这个邪气亢盛。虚热是因为阴的不足,阴虚了就会出现虚热。实热证一般是满面通红,再加上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叫做“四大症”,这个在《伤寒论》里面讲到叫阳明经证,用的方是白虎汤,所以也叫“白虎汤四大症”。所以临床上出现的某些高热,比如西医的肺炎高热、感冒高热等等,经常见到满面通红。另外虚热可以见到两颧潮红,因为这个红是到中午过后,下午开始红,所以叫潮红,除了这个以外,病人还会出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些阴虚生虚热的症状,这些症状大家必须背下来。除了实热证和虚热证以外,戴阳证也可能见到面色发红。戴阳证是阴阳格拒产生的,当阴盛格阳的时候,就表现为两颧泛红如妆,就像脸上涂了两块红妆一样,这叫戴阳证。在前面讲假神的时候有提到过,就是本来已经脸色很苍白,突然两个颧红如妆,这就是假神的表现,就是戴阳证。所以我们说这是赤色主病主要是主热证,也可见于戴阳证。
(2)白色:
第二个要讲的是白色。就是说一个脸比较白的人或者没有血色就叫做白色,所以这个白色一般不翻译成white colour,而翻译成pure,苍白的,没有血色。白色主虚证,第二主寒证,第三主失血,第四主夺气。
什么叫做虚证呢?我们讲的虚证当然很多,但是最重要、最常见的可以归纳为四大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虚证常见到赤色,所以白色所主的虚证主要指的是气虚、血虚和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无力,可以描述为神疲乏力、倦怠懒言,人很困倦不爱说话,语声低微等等。这些症状我们都可以叫做“无力”,还要加上四个字——动则益甚,活动以后更严重。如果一个病人说最近很困、很累,跑跑步出一身汗就轻松一点,这个就不是气虚,因为没有动则益甚。阳虚会生虚寒,所以其表现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再加上寒或者冷的特点。比如今天我穿了两件毛衣、三件棉袄,可能给人感觉我看起来很怕冷,这就叫形寒;摸脉的时候,病人的手摸上去是冰的,这就是肢冷,所以形寒肢冷就是阳虚的表现。除了这个以外,有些症状也是寒的表现,像胃不舒服,一吃凉的东西就胃痛,吃热的东西就好一点,这也是寒的特点;有的病人说症状冬天加重,夏天就好一些,这也是寒的特点;只要是无力再加上冷的症状,这就叫阳虚证。血虚证的表现其实就一个字——“淡”,没有血色,表现出面色很白很淡,嘴唇很淡,眼睑淡,舌头淡,根据这些症状可以诊断是血虚。当然“淡”不一定都是“白”,比如有些人是黄种人,有些人是黑人,虽然没有血色,很淡,但是不一定白。
气虚和阳虚,怎么会出现白色呢?我经常比喻说就像住七楼有时候停水,停水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底下的泵坏了,水上不去,当阳虚、气虚时推动无力,血就不能向上,脸色就会出现白色。这个脸色白,可能是气虚,可能是血虚,也可能是阳虚。
第二点是主寒证。寒证为什么出现白色?寒主收引,血管收缩就会变窄变小了,血脉凝滞了,血流就会减慢了,这时就可能出现脸色白。我刚才讲热会使血多起来,那么冷的时候血就少了,就像天气冷的时候,大河也就结冰了。当然,仅凭脸色白不能说这是寒证,还可以根据其他的兼症,寒的兼症有怕冷,比如说形寒肢冷;比如冬天加剧、夏天缓解;还有喝凉水、吃凉的东西会难受,这都是寒的特点,如果有这些症状,再加上脸色白就可以辨为寒证。寒证和阳虚有什么区别呢?阳虚也是寒证,它是虚寒证,所以如果有寒的表现,再加上无力的症状,那就是阳虚,也就是虚寒证,如果没有明显的无力,只有寒的特点,那是实寒证。夏天的时候,我们跑出去玩,喝了冰镇的汽水,吃了冰西瓜,回来以后肚子疼,拉肚子,稍微热敷一下就好一点,稍微凉一点,就会很痛,这就是实寒证。所以寒证到底是虚还是实,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再看一下失血,就是大量的出血,因为我刚才讲,红是因为有血,既然血都跑走了,当然就变白了。那怎么知道是失血呢?一般有出血的表现,比如说吐血、便血,脸色很白,这时候就可能是出血太多了。但是有一些出血是肉眼看不见的,像内脏的出血。过去农村的小孩放牛,被牛角顶了,从外面看上去,皮肤可能不会有很大的伤口,但是有时候肝、脾都撞裂了,这种内脏出血,是看不见的。还有一些出血可能是因为内脏出血暂时还有没有表现出来,像宫外孕,如果破裂了,就会大出血,在还没有表现的时候,看不出有血流出来,实际上肚子里面都是血。