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章次公先生小传
章师次公(1903—1959),字成之,江苏镇江人,著名中医学家,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
1916年就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曹颖甫。丁先生乃孟河学派,纤巧缜密;曹老夫子是经方大家,大刀阔斧;风格迥异而相得益彰。毕业后在广益中医院实习三年,奠定深厚临床基础。先后任教母校和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学院。1929年与陆渊雷、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校训,并以此为毕生治学主张,培养一大批中医优秀人才。曾得益于章太炎先生教诲,致力于国学和印度因明学的研究,用以治医之道,研究实事求是。对本草和方剂的研究下过很深功夫,编有《药物学》4册和《广集汤头》。讲授药物及历代名医医案选评,所选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以资学习或引以为戒。并取太史公所谓:“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意,将其失败病案编成《道少集》,以自勉勉人。
先生医德高尚,曾兼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法商电车公司工会医务顾问;不少劳苦人重病请他出诊,不避深夜;用药以验、便、廉为主,每用重剂起大病,有“平民医生”之誉。
平时喜读文史传记,从方技人物传略中,考证医界前人遗迹,著《诊余抄》,陆续发表于医药杂志。遵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意,不赞成所谓的“经方”、“时方”之争,主张打破伤寒、温病的界限,吸收各家学说的精华。而且要进一步打破中西医的界限,力求二者之间的沟通;认为中医从整体着眼为其所长,如能运用现代病原、病灶的诊断和认识,就更加完善。在学术上能兼收并蓄,积极进取;博闻强记,精思冥悟;每于不同中求其同,于矛盾中谋其合,融会古今中西,得其精英。与程门雪先生唱酬往返,对龚定庵的“但开风气不为师”句,与程门雪先生互勉自励为“不相菲薄不为师”,反对学阀思想。
临床上,用六神丸以治热病心衰或中毒性休克,每奏良效;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主治湿温重症,获救者众。故太炎先生有“成之胆识过人”之誉。善用虫类药以治久病入络,奏通络追拔之功,如蜈蚣、全蝎之于头风,后来还应用于乙脑;地鳖虫、蝼蛄、蜣螂、蟋蟀等治积聚肿胀;蕲蛇、露蜂房治风痹走注,皆获良效。其传人姜春华、朱良春师兄更有发挥。
晚年进北京医院,与西医同道合作中,他同意徐衡之先生的观点,中医在中西医合作会诊中对西医疾病医学的诊疗思想,要做到能“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才能于此做出中医的贡献。由此,对于学术的发展,提出了“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临终嘱咐,寄望于后人,要打好中医学术根底,才能提高吸收利用现代科技成就的能力。
《中医药50年》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