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胃 痛 药
一、虚寒胃痛
90.小建中颗粒(胶囊、合剂)
【药物组成】
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遇冷后发作或痛甚,嘈杂吞酸,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小建中汤。有温阳益气之力,然重在缓急止痛,调和阴阳,为气血兼顾,肝脾同调之剂。故主要针对虚寒轻证,侧重于肝脾不和者,临床以脘腹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肠运动、镇痛和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泄泻证属中焦虚寒者。
【现代应用】
慢性结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结肠综合征、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下腹神经痛、产后腰痛、小儿遗尿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用法用量】
口服。颗粒剂:一次15g,一日3次。胶囊剂:一次2~3粒,一日3次。合剂:一次20~3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阴虚内热胃痛者慎用。外感风热表证未清患者及脾胃湿热或有明显胃肠道出血症状者不宜服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91.附子理中丸(片)
【药物组成】
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
温中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理中丸。为脾肾双补之剂。临床适用于脾胃虚寒较重者或脾肾阳虚者,一般以脘腹冷痛、畏寒肢凉、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调节胃肠道运动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泄泻证属中焦虚寒证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有文献报道口服本品后发生心律失常。
【用法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水蜜丸:一次6g,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8~12丸,一日3次。片剂:一次6~8片,一日1~3次。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咳喘、浮肿患者慎用。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服用。宜食用易消化食物,忌生冷油腻。
92.香砂养胃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去壳)、广藿香、陈皮、厚朴(姜制)、香附(醋制)、茯苓、枳实(炒)、半夏(制)、甘草。
【功能主治】
温中和胃。适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证,症见脘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长于益气健脾,理气化痰,适用于脾虚气滞,痰湿中阻证。临证以胃脘胀痛、泛吐清水或痰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镇痛、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
【传统应用】
痞证、胃痛、纳呆证属脾虚湿阻者。
【现代应用】
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9g,一日2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胃阴虚或湿热中阻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93.香砂平胃丸(颗粒)
【药物组成】
苍术、厚朴(姜制)、木香、砂仁、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理气化湿,和胃止痛。适用于湿浊中阻证,症见胃脘胀满疼痛,胸膈满闷,痞塞不舒,呕吐恶心,纳呆食少,肢体困倦,饮食乏味,大便溏软,舌苔白腻,脉细缓或濡缓。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简要济众方》平胃散加减。长于燥湿行气,又略有温中散寒之效。故对于临床湿阻脾胃造成气机不畅,气滞疼痛者较为适宜。临证以胃胀胃痛、便溏、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运动、调节胃肠功能、抗溃疡和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痞、纳呆、呕吐证属湿阻脾胃者;胃痛证属脾胃不和者。
【现代应用】
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脾胃阴虚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煎炸食物和海腥发物。
94.温胃舒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
党参、附子(制)、炙黄芪、白术(炒)、山药、肉桂、肉苁蓉(制)、补骨脂、砂仁、乌梅、山楂(炒)、陈皮。
【功能主治】
温中养胃,行气止痛。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喜热饮食,大便稀溏,畏寒肢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李东垣的“温胃汤”加减,实为脾肾双补之剂。温脾益气、温肾散寒之力强,兼理气和胃、消积化滞之能,故对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之重证更为适宜。临证以胃脘冷痛、大便稀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慢性胃炎、抗感染、抗菌、镇痛、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泄泻、纳呆证属脾胃虚寒者。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胃大出血时忌用。湿热中阻胃痛者慎用。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95.虚寒胃痛颗粒(胶囊)
【药物组成】
党参、炙黄芪、高良姜、干姜、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倦怠乏力,口淡多涎,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加减。其益气健脾、温中散寒作用较强,温中兼通,温中有滋;阴阳双补是主要特征,故常用以治疗脾胃虚寒较甚者。临证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便溏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脾胃虚寒者。
【现代应用】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用。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患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96.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
党参、白术(炒)、茯苓、陈皮、木香、半夏(制)、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