当然也有一些病人出血了,但是由于他身体状况很好,可能一时看不出来。举个例子,我在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值夜班,来了一个病号是因为打架的时候受的伤,患者三十二岁,男性,身体非常强壮,打架时被对方用一把尖刀从前面捅入,后面穿出,刀一拔出来以后,这个人叫一声就倒在地上,被送到医院时这个人还会自己走路、说话,人感觉正常,医生看了一下前面有一个伤口,后面也有一个刀口,但是没什么血,门诊医生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把前后伤口缝合以后就送到病房,也不敢让他回去。因为当时我是实习生,很认真,就一直观察他,大概从半夜到第二天早上,他整个脸色都没有变,神志很清楚,对答流利,只有一个症状,就是小便尿不出来,其他的都挺好。我一直注意他,过一会就量一下血压,但是都没问题,一直到傍晚的时候,突然发现该病人整个脸色都变了,立即剖腹探查,打开腹腔看到刀是从一个肾脏穿过去的,整个肚子都是血,一个血块压在那个出血口,血出不来。所以,当那个血块取出来,血一下溅得很高,这个病号一直到手术完之后,整个脸色都非常苍白,没有一点血色。因为他大量出血,血流掉了,这就属于失血。我想说的就是同学们以后在临床上,碰到一些患者,突然脸色变白了,有时候可能要注意密切观察。
什么叫夺气?夺气就是气突然没了。有一句话叫做气绝身亡,有的人突然受到惊吓,或者突然出现一些变故,一下子就倒下去了,整个脸色是煞白的,非常难看,这个就是夺气。也有一些病人,比如拉肚子拉得很厉害,慢慢地虚脱了,脸色白,这种情况也叫做夺气。白色在临床上可能见于以上这些病证。
(3)黄色:
下面我们讲第三点,黄色,就是皮肤黄。实际上,这个黄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我们中国人是黄种人,所以我们正常的面色本身就是黄色的,当这种黄色超过一定度的时候,就称为病理情况下的面色发黄。当然,有的人脸色是比正常人稍微黄一点,有的人可能黄得像一张黄纸。黄色在临床上的主病,有一点和刚才说的白色的主病是一样的,就是主诸多虚证,比如说这个病人的主色就是黄色的,如果由于血虚,或者失血,或者夺气,出现了这种面色,我们就叫做黄色。所以黄色跟白色有时候是很难分得开的,关键是看这个人的基本面色,脸色很白的人不可能因为出血一下子就变黄色,一个面色黄的人也不会说一出血就变成白色,而是没有血色,所以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没有血色的颜色。
黄色的主病有两个:一个是脾虚,一个是湿证。从五行的属性来说,黄色是属土的,它跟脾是属于同一类,所以脾病见黄色是正病正色。脾虚和湿证之间关系很密切,脾的功能是运化水液,脾本身是喜燥而恶湿,所以湿邪很容易伤脾,脾虚湿证的时候会见到黄色。怎么知道是脾虚还是湿证呢?如果出现一些和脾虚相关的症状,如食少、腹胀、便溏,这就是脾虚。湿也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脘腹痞闷、泄泻等。
在这里给大家讲几个名词术语。第一个叫做黄疸,黄疸就是身黄、目黄、尿黄,指病人除了面色以外,整个皮肤的颜色都是黄色的,还有白睛是黄的,另外小便也是黄的,我们把这些症状叫做黄疸,它主要是因为湿引起的。黄疸又分为两种:阳黄和阴黄。阳黄就是指黄而鲜明,看上去像橘子皮的颜色(这个橘子一般讲的是北方的橘子,因为福州的橘子是红的,叫福橘,阳黄像我们的芦柑),那种黄而有点透亮,称为黄如橘子色,阳黄一般是因为湿热引起的。如果黄色是晦暗的,像烟熏一样(烟熏过的东西有点黄,大家都知道,包括吸烟的人,如果烟抽得多了,手也熏得黄而有点黑),是阴黄,一般是由于寒湿引起的。现在西医的一些急性的肝胆疾病,像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见到的大多是阳黄;一些慢性的肝胆病,比如说像肝硬化、肝癌,可能见到的是阴黄。肝炎有许多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很多人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现在包括很多西医的传染病医院都用中药治疗,但遗憾的是有很多医生不理解中医,认为出现阳黄就是肝胆湿热,就用清利肝胆的药去治疗,结果有的人有效,有的人没效果。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病人是脾胃的问题,表现为疲劳、恶心、吃不下饭,此时又用了大量清利肝胆的药,就会损伤脾胃,不仅黄疸不会退,病不会好,反而会更加重,就因为辨证辨错了。
