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杂风状第一痹痉附①
① 痹痉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 ②,二曰风痱 ③,三曰风懿 ④,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腧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② 偏枯 病证名。也称“偏风”,即半身不遂。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身不遂,或兼有肌肉疼痛,痿弱等。《灵枢经•热病》张景岳注:“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偏枯候。
③ 风痱 病证名。亦称“痱”,中风后遗症之一。以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不乱或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为主症。详参《灵枢经•热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痱候。
④ 风懿 病证名。即风癔,中风病风中脏腑之证。症见猝然昏不知人,伴见舌强不能言,喉中有窒塞感,甚则噫噫有声等。《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癔候可与本卷内容互参。
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甲乙经》云: 温卧取汗则巨取之。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 ①,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忽 ②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 ③ 《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 ④。治之先补于阴,后泻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① 言微可知 谓语声虽微弱但尚可闻辨。
② 奄忽 迅疾貌。《文选•马融•长笛赋》:“奄忽灭没,哗然复扬。”李善注:“《方言》曰:奄,遽也。”
③ 窒窒然 阻塞不通貌。《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成玄英疏:“窒,塞也。”
④ 先入阴后入阳 谓病邪先入于脏后入于腑。按“阴”与“阳”,此指脏与腑。《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 ⑤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 ⑥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 ⑦而胸满短气,冒闷 ⑧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 ⑨,或自拈衣寻缝 ⑩,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 ①,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著缓可经久而死。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 ②,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 ③,不可复治,五六日死 一云旬日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末有黄色如饼粢 ④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⑤ 五脏俞 五脏的背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
⑥ 冒诸脏 覆盖诸脏。按“冒”,覆盖。《玉篇•月部》:“冒,覆也。”
⑦ 偃卧 仰面卧倒。《孙子•九地》:“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
⑧ 冒闷 谓头目昏眩而烦乱。按“冒”,昏瞀,眩晕。《素问•气交变大论》:“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闷”,烦乱。《素问•风论》王冰注:“闷,不爽貌。”
⑨ 掇(dūo 多)空指地 谓病人或似以手拾物,或似以手指地。是危重病人在神志模糊时的虚妄动作。按“掇”,拾取。《说文解字•手部》:“掇,拾取也。”
⑩ 拈衣寻缝 谓病人意识模糊,双手妄动,似乎摸索衣物,寻找衣缝。
① 惙惙(chuò 龊) 疲乏貌。《玉篇•心部》:“惙,疲也。”
② 不得倾侧 谓身体不能转侧或侧卧。按“倾侧”,不正。《易纬通卦验》:“日食则害王命道倾侧。”
③ 面目亭亭,时悚(sǒng 耸)动者 谓面目呆滞,时见肌肉抽搐,而呈恐惧之貌。按“亭亭”,定止貌。此喻面目呆滞,表情淡漠。《说文解字•高部》:“亭,民所安定也。”段玉裁注:“亭,定。”“悚”,恐惧。《玉篇•心部》:“悚,惧也。”
④ 饼粢(cí 瓷) 米饼。《说文解字•食部》:“餈,稻饼也……粢,餈或从米。”
贼风 ⑤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 ⑥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有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⑤ 贼风 四时不正之气。《灵枢经•岁露论》:“贼风邪气之中人也。”高士宗注:“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⑥ 不时卧止 谓不能按时止息,夜寐不宁。按“止”,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此谓入眠。
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 ①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酒风 ②;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 ③,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愤满 ④,食寒即洞泄。新热食竟入水自渍及浴者,令人大腹,为水病。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 ⑤,不欲自劳。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而汗多,头痛。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劳风 ①之为病,法在肺下 ②,使人强上而目脱,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出为善,若不出则伤肺。
① 四季 《素问•风论》作“季夏”
② 酒风 《素问•风论》作“漏风”。按《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王冰注:“热郁腠理,中风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风,经具名曰酒风。”
③ 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 《素问•风论》作“久风入中则为肠风”八字。
④ 愤满 郁积而壅满。按“愤”,郁积。《国语•周语上》:“阳瘅愤盈,士气震发。”韦昭注:“愤,积也。”
⑤ 惰 原作“堕”,今改。按“堕”通“惰”。《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陈奇猷集释:“惰,堕同。”
① 劳风 病名。因劳累受风而致,症见恶风振寒,头项强直,目睛上翻,咯吐痰涎等。《素问•评热病论》张景岳注:“劳风者,因劳伤风也。”
② 法在肺下 谓依照常规,病在肺脏之下。按“法”,规律,常理。《尔雅•释诂》:“法,常也。”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 ③瘙疮;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关机 ④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睛,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哑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然喑,缓纵噤痉致死也。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③ 疹 原作“胗”,今改。按“胗”,同“疹”。《说文解字•肉部》:“疹,籀文胗。”
④ 关机 此谓关节。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闭,邪气在肌中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安。夫眼 动,口唇动偏㖞,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摩神明白膏丹参膏 ⑤,亦依经针灸之。
⑤ 丹参膏 “膏”字原脱,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 ⑥,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 ⑦,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著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间亦易愈,在筋骨则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荣卫涩,经络时疏 ①,则不知痛。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胫淫泺 ②,烦心头痛,伤脾肾;时呕眩,时时汗出,伤心;目眩,伤肝;悲恐,短气不乐,伤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⑥ 迫切而为沫 谓邪气逼迫深入而致水气凝聚。按“迫切”,即近。《汉书•谷永传》:“克己复礼,毋贰微行出饮之过,以防迫切之祸。”此谓邪气逼迫而深入。“沫”,停滞肌肉内的津液。《灵枢经•五癃津液别》:“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⑦ 神归之 谓正气趋向并聚于患处。按“神”,正气。《灵枢经•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① 经络时疏 谓因荣卫凝滞而致经络时时空疏不充。《素问•痹论》张景岳注:“疏,空虚也。”
② 淫泺 酸痛无力。《素问•骨空论》:“淫泺胫酸,不能久立。”王冰注:“淫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
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 ③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 ④。其重者患耳中策策 ⑤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也。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 ⑥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③ 痉风 病名,即风痉。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症见突然跌倒,身背强直,口噤不开如痫状,反复发作等。详参《灵枢经•热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痉候等。
④ 宜审察之 “宜”字原脱,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⑤ 策策 象声词,形容落叶之声。韩愈《昌黎集•秋怀》:“秋风披一拂,策策鸣不已。”《正字通•竹部》:“策策,落叶声。”
⑥ 痈疖 “疖”原作“节”,据道藏本、四库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