益气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虚气滞证,症见胃脘不适,疼痛胀闷,胸胁胀满,嗳腐吞酸,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长于益气健脾,理气化痰,适用于脾虚气滞,痰湿中阻证。一般以胃脘胀痛、泛吐清水或痰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运动、降血脂及抗氧化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痞满、泄泻证属脾胃气虚,胃气阻滞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性消化道不良反应、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水丸: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阴虚内热胃痛,湿热痞满者不适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二、伤食胃痛
97.保和丸(颗粒、片)
【药物组成】
山楂(焦)、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麦芽(炒)、半夏(制)、陈皮、茯苓、连翘。
【功能主治】
消食,导滞,和胃。适用于食积中阻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舌苔腻,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丹溪心法》保和丸,为消食和胃的基础方剂,该成药集消食、理气、化痰、除湿、清热诸法于一体,涵盖了食积之后所造成的多种继发病理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用药平和,不寒不热,且有一定扶正之力,故针对食滞中脘者较宜。临证以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苔腻脉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等作用。
【传统应用】
食积、胃痛证属食积中阻者。
【现代应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胆囊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9g,一日2次。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颗粒剂:口服。一次4.5g,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身体虚弱或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98.越鞠保和丸
【药物组成】
香附(醋制)、木香、槟榔、六神曲(麸炒)、苍术、川芎、栀子(姜制)。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开胃消食。适用于气食郁滞证,症见脘腹胀痛,饱满嘈杂,厌恶饮食,餐后胀甚,恶心呕吐,吐后症轻,嗳气腐酸臭,纳呆食少,大便不调,舌苔白腻,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越鞠丸与保和丸加减。其组方思路与此二方极为相似,其特点在于气、血、痰、食、湿、火六郁并治,集理气、活血、燥湿、消食、清热等多法于一体。肝胃同治,气津血并调,功效全面。但本成药仍以理气消导为主,故主要治疗气郁食滞型的胃脘疼痛。临证以胃胀痛、纳呆、苔白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推进、提高胃蛋白酶活性、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痞证属于气食郁滞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碍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1~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湿热中阻、肝胃火郁胃痛、痞满者慎用。忌食生冷硬黏难消化食物。
99.六味安消胶囊
【药物组成】
藏木香、大黄、山柰、北寒水石(煅)、诃子、碱花。
【功能主治】
和胃健脾,消积导滞,活血止痛。主治脾胃不和、积滞内停证,症见胃脘不适,或大便干结难解,腹胀腹痛,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见口臭而渴,心烦,大便臭秽或溏薄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或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或夹有血块,或伴有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特长在于其清热消导之力相对较强,而其理气之功不强,兼有活血、止酸、收涩之效。对于临床脾胃积滞较重且也有化热之象者更为适宜。临证一般以胃脘不适或腹胀腹痛、嗳腐吞酸、大便不调、苔厚腻为使用指征。同时由于本成药有一定理气活血之功,故也可试用于月经不调或痛经的患者,其使用指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有血块、舌黯。
【药理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运动、保护胃肠细胞黏膜、抑菌、解痉、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便秘、腹胀证属脾胃不和、饮食积滞者;痛经证属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痛经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3~6粒,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应慎用。脾胃虚寒的胃痛、便秘及热结血瘀痛经者、久病体虚的胃痛患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戒烟酒。
三、湿热胃痛
100.溃平宁颗粒
【药物组成】
大黄浸膏、白及、延胡索粗碱。
【功能主治】
止血止痛,收敛生肌。适用于郁热内蕴证,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吞酸嘈杂,或见吐血、黑便,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功长泻热,止血,止痛,生肌,其清热泻下之力并不突出,而止痛止血之功却较显著,故对于湿热中阻不甚,兼有一定出血的胃脘疼痛较为适宜。临证以胃灼痛、黑便、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抗幽门螺杆菌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吐血、便血证属火热炽盛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4g,一日3~4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101.溃得康颗粒
【药物组成】
黄连、蒲公英、苦参、砂仁、豆蔻、黄芪、浙贝母、海螵蛸、三七、白及、白蔹、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和胃,制酸止痛。适用于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嗳气返酸,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燥湿之力较为突出,制酸止血之效也较显著,兼有一定益气和胃之功。故临床对于胃热较甚者,无论是否兼有肝经症状皆可使用。一般以胃灼痛、反酸、便秘、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解痉、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郁热内盛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一次10g,一日2次。6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胃痛虚寒者慎用。忌食辛辣、酸性及刺激性食物。