萎黄就是黄而枯槁,就像黄色叶子干掉以后的颜色,萎黄一般是脾胃气虚。还有一个叫做黄胖,黄胖就是黄而虚浮,黄带一点肿就叫做黄胖,黄本身是脾虚,是湿盛,肿本身也是水湿停留,所以黄胖也主脾虚湿盛,多见于营养不良性的水肿,现在这种人比较少见,过去比较多,在困难时期因为营养不良就有很多黄胖的人。
(4)青色:
第四个要讲的就是青色,这个青色最早原来是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黑,但是我们这里说的青色不是黑色。什么是青色呢?像我们手上青筋的颜色,就叫青色。青在英语里面经常翻译成green and blue,它不完全是绿色,也不完全是蓝色,是蓝和绿合在一起。青色的主病:主寒证、气滞、血瘀、惊风。
具体说应该是肝胆病,因为肝胆病主青色,所以一般来说小儿惊风的时候就会出现面色发青。小儿惊风在中医来说是个很常见的病,这一点和西医比较可能有点区别。印象中小的时候,很多邻居放鞭炮都会先通知小孩说要放鞭炮了,要把耳朵先捂起来,因为小孩子很容易突然间受到惊吓,惊吓后就可能出现惊风,就会晚上夜啼,睡一半突然间哭起来,或者睡一半的时候会惊惕,还有一些严重的小孩甚至会抽筋。所以叫惊风,因为惊惕和抽筋都是风的特点,风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中医把这些“动”的症状都叫做风症。我相信同学们以后当医生肯定会碰见许多这样的病号,或者当你们有了自己小孩的时候也会碰见这些问题。从望诊角度来说,当患者走进来的时候,你应该要能够看得出来,他的脸色可能在某个地方,像眉毛之间、口唇周围或者鼻子上有青色,这个小孩可能会抽搐、会惊风,如果你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对诊断就很重要。
第二个可能和寒、痛有关系。比如到冬天天冷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戴手套,手都会变得青紫,而且会痛,寒是主痛,所以寒一般会痛。到了天气冷的时候手放到冷水里面都会疼,暖和一点就好一些,这就叫做寒主痛。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观察得到,像有些人肚子痛,包括女同学痛经痛得很厉害的时候脸会发青;还有有时候着凉肚子疼,痛得脸都发青了,这是来源于生活,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些理论化作学习的内容和临床结合起来。我经常说有的同学到临床上,望面色是望了,但是没有考虑季节、气候的影响,像今天脸色肯定比昨天青,因为今天比昨天冷。
还有一个主血瘀证。血瘀的时候也会出现面色发青。气滞当然也会导致血瘀,所以气滞、血瘀都会出现青色。比如我们学解剖学的时候,画人体的血管一般都画两种颜色,一种红色的,是动脉,还有一种蓝色的是静脉,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身上青筋就是静脉。静脉跟动脉有个很大的差别,就是静脉的血流比较缓慢。所以血瘀的时候血行速度慢,面色就变青,同样的道理,寒的时候出现青,其实也是因为寒的时候血行减慢,所以会变青。平常生活中女生痛经的时候会想到去热敷,还有比较有经验的女生就会告诉医生说药不要开太凉,因为最近刚好是月经周期(月经来的时候药不能开太凉,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月经),所以这些表现是一个整体,不要把它独立地看,这是青色的主病。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心痛有时候突然间会面色青紫、口唇青灰,这个也是瘀血阻滞,大家看了就明白。
(5)黑色:
最后一个给大家讲下黑色。黑主要还是指比较暗的颜色,不一定是像炭一样才叫黑,如果脸色都像炭一样,那是黑人了,我们中国人一般没有这样的。所以这个黑一般指的是暗,暗怎么理解呢?如果从颜色翻译black去理解,可能就会比较局限。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天黑了,或者说今天天很黑,他说得是暗,没有光泽,所以从这个角度翻译应该是dark而不是black,它是天暗的暗。当然描写脸色的时候,除了暗是一种情况以外还可能是一些部位出现颜色比较黑或者是灰色,像眼睛周围叫目眶黑,老百姓叫黑眼圈。也有人口唇比较黑,有人额头比较黑,这都是我们这里讲的黑色,主要是因为中医原来是发源在我们中国,所以我们是以中原地区为基本的参照,现在国际上很多黑人兄弟,他们的黑和我们讲的黑不是一个概念,是主色的差别。
