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绪论篇
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
1.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为甲、乙、丙3类共40种(图1-0-1)。
图1-0-1 我国法定传染病
2.传染病有哪些特点?
传染病,顾名思义,会传染,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在意的,直接影响着工作、生活的各方面。大家有时会碰到类似这样的担心:听说隔壁某某或单位里某某得了某病,会是传染病吗?要不要离TA远点?这就需要了解传染病的特点。
那么,传染病有哪些特点呢?总的来说,传染病有四大特点(图1-0-2):①有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多数传染病的确诊需有病原学的证据;②有传染性,不同传染病传染性的大小很不相同,如前所述我国根据传染性的大小和危害性,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进行不同的隔离;③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具有流行性,有散发、流行、暴发之分,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乙脑一般夏季多发,有些传染病还有地方性,如日本血吸虫病;④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获得保护力,但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强弱和持续时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患过某些传染病后便不会再次被同种疾病所传染,而有些传染病可反复感染。一般来说,病毒性疾病感染后免疫力较强和持久,细菌性疾病则较弱较短,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流感病毒感染后免疫力弱而短,常反复感染,而伤寒细菌感染后免疫则较强而持久,蠕虫性疾病则多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力。
图1-0-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为什么与患者接触后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感染的结局有哪些?
人们有时会纳闷于这样的问题:某某得了某传染病,共同与之接触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人病了,而另一人看着没事?听说A与B都得了某病,怎么A住院了,而B却能照常工作……这就需要了解病原体感染后会有哪些过程或结局。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开始了感染的过程,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这些表现可以移行或转化,呈动态变化(图1-0-3):
图1-0-3 感染的结局及动态转换
(1)病原体被清除:
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防御能力所清除。
(2)隐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可以“不为人知”,却能排出病原体。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这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类型。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致病力及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显性过程可呈轻、重型,与急、慢性等各种类型。病原多被清除,少部分成为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
可以出现在显性感染及隐性感染后,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其特点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虽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如乙肝病毒感染等。
(5)潜伏性感染:
人们感染某种病原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可将病原体局限于机体的某些组织中,不引起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但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原体可立刻发作引起显性感染,如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可能发生反复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4.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其流行需要什么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图1-0-4)。传染源是指感染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原体在其体内繁殖并可排出体外。隐性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体内可排出病原体,但无临床症状,常不能引起重视,而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比如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即是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病原体得以播散的途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食物、接触、血液、虫媒、胎盘等途径由传染源到达易感者。易感者是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而易被病原体侵犯者,人群中易感者比例高时易引起该传染病的流行。
图1-0-4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有明显季节性、地方性的传染病,都与气候、气象、地理等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社会经济、教育及生活水平、当地政府的传染病控制措施等社会因素也对传染病的流行有影响。
5.传染病通常有哪些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生、发展、转归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1)潜伏期:
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大多数在数日内(如白喉、猩红热、禽流感等),有的数月(如狂犬病),有的甚至数年以上(如艾滋病)。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流行时往往暴发。
(2)前驱期:
患者可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是很多慢性传染病所共有,缺乏特异性,一般持续1~3天,也可以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充分表现,比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脾大、黄疸等。
(4)恢复期:
此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您需要了解的是在症状明显好转的缓解期,甚至在恢复期,病情有时会突然转变,由好转迅速转入恶化,出现复发或再燃,或是并发症。比如伤寒出现肠穿孔等。
6.您了解传染病的诊断过程吗?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资料对诊断很重要,应了解是否来自流行区,是否为流行季节,有无与传染源接触的可能;了解是否患过该病,是否接种过相关疫苗。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除了一般的感染性表现(如发热)外,可有器官组织特征性表现,比如剧烈头痛可能提示脑膜炎,而腓肠肌痛可能与钩体病相关。其临床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生、发展、转归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然而您需要了解的是,由于个体差异、病原体变异及外界干预如医疗干预等原因,这些传染病的临床分期并不明显,或相互重叠,或某一期缺如。
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除一般的血、尿、便常规和生化检查外,应尽早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①直接查找病原体:比如血涂片找疟原虫、粪便涂片找虫卵、等;②培养分离病原体:如血培养找伤寒沙门菌,粪便培养找霍乱弧菌;③也可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如检测乙肝DNA明确是否感染乙肝;④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或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而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早期4倍增高有助于确诊。另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也相当重要,如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日本血吸虫等的诊断;肝脏B超可协助鉴别阿米巴肝脓肿和病毒性肝炎;头颅CT或MRI可协助诊断脑囊虫病等。
7.传染病的治疗方法有几种?
那么,传染病有哪些常见的治疗措施?传染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
(1)一般治疗:
首先根据疾病的不同传播途径进行相应的隔离和消毒,防止传染他人;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心理治疗,有些患者或家属对传染病内心比较恐慌,需要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
(2)病原治疗:
尽早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特效治疗。如干扰素、核苷类药物抗乙肝治疗、HARRT抗艾滋病治疗、抗生素、杀寄生虫药物等,促进患者体内病原体清除,控制疾病的传播。
(3)对症治疗:
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对高热患者给予降温(如冰枕、乙醇或温水擦浴等);惊厥患者予止痉;对于严重感染出现明显毒血症者适当予激素减轻中毒症状等。
(4)免疫治疗:
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传染病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有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干扰素、胸腺肽等。
(5)并发症、后遗症治疗:
有些传染病可能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如伤寒患者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败血症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乙型脑炎患者遗留脑神经麻痹或肢体瘫痪等,均应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康复。
(6)中医、中药治疗:
其理论基础是“正邪纷争”,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采用辩证施治,结合透表、清热、解毒、除湿、化瘀、熄风、益气等,以对症或支持的作用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促进康复。
8.如何预防传染病?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事半功倍,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应将日常的预防措施和在传染病发生后所采取的防疫措施相结合,对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必须同时采取综合措施,以取长补短,同时又有重点:
第一,控制传染源:①早期发现和隔离传染源并及时报告;②对于接触者和病原携带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或隔离;③动物源性传染病,根据情况对动物采取隔离、治疗或杀灭。
第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制订不同的措施:①针对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应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②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等,应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戴口罩等措施;③针对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需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杀虫、灭虫、驱虫等;④针对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其传播因素较为复杂,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灭螺、治病、管水、管粪、个人防护等措施;⑤针对母婴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采取治疗母体、终止妊娠等措施;⑥防止医源性感染,对医疗操作如静脉输液、输血、各种穿刺、插管、手术、内镜等均严格消毒,推广一次性用品。
第三,保护易感人群。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是提高人群非特异抵抗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注意卫生习惯、合理营养,对高危人群及时预防性措施。而人工免疫如注射疫苗等则是提高人群特异性抵抗力的有效因素。
(李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