102.三九胃泰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
三桠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适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症见脘腹隐痛或饱胀,夜间较甚,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舌苔黄腻或质黯红有瘀点,脉弦滑或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较为突出,兼有养阴清热之力,尚具柔肝缓急止痛之效,故临床对于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证所造成的胃脘疼痛较为适宜,肝胃不和者也可使用。但本成药制酸之力并不突出,故对于吞酸症状明显者效果略逊。临证以胃脘胀痛、夜间较甚、口干、苔黄腻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抑制和吸附胃蛋白酶、止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属于湿热内蕴者;痞证属于肝郁气滞、瘀血阻滞者。
【现代应用】
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有文献报道服用三九胃泰冲剂出现鼻塞流涕、面部潮红、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用法用量】
胶囊: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胃寒患者慎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情绪激动或生闷气。
103.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药物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石膏、栀子(姜制)、大黄(酒制)、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适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证,症见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善行心肝肺胃诸经,疏风清热、泻火解毒之力均较强,且内寓苦寒直折、以泻代清、火郁发之等法,以制火性之炎上,故适用于外感风热,或肺胃热盛所致的头面诸疾。临证以口舌生疮、咽肿耳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泻下等作用。
【传统应用】
暴风客热、聤耳证属风热上攻,肺胃热盛者;口疮、牙宣、尽牙痈、喉痹证属肺胃火盛者。
【现代应用】
急性结膜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急性牙龈(周)炎、急性智齿冠周炎、牙髓炎、急性咽炎、内耳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血管神经性头痛、口腔溃疡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有发生急性肝损害不良反应的报道。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g,大蜜丸一次6~12g,一日2次。颗粒剂:口服。一次2g,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1.2g,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1.8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用,脾胃虚寒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
104.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药物组成】
人工牛黄、菊花、连翘、荆芥穗、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石膏、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冰片、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适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脉弦实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实为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合芎芷石膏汤三方加减而成。功长泻火解毒,疏风通络,并兼滋阴养血、散结消肿之功。具有寒热并用、升降兼施、正邪兼顾、补而不滞、活血疏风并用等特点,重在清泻三焦风热火毒,但仍以上焦为主。故适用于三焦风热火毒炽盛之证,尤以风火上攻为宜。临证以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痛、抗炎、通便和解热等作用。
【传统应用】
头痛、眩晕、暴风客热、喉痹、口疮、口糜、牙宣、牙痈证属热毒内盛者。
【现代应用】
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急性牙龈(周)炎、急性智齿冠周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服用本品有药疹及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道。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6g,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0.9g粒,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小儿,年老体弱者,大便溏软者慎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四、肝气犯胃
105.舒肝顺气丸
【药物组成】
柴胡、香附(醋制)、白芍、郁金、枳实(炒)、厚朴、木香、佛手、延胡索(醋炙)、川芎、马兰草、陈皮、甘草、蜂蜜(炼)。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证,症见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呕逆嘈杂,嗳气泛酸,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来,重在疏肝理气,兼有活血止痛,缓急和中之效,适用于肝郁气滞或肝气犯胃者,故临证以胃脘胁肋疼痛、情志不畅时更甚、嗳气吞酸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镇痛、解痉、肝损伤保护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脘痛、胁痛证属肝郁气滞或肝气犯胃者。
【现代应用】
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反流性食管炎、经前期综合征、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乙型肝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糖尿病患者慎用。胃阴虚者慎用。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不宜连续久服。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06.加味左金丸