黑色主肾虚、主寒证、主水饮、主瘀血、主剧痛。这句话请大家记住。总体来说大概有两个:
第一,它的主病和肾有关系,因为肾病多虚,所以肾虚会出现。它也主水饮病,水饮病我们在前面学到痰饮的时候已经谈到过,水、饮、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肾虚和水饮病都会见到黑色呢?因为肾和水都是属五行中的水,水在五色里面对应的是黑色。这个黑色,就是因为阴邪弥漫,什么叫阴邪弥漫呢?就像我们刚才讲的,阳光普照的时候,天就亮了,如果天黑了,阳少了,阴就多了。因为阴阳是消长的,此消彼长,所以阳少了阴多的时候,就会出现阴气弥漫,见到的就是暗,就是黑,所以肾虚的人会出现面色发黑、发暗。水饮病出现暗,其实也是阴邪弥漫。要判断是肾虚还是水饮,当然要根据临床上出现的一些兼症,比如说肾虚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腰膝酸软,如果腰膝酸软再加上脸色比较暗、比较黑,就可能和肾虚有关系。如果是水肿呢?那可能就和水饮有关系。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肾虚水饮,是阴邪弥漫引起的。
第二个就是血瘀,血瘀和痛的关系实际上我也说过了。血瘀和痛为什么出现色黑呢?因为大家知道瘀血如果进一步发展,原来是青色的,再进一步就是黑色。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如果不小心哪里碰了一下,刚开始可能是红色,过一两天就变青紫,青紫再退掉以后,慢慢就变灰黑色的,然后才慢慢退掉,一般都是这样的过程。所以瘀血时间长了就变成黑,很多慢性病时间长了,久病入络的时候,也会见到面色是黑的。有些女同志的脸上会长一些黑色的斑,有的叫黄褐斑,或者雀斑,有的人就问我怎么辨证,实际上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辨证,一个是从肾辨证;一方面从血瘀去辨证,是肾还是血瘀?就要根据它的情况。假设这个病人年纪比较大,头发也白得比较多,牙齿也不好,耳朵也不好,腰酸腿软,那这可能涉及肾虚的问题;有些女生月经有痛经,血块很多,这可能是跟血瘀有关系,要根据兼症去辨证。有的同学跟我说那黑眼圈怎么办?黑眼圈也是一样有两种情况,一个可能是肾虚关系,一个跟血瘀有关。除此之外,跟睡眠也有关系,如果连续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会出现眼圈是黑的。
讲到这里,我把五色的主要内容讲完了,目的是要大家理解。我已经讲了,书上的东西大家自己读,相信同学们大多看得明白,但是有一点点可能看不明白,就是每个颜色最后都有一段话,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比如说,夏天见红色,或者是火形之人面色见红色是正常的,就是说火形的人一般脸色偏红,一般人到夏天的时候,脸色也会偏红一点,说的是五色和五季、五行的关系,这就是主色和客色的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病色的生克关系,我们知道,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个是相生,当这个病人是肝病,见赤色,这是病生色,所以叫病色相生,当然也可以是心病见青色,这叫色生病,这两种都是病色相生的情况,一般相对来说预后比较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木克土,如果脾病见青色,那这时候病色是相克的,因为木克土,所以是色克病,反之肝病见黄色,就是病克色,这种情况一般预后比较差,这是古人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提出来的。第三种情况,还可能出现一种叫真脏色,什么叫真脏色呢?就是说,某一个病人在危重的时候,出现某一种颜色,而且是没有光泽的,枯槁无华的,这种就叫真脏色。比如说,肺病见白色无华,就没有光泽,这种情况就是真脏色见,就是外露了,把这个真的脏的颜色外露出来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比较都严重,预后比较差。我刚才讲解这段目的是帮助大家看书的时候,这么去理解,主要是根据五行的一些规律来判断的。说到这里,我们就把第二部分望色讲完了。
三、望形
下面我们讲第三部分:望形。望形就是望形体,就是观察外部形体的变化。
(一)望形诊病的原理与意义
