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其他矫形专科发展简史

一、手外科

(一)最初期

手外科成为外科的独立专业已近一个世纪,美国的Bunnell和英国的Pulvertuft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图1-1-5-1)。早在1916年,Bunnell和Allen B.Kanavel(图1-1-5-2)在海军预备役期间就开展了手外科解剖培训,Kanavel还出版了第一部手外科专著——《手部感染》。

图1-1-5-1 美国手外科医师Sterling Bunnell(1882—1957)

图1-1-5-2 美国医师Allen B.Kanavel (1874—1938)及其出版的专著

(二)萌动期

手外科成为矫形外科的一个专科领域与战争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量的伤员需要救治和康复,手部战伤比例很大,且均按一般战伤处理,以致造成大量伤员遗留手残,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后生活和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爆发后,美国战时军医署长Norman T.Kirk(图1-1-5-3)意识到,手部战伤有其特殊性,仅按一般战伤处理必然后患无穷。因此,他意识到,必须使军医具备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知识和技术,或专科医师联合序贯处理手外伤,才可能尽量保护或重建手功能。于是,Kirk在美国东、南、西部的9个军队医院内创建了手部创伤治疗、康复培训基地。

图1-1-5-3 美国军医Norman T.Kirk(1888—1960)

(三)独立期

Kirk指定旧金山普通外科医师Sterling Bunnell负责培训。Bunnell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全新领域,不知疲倦地穿行在部队和医院,挽救了大约2万多伤员的手,极大地减少了因手残伤员(图1-1-5-4)。1944年,Bunnell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手外伤相关文献,编著了手外科经典名著(图1-1-5-5)——Surgery of the hand。从此,许多医师都是接受过Bunnell的培训,并从事手外科专科,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和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和培训教育手外科医师,1946年在美国成立了专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Hand,ASSH)。在Adrian E.Flatt(图1-1-5-6)担当ASSH主席期间(1975—1976),创办了手外科杂志——Journal of Hand Surgery,Boyes为首任主编。

图1-1-5-4 Bunnell医师在进行治疗

图1-1-5-5 Bunnell手外科学(4版)

图1-1-5-6 美国手外科医师Adrian E.Flatt

二、显微外科

显微外科是研究利用光学放大设备和显微外科器材,进行精细手术的学科。其最重要特征是在光学放大设备下进行手术。我国是进行断肢再植手术最早的国家,吻合血管的第二趾移植和 前臂皮瓣等都是我国首创,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我国一直居世界首位。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显微操作阶段(第一阶段)

1921年,瑞典的Nylen(图1-1-5-7)首先用放大镜和双目手术显微镜进行中耳手术。当时手术操作简单,对显微外科解剖学的要求不十分迫切,手术时医师只需掌握一般的解剖学理论和知识,经过一定的训练即能圆满完成这类手术。术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该一阶段基本上未开展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图1-1-5-7 瑞典五官科医师Carl Olof Nylen(1892—1978)

(二)一般缝合阶段(第二阶段)

1950年,Barraquer等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角膜缝合(图1-1-5-8),此阶段手术操作简单。只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一般的缝合,即可达到目的。

图1-1-5-8 西班牙眼科医师Ignacio Barraquer Barraquer(1884—1965)

(三)小血管吻合阶段(第三阶段)

1960年,Julius Jacobson II(图1-1-5-9)和Ernesto L.Suarez等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动物小血管吻合,并首次提出“microvascular surgery”。由于通畅率显著提高,引起外科界的重视,不少科学家用各种动物做小血管缝合实验,小血管缝合技术取得很大进展,为单一或综合组织的游离移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1-5-9 美国血管外科医师Julius Jacobson II(1884—1965)

图1-1-5-10 陈中伟教授(1929—2004)

1960年,山东医学院王志先和上海屠开元分别成功地进行了狗腿再植实验;1962年5月23日美国医师Malt完成世界上第一例12岁男孩断臂再植手术;1963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完成世界第一例有功能断臂再植(图1-1-5-10),以后该院又进行了大量的断臂及断指再植工作,成活率高,居国际领先地位,对小血管缝合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964年,美国整形外科医师Harry Buncke在堪萨斯报告了显微外科里程碑的手术——兔耳再植术(图1-1-5-11),这是医学史上第一次完成直径小于1mm血管吻合,Harry Buncke因此被尊称“显微外科之父”;1966年又首次完成猴拇指移位再植。这两次实验手术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66年,上海华山医院杨东岳报道了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

图1-1-5-11 美国整形外科医师Harry J.Buncke(1922—2008)

(四)发展成熟阶段(第四阶段)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多个显微外科专科学会成立、多部专著出版(如Symposium Microsurgery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ve Surgery、《显微外科》)、多个以主干血管为蒂的皮瓣移植手术成功,使显微外科高速度发展,并日臻成熟,在1972年成立了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同年举办了广州国际断肢(指)再植经验交流会。20世纪80年代,多种显微外科专业杂志相继创刊(如Microsurgery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学术交流空前活跃,极大地促进了显微外科全面、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泛普及小血管吻合组织皮瓣移植技术、皮瓣供区趋向优化,并提出了“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超显微外科”等一批新概念,显微外科越来越向专科化方向发展,目前已能缝合直径0.3mm左右的血管。微血管缝合技术的日臻精巧,使外科各种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实施方案制订、操作技能(步骤)等正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

(吴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