【药物组成】
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柴胡、延胡索(醋炙)、木香、香附(醋炙)、枳壳(去瓤麸炒)、郁金、陈皮、青皮(醋炙)、黄芩、白芍、当归、甘草。
【功能主治】
平肝降逆,疏郁止痛。适用于肝火犯胃证,症见胸脘痞闷疼痛,吞酸不止,呕吐酸苦,进食后加剧,痛连两胁,烦躁易怒,嗳气呃逆,嘈杂吞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纳食减少,舌质红苔黄或薄腻,脉弦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丹溪心法》左金丸加减。其疏肝理气之力明显增强,和血止痛之功也较显著,又兼有清热,故而其特点在于肝胃同治,重在疏肝,气血并调,重在理气;既治其本,也治其标,为标本兼治之剂。一般适宜于肝火犯胃重证,临证常以脘痛、吞酸、胁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保护胃黏膜、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吞酸、呕吐证属肝火犯胃者。
【现代应用】
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胆囊炎、幽门不全梗阻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2次。成人每次服9g,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一半,3~7岁服成人量的1/3。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肝寒犯胃及体虚无热者慎用。忌气恼,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107.舒肝和胃丸
【药物组成】
柴胡、香附(醋制)、佛手、郁金、木香、乌药、陈皮、槟榔(炒焦)、莱菔子、白芍、白术(炒)、广藿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不和证,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窜及两胁,胸闷气短,嗳气呕恶,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苔腻或薄黄,脉沉弦者。
【特点分析】
本成药疏肝理气之效较强,又兼消食和胃之功,缓急柔肝之效,益气健脾之能,芳香化湿之力,但清热之力较弱,故临床对于已见热象或热象较重者不太适宜,一般以胃脘胀痛、窜及两胁、纳呆、苔腻或薄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酸分泌、镇痛、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肝胃不和者。
【现代应用】
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肝胃郁火所致胃痛、胁痛者慎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当慎用。忌忧思恼怒、油腻食物。
108.气滞胃痛颗粒(片)
【药物组成】
柴胡、香附(炙)、白芍、延胡索(炙)、枳壳、炙甘草。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证,症见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痛窜胁背,气怒痛重,嗳气纳少,大便不畅,舌红苔白或黄,脉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四逆散加减。功专疏肝理脾,行气止痛,主要针对肝脾郁滞之轻证较为适宜。临证以胃脘疼痛、痛窜胁背、苔白为使用指征。此外,本成药还可用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证属肝郁气滞的疾病。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减少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痞证、胃痛证属肝郁气滞者。
【现代应用】
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切除术后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肝胃郁火、胃阴不足所致胃痛者慎用。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09.胃药胶囊
【药物组成】
延胡索(醋制)、海螵蛸(漂)、鸡蛋壳(炒)、珍珠母(煅)、枯矾、土木香。
【功能主治】
制酸止痛。适用于肝胃不和证,症见胃脘疼痛,胃酸过多,嘈杂反酸,脘中灼热或灼痛,纳呆腹胀,嗳气呃逆,舌红苔薄,脉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最大特点在于疏肝理气之力相对较弱,然收敛制酸、保护胃黏膜之功突出,常用以治疗胃酸过多、吞酸吐苦明显者。临证以胃痛、胃酸过多、舌红苔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保护胃粘膜、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吞酸证属肝胃不和证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肝胃郁火胃痛者慎用。胃痛而胃酸缺乏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偏碱性食物。
110.珍珠胃安丸
【药物组成】
珍珠层粉、陈皮、豆豉姜、徐长卿、甘草。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宽中和胃。适用于肝气犯胃证,症见胃部胀痛,痛窜胁背,嘈杂吞酸,泛吐酸水,胸脘痞满,嘈杂似饥,舌苔薄黄,脉弦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长于制酸止痛、保护胃黏膜,但其理气之功并不突出,常用以治疗气滞胃痛轻证,兼有吞酸之症者更为适宜。临证常以胃胀痛、嘈杂吞酸、苔薄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镇痛、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吞酸证属肝气犯胃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g,一日4次。饭后及睡前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肝胃郁火、湿热中阻胃痛、吞酸者慎用。胃酸分泌不足者慎用。忌食酸甜和难消化的食物。
111.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
白芍、白及、三七、甘草、茯苓、延胡索、海螵蛸、颠茄浸膏。
【功能主治】
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适用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证,症见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吐血或黑便,嗳气泛酸,舌红苔白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疏肝理气之力较弱,然止血、养血、活血、止痛之力则较为突出,兼有渗湿健脾之功,具有止血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的特点。临床常用以治疗瘀血阻滞型胃痛,一般以胃刺痛、吐血或黑便、舌红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溃疡、解痉、抗感染、止血、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口干、便秘、出汗减少、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视力模糊、排尿困难(老人)。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饭后服用。