为什么望形体能够诊察疾病呢?它的原理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要理解的是这个形是由什么构成的,人的外形是由筋、脉、肉、皮、骨五体构成的,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这个五体构成人的外形,所以五体的情况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比如说这个人很胖或很瘦,它可以反映人的健康状态,但是这个健康状态是和身体里面的皮、肉、脉、筋、骨共同构成的,反映的就是五脏的功能,因为五体和五脏是相连的。第二个问题是气,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形体,那就是个尸体,所以气很重要的,能支撑这个形体的还有他的气。气就是脏腑的功能,外形虽然是一个方面,但是从外形上可以感觉到他内在的一种生机,这就是气,这两个方面就共同构成人的形体,因此望形体就可以了解人体五脏功能的情况。武术界有句行话叫“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说的实际上就是望形的原理,对外面来说它是筋骨皮,里面就是一口气,所以要注意中医讲的是司外揣内,我们要把里面和外面合在一起看待,而不仅仅是讲一个外在的东西。
(二)望形体的内容
第二个要讲的是望形体的内容,望形体望什么?这部分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就行。
1.形体强弱
第一就是强弱,书上强调有体强和体弱,就是说我们通过望形体可以对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个大致地判断,他身体是很强壮还是很瘦弱。强和弱其实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真正的外形,第二个也是和它内在的气,就是它的功能,它们之间是相适应的。我们在听评书的时候经常讲,胖大的魁梧,瘦小的精悍,那么除了胖大和瘦小以外,还有魁梧和精悍的问题。什么是体强,什么是体弱呢?大家自己可以去理解,总之,当你观察一个患者的时候,你能对他的强和弱作一个判断。从皮来说,一般身体比较强壮的人,皮肤会比较有光泽,弹性比较好,如果体比较弱的人,皮肤会没有光泽,粗糙、枯槁,或者弹性比较差;从骨骼来说,一般强壮的人骨骼比较强壮,粗大有力,瘦弱的人多骨骼比较细小,也较无力;从肌肉来说,一般强壮的人,当然不是很胖,但肌肉要结实,比较丰满,瘦弱的人肌肉应该比较瘦削、软弱,当然不是说胖的人就一定很强壮,但是如果说去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条件好,我们肯定不会说身体瘦削、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而是讲这个人身材魁梧、肌肉丰满,所以实际上这些东西换成我们临床上对病人外在征象的捕捉,我觉得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背那几个字,把书上的这些内容消化成我们的理解。体强是因为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比较旺盛;体弱的人一般来说脏腑功能是不足的,气血是虚弱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体强壮的人,相对来说初病、轻病比较多,实证会比较多。比如说,一个人很壮,他走进来跟你说:“医生,最近我身体很虚”。那你就开玩笑:“大小伙子,说什么身体虚,身体这么壮还说身体虚。”因为他给你的感觉就是他身体很强壮,所以说他即使有病,也相对比较轻,实证会比较多。反过来说,身体比较弱的人,一般来说,病也是相对的久病,当然是相对的,有的人身体可能就是一直比较弱,但不一定是长期病人。如果来了一个老太太,身体不太好,看过去比较瘦弱,哪怕她告诉医生其实最近都挺好,就是昨天不小心感冒,现在流鼻涕了,那么你要考虑她这种特殊体质情况。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在辨证、治疗的时候就要注意很多药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没有关系,但是在老人家,量就要轻一点,或者选择一些比较缓和的药物。我有一个老病号七十多岁,一个女同志,她每次觉得很不好意思来打扰我,因为她知道我比较忙,但是她又非得找我,因为她除了吃我的药,吃别人的药不行,为什么吃别人的药不行呢?别人一按常规给她开药,她都受不了,她说不行,我给她开药,一个是要选择比较平和的药,因为她药一吃下去,马上就会有一种很明显的反应,第二个,我用药一般比较轻,比如说正常我给一般人开10克的药,我就给她开5克、6克;我通常给别人开9味、10味,我就只给她开两三味药,她就觉得这个比较合适。所以这个就是强弱,虽然说我这部分讲得很简单,但是对我们临床上,它是有指导意义的。
