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概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慢性病),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是全球面临的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011年9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在纽约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政治宣言》,全球领导人首次对攻克心脏病、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达成共识。同时,《柳叶刀》杂志慢性病行动小组和慢性病联盟组织国际百余名著名学者,在总结各国慢性病防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慢性病危机的五个优先行动和五项优先干预措施。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在慢性病防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慢性病流行病学是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其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慢性病流行病学在慢性病防治和促进健康的实践中快速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的Doll和Hill有关吸烟与肺癌关系研究、美国的Framingham心血管病队列研究开始,在慢性病病因学、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分子流行病学、生态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循证保健学的兴起,使得慢性病流行病学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前景。我国对慢性病流行特征、病因学、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相关公共政策、监测及干预效果评价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高血压、糖尿病、高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开展慢性病防治提供了依据。总体而言,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和经费导向的影响,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多以重复、短周期、低证据强度居多,需要在人群大样本、多中心合作、前瞻性研究项目,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和证据转化应用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