【使用注意】
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光眼患者、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高血压、心脏病、反流性食管炎、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慎用。不宜久服。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
112.溃疡胶囊
【药物组成】
瓦楞子、仙鹤草、鸡蛋壳、陈皮、枯矾、水红花子、珍珠粉。
【功能主治】
收敛制酸,和胃止痛。适用于胃气不和证,症见胃脘疼痛,呕恶泛酸,饥时为甚,食后痛减,嗳气频繁,呕恶泛酸,嘈杂,口苦,心烦,口渴,纳差,大便不调,苔薄白,脉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散结之功明显,行气止痛之力稍弱,兼有补虚止血、制酸解痉之效,常用以治疗胃痛泛酸明显者,若兼有黑便等出血现象时则更为适宜。临证以胃痛泛酸、口苦、苔薄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解痉、抗感染、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吞酸证属胃气不和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低酸性胃病、胃阴不足者慎用。不宜长服久服。忌食酸甜、难消化及偏碱性的食物。
113.胃苏颗粒
【药物组成】
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槟榔、香橼、佛手、鸡内金(制)。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证,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理气和胃之功较强,但疏肝之力较弱,兼有一定消食化积之效,常用以治疗肝胃气滞证,兼有饮食积滞者更为适宜。临证一般以胃脘胀痛、窜及两胁、舌苔薄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增强肠运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损伤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肝胃气滞者。
【现代应用】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有口干、嘈杂,多能自行耐受而消失。可继续服用,口干现象不加重。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15天为一疗程,可服1~3个疗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脾胃阴虚或肝胃郁火胃痛者慎用。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患者慎用。保持情绪稳定,切勿恼怒。少吃生冷及油腻难消化的食品。
五、瘀血胃痛
114.止血定痛片
【药物组成】
花蕊石(煅)、三七、海螵蛸、甘草。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止痛。适用于瘀血阻滞证,症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有针刺感,食后痛甚,呕吐酸水,吐血或便血,血色红或紫黯,舌质紫黯,脉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长于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耗血,止痛之中兼有补益之效,常用以治疗瘀血阻滞型胃脘疼痛,尤其适宜于兼有出血症状者。临证常以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兼吐血或便血、舌紫黯为使用指征。其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作用较为突出,对瘀血胃痛兼有吞酸者也可使用。偏于治标,故而不宜久服。
【药理作用】
具有止血、镇痛、抗溃疡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吐血、便血证属瘀血阻滞者。
【现代应用】
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坚硬难以消化之品。出血量大者,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115.九气拈痛丸
【药物组成】
延胡索(醋制)、香附(醋制)、木香、陈皮、郁金、莪术(醋制)、五灵脂(醋炒)、高良姜、槟榔、甘草。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证,症见胃脘胀痛或刺痛,胀闷不舒,攻窜两胁,走窜不定,疼痛常与情志不畅有关,或经前或经期腹痛,拒按,或伴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活血祛瘀之力并不突出,然理气行滞止痛效佳,肝胃并治、气血同调是其特点。因俱为祛邪之品,几无补益之效,故不宜久服,否则易耗损气血。临床属气滞血瘀证者皆可使用。若治疗胃脘疼痛,则一般以胃脘胀痛或刺痛、攻窜两胁、舌黯或有瘀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镇痛、促进胃肠运动、抗感染、改善血流变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胁痛、痛经证属气滞血瘀者。
【现代应用】
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痛经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见药后胃部不适,便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胃热引起的胃痛慎用。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戒烟酒。
116.胃力康颗粒
【药物组成】
柴胡(醋炙)、赤芍、木香、枳壳(麸炒)、莪术、大黄(酒炙)、丹参、延胡索、黄连、吴茱萸、党参、甘草。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泄热和胃。适用于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或胃脘胀闷,嗳气吞酸,烦躁易怒,面色晦暗无华,唇黯,舌黯有瘀斑,脉涩或弦滑。
【特点分析】
本成药疏肝活血之力较强,兼有补气健脾之功,内寓辛开苦降,以复气机之意,常用以治疗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兼有化热者。临证以胃脘胀痛或刺痛、烦躁易怒、舌黯有瘀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制酸、镇痛、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痞满、吞酸证属气滞血瘀,肝胃郁热者。
【现代应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见服药后便溏,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g,一日3次,6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脾虚便溏者慎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戒烟酒。