2.形体胖瘦
第二个,我们来讲胖瘦。胖或者瘦,这个相对也比较好理解,但是非得拿一个什么标准来衡量“胖和瘦”,这个就有点难度,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胖瘦的形容,好像比较粗略。现在有一个正常体重的计算方法是,男性身高的厘米数去减去100作为正常体重的公斤数,女性就是减去110。比如说,某男性170厘米,减去100就是70公斤,就是140斤,这计算的是标准体重,如果超过这个标准的10%以上的就叫做偏胖,15%以上叫肥胖,如果比这个标准少15%以上的就叫做瘦,这只是一个参考值。过去有人认为这个是国外的标准,对中国人来说可能不合适。所以,也有人提出将中国男性身高数减去110,女性减120,但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开玩笑说:“我们中国人在过去的这30年可能平均体重增加了10公斤!”事实上,体重标准在不同民族、不同的条件是有差别的,我们说的这个胖和瘦是有一个参照的标准,但是也仅仅是相对的。我们怎么看待胖的人呢?中医有两句话,一句叫“肥人多痰、易患中风”,瘦的人叫“瘦人多火、易患痨瘵”。中风和痨瘵,都是过去中医传统强调的“四大证”。过去讲四大证叫做:风、痨、臌、膈。风就是中风,痨就是痨瘵,就是肺痨,臌就是臌胀,相当于现在的肝硬化、腹水、肝癌晚期,膈就是噎膈,就是食道梗阻、胃癌、食道癌这类疾病。中风就是大家知道的脑血管问题,我们现在讲的结核病,跟痨瘵是类似的。胖的人痰比较多,就容易得中风,因为中风常是风痰引起的。减肥的方法很多,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应该从健脾化痰着手,就不会出现很多副作用,虽然可能康复得没那么快,不像打了激素,或者吃泻药,会突然间瘦下去,但是在健脾后,病人的整个状态会改善,现在像代谢综合征、血脂高、高尿酸、肥胖、脂肪肝等等这些病,都与痰有密切关系,从痰治疗。第二,瘦人一般多阴虚,火比较大,所以容易得痨瘵,痨瘵是阴虚燥热以后痨虫袭肺,过去古人没有认识到结核杆菌,但认识到是痨虫袭肺。我们知道演林黛玉肯定是找一个很瘦的演员,不会去找一个很胖的去演林黛玉,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是得的这个肺痨,是瘦的人容易得的,这一点对我们将来的辨证是有启示作用的。
3.体形体质
今天我们简单地说一下第三点:体质形态。体质形态就是通过对外形的观察,对被观察的对象,或者说患者的整个形体和体质之间的关系做判断。也就是说,通过对患者形体的观察,我们大致上可以对他的状态有基本的概念。书上将其分成三个类型,其实中医传统上就是把体质分成三个类型,一个叫做阴脏之人,一个叫阳脏之人,还有一个叫平脏之人。什么叫做阴脏之人呢?简单地说就是偏于矮矮胖胖的就叫阴脏之人。那什么叫阳脏之人呢?高高瘦瘦的。那什么叫平脏之人呢?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就是中等身材的人。说起来好像很玄乎,实际上很简单。那么什么叫做矮矮胖胖的呢,我想大家都可以形容吧。头比较圆,脖子比较粗、比较短,身材比较圆、比较胖,这样的人就叫做阴脏之人。什么叫阳脏之人呢?个头比较高,头可能就相对来说比较瘦长,脖子比较细、比较长,身体比较瘦,这个就叫做阳脏之人。那么平脏之人就介于两者之间,同学说那有没有数字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尺度?其实这个度的把握是相对而言的。我记得上一次给大家说过,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体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的人比三十年前的人普遍来说就胖了很多,所以这是个相对的概念,听起来好像比较不准确,实际上还是很可靠。例如西医的化验单有些指标虽然很准确,但是它写着“参考范围”,它不叫“正常值”,所以它是个相对的东西。这其实是中医整个基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比如西方的艺术,不管是维纳斯也好,或者是后来中世纪的这些画家画的画,都有非常准确的解剖,再看维纳斯虽然4000多年,但是从现代解剖学上看,整体应该还是非常准确的,包括过去西方那些很有名的画,人从天上飞下来,一个个肌肉都非常清晰,是以写实为主的。而中国的传统思维不是。比如我们(校)门口的狮子,哪一只像狮子,都是憨憨地站着,中国就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再比如我们画一个人往这里飞过去了,就是通过裙子或衣服勾几笔,就飘过去了,这就是写意。一般来说,比较矮胖的人,是属于阴脏的人;比较瘦高的人,是阳脏的人;两者之间的叫做平脏之人。我想说明的还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我们讲的体质形态,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患者,只是对他整个形体的基本判断。说这个人偏于阴脏的人还是偏于阳脏,有什么意义呢?一般来说,阴脏的人,因为他阴比较盛,阳比较衰,就是阴盛阳少,阴盛阳少的人就容易得寒证,容易感受寒邪,在疾病状态下表现出来应该以寒证、阴证为主。阳脏之人因为阳盛阴偏虚,他可能是病理状态,也可能是体质的偏颇,因此这种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得热证、阳证。平脏之人,当然阴阳比较平和。第二个,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制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因为患者是阴脏之人,所以在临床上,在运用寒凉药物的时候,就相对来说考虑到他的体质特征。如果是阳脏之人,在用温药的时候,也要适当地考虑,这是我们讲的第三点,就是体质形态。
四、望态
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讲的第四点:望态。什么叫望态呢?就是对病人的动静姿态进行观察,这个态有些是静的,比如说病人站的样子、坐的样子或者是躺的样子,这是“静态”的。西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做主动体位和被动体位,主动体位就是你让病人侧身,他自己会翻过来,嘱咐病人把腿屈起来,他会屈起来。还有一种是被动体位,就是说病人自己不能动,要通过医生或家属的帮助,然后才可以进行体位的变化。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除了观察这个静态之外,很重要的,还要观察他的动态。比如说患者走路什么样,走路的样子也很讲究,当然不是故意装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下的样子。这些可以为我们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原理,为什么通过望态,能够了解病人的状态呢?一个人的动静姿态,大致上和什么有关系?第一,应该和脏腑的功能有关系。因为一个人的动静姿态往往和肌肉、筋、骨是有关系的。这些肌肉、筋、骨反映的是什么?是相应五脏的功能。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所以通过对“态”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其脏腑的功能。第二,除此以外,当然还和阴阳的盛衰有关系,或者和病邪的性质有关系。我举一个例子,今天我衣服穿得比较厚,就这样(裹紧衣服)进来,你觉得是什么?因为我怕冷。如果我进来的时候衣服是敞开的,你可能认为我比较怕热。所以“态”不仅仅和脏腑有关系,和外界的因素以及病邪都是有关系的。因此我们通过望姿态就可以了解到病人脏腑的功能以及病邪的情况。这个大家不要学了以后不会用,就是我们观察患者躺在床上,有的可能被子裹得紧紧的,缩成一团,有的可能被子盖得很少,四肢摊开,这些都和人的脏腑功能以及阴阳的盛衰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阴证和阳证
在望态这里面,我给大家讲解这么几点:
第一点,阳证和阴证。什么叫阳证呢?就是病人坐而喜仰,经常坐的时候喜欢仰着,所以有的病人进来,通过坐的姿势医生就应该了解情况。卧的时候经常会仰面掷足,躺着的时候手脚是摊开的,一般这种人不喜欢加衣被。小孩子生病的时候,有时大人给他盖被子,他就说“不要!我很热!”就把被子踢开,说明他不喜欢加衣被。身体常自转侧,所以他经常喜欢面向外的,我们称它为阳证,和他相反的叫阴证。阴证就是坐而喜伏,喜欢趴着,所以有的人一来,就坐而喜伏。卧时经常会蜷缩成团,喜欢加衣被,身体不喜动喜静,经常喜欢比较安静,面会向内,这种叫阴证。这部分不用再做太多解释,一般同学看了应该会理解。我们到了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第一,肯定衣服穿得比较少,很少有人夏天穿毛衣、穿棉袄的。第二,夏天坐的时候,很少有人喜欢蜷在一起,都喜欢摊开,为什么?散热。躺着的时候也是手脚摊开,同学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肯定手脚都摊开。如果天冷的时候,肯定是被子裹严,人缩成一团。所以这两个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出现阳证的情况,一般是实证、热证比较多,而出现阴证这个状态的时候,一般是虚证、寒证比较多。我们在临床上看到患者来找我们看病的时候,实际上他展现给我们的这种外部的姿态,我们大致上就可以判断他内在的寒热虚实,如果掌握了这个,在临床上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单单听病人说“医生,我很热。”或者“医生,我很冷。”就做判断。过去有个小品,陈佩斯主演,他拍电影的时候,天气很冷他却要装很热的样子,一直讲“乡亲们啊,我发热啊。”手都在抖,虽然嘴巴讲很热,实际上大家都看得出他很冷。我们临床中也一样,有时候病人自己表述不一定准确,我们观察到的是最客观的,所以叫“望而知之谓之神”,而不是简单听病人怎么说。
(三)特殊姿态
第二个我们要说的就是特殊的姿态,这个特殊姿态实际上大家不用太多地去记,有一些特殊姿态就是提醒我们知道,我们学《中医诊断学》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要看病。既然要看病那从这个病人给我们呈现出的姿态,就可以得知。比如说,一个患者过来说,他眼睛闭着,人都不太敢动,那可能就是头晕;如果一个病人进来时捂着肚子,可能是肚子痛;如果一个病人是脚一瘸一拐的,可能是脚哪里扭伤,当然也有一些不是扭伤的,如残疾或偏瘫。我前天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因为我看病很认真,轮到一个患者的时候,他非常突然地跳到我边上的凳子上来,我说他脚怎么了?他告诉我,这是因为小儿麻痹症造成的后遗症,以后这边脚就残疾了,所以他就单脚跳过来。于是你就会考虑到他的这只脚是有毛病的。而不是病人都讲:“医生,我这个脚扭伤了。”不一定要这么说,观察了就知道。你说这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他的病位,病在哪里。捂着肚子,当然是腹痛,腹痛的话,病可能就跟腹部这些脏腑的关系就比较密切;如果是腰的问题,可能跟腰的肌肉、筋骨,以及肾等等这些关系比较密切。这些内容我想大家能理解就行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死记硬背。
(四)异常动作
第三是异常动作,书上也列举了很多。比如说我们教材提到的,有的人脸都会抖会跳,有的人可能手脚会抖等等。也有一些人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整个人绷得很紧,或者抽筋,也有一些人会突然间昏倒,不省人事,然后嘴巴会吐白沫,口中如猪羊叫声,这叫羊癫疯,我们在望神的时候说的是痫病。再比如患者出现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什么叫动摇不定呢?就是病人会出现震颤、抽搐,甚至突然间昏倒,这些都属于动摇不定的症状。动摇不定的症状一般在五邪里面属于风邪,为什么?风性主动,所以这些症状都和风有关系。在五脏里,风和哪些脏关系最密切?和肝,和肝风之间是有关系的。所以,只要提到风证,或者因为风导致的一些症状,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动摇不定,因为它跟肝的关系很密切,因此,我们称之为肝风内动。有关异常动作的内容,我们有这么个概念,其余的内容大家自己理解掌握。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节,叫总体望诊,大致就讲解这些。总体望诊包含的四个部分就是:神、色、形、态。其中,望神实际上是对生命活动的一个总的判断,他涵盖了望色、望形和望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