六、胃阴不足
117.胃尔康片
【药物组成】
党参、天花粉、乌梅、木香、五味子、山楂、马钱子粉。
【功能主治】
益气养阴,和胃通络。适用于脾胃气阴虚证,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或饥不欲食,嗳气,口干纳少,舌红少苔,脉细。
【特点分析】
本成药止痛之效较为突出,又具养阴益气之功,兼理气、消食、收敛之能,临床常用以治疗脾胃气阴两虚之胃痛明显者,一般以胃脘灼痛、嗳气、口干、舌红少苔为使用指征。组分中马钱子毒性较大,故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药理作用】
具有保护胃黏膜、收敛、止泻、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嘈杂证属脾胃气阴亏损,胃络失养者。
【现代应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偶可见荨麻疹、心动过缓、胃酸增多。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片,第1周一日4次,第2周起一日3次,疗程8周。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不宜多服、久服。肝、肾功能不良、过敏体质、高血压患者、老年患者慎用。使用期间如出现头晕、头痛、恶心、抽搐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妥善救治。
118.养胃舒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
黄精(蒸)、党参、白术(炒)、山药、菟丝子、北沙参、玄参、乌梅、陈皮、山楂、干姜。
【功能主治】
益气养阴,健脾和胃,行气导滞。适用于脾胃气阴两虚证,症见胃脘灼热疼痛,痞胀,口干口苦,神疲,纳呆,消瘦,乏力,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益气滋阴之力较强,又兼补肾之功,实为气阴双补、脾肾兼顾之剂,然理气之效并不显著,适用于脾胃气阴两虚者。临证以胃脘灼痛、痞胀、口干、神疲、舌红少苔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增加胃液总酸度、提高胃蛋白酶及胰酶活性、抑制肠推进、抗感染、镇痛、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脾胃气阴两虚者。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2次。
【使用注意】
肝胃火盛吞酸嗳腐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19.养阴清胃颗粒
【药物组成】
石斛、知母、黄芪、茯苓、白术、黄连、苦参、白及、地榆、枳壳、威灵仙、射干、连翘、马齿苋
【功能主治】
养阴清胃、健脾和中。适用于郁热蕴胃、伤及气阴证,症见胃脘痞满或疼痛,胃中灼热,恶心呕吐,泛酸呕苦,口臭不爽,便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凉血之功较著,有滋阴益气之效,兼具止血之能,适用于郁热蕴胃、伤及气阴所致的胃脘痛,无论是胃脘出血、便血,还是痔疮出血皆可使用。若治胃痛,一般以胃胀或痛、口臭、便干、舌红苔少或无苔为使用指征。若兼有出血之症者更为适宜。
【药理作用】
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和胃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郁热蕴胃,伤及气阴者。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出现胃中不适,恶心、腹胀。
【用法用量】
饭前30分钟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次; 10周为一疗程。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虚寒性胃痛者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20.阴虚胃痛颗粒(片)
【药物组成】
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川楝子、白芍、炙甘草。
【功能主治】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适用于胃阴不足证,症见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益胃汤加减。其养阴益胃之力较为突出,且兼疏肝清热、柔肝缓急之功,实为肝胃同治之剂。临证常以胃脘隐痛、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为使用指征。临床除治以胃阴不足证外,对于热盛津亏便秘者,也可使用。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胃阴不足者。
【现代应用】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虚寒胃痛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戒烟酒。
七、脾胃虚弱
121.养胃颗粒
【药物组成】
党参、炙黄芪、山药、陈皮、香附、白芍、乌梅、甘草。
【功能主治】
养胃健脾,理气和中。适用于脾虚气滞证,症见胃脘隐隐作痛,或胀痛,痛连两胁,遇劳累或烦恼后发作或加重,嗳气食少,倦怠乏力,大便不畅或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或弦。
【特点分析】
本成药益气健脾之力较强,但温中散寒之力稍逊,兼有养血理气疏肝之效,故更适宜于脾虚较甚,寒象不著,同时兼有气滞疼痛之证。临证以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倦怠乏力、舌淡苔白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慢性胃炎、抗胃溃疡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痛证属脾虚气滞者。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使用注意】
胃脘灼热嘈杂、吞酸者及胃阴不足胃痛者忌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22.摩罗丹
【药物组成】
百合、茯苓、白术(麸炒)、延胡索(醋炙)、乌药、鸡内金(炒香)、川芎、蒲黄、当归、白芍、麦冬、石斛、玄参、三七、地榆、九节菖蒲、茵陈、泽泻。
【功能主治】
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症见胃部刺痛,夜间痛甚,或胃部胀满、餐后加重,纳呆腹胀,嗳气烧心,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特点分析】
本成药组方具有气血双补、利水滋阴、理气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温中散寒之力相对较弱,养血活血之力较强,又兼利水滋阴之效,故临床常用以治疗气血虚滞并兼水湿壅盛者,一般以胃脘刺痛、黑便、舌质黯红或有瘀斑为使用指征。
【药理作用】
具有抗溃疡、抗实验性慢性胃炎、镇痛、抗感染等作用。
【传统应用】
胃胀、胃痛证属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者。
【现代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2丸,小蜜丸一次55~110粒,一日3次。饭前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或遵医嘱。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湿热中阻胃痛、痞满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