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常见的环境污染事故初期处置措施
3.4.4.1 常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污染物质通过水、大气和土壤等介质,迁移、转化和累积,进入环境,并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
根据污染对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一般分为突发水污染事件、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突发土壤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等。针对不同的污染事故,需采取不同的现场处置方法,快速合理进行处置,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减少损失。下面针对发生频率高、社会影响大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毒气泄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交通事故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及城市光化学烟雾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现场处置方法进行介绍,供现场处置的人员参考。
现场处置基本程序: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比较复杂,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事件的类别、性质作具体处理。总体步骤如下所述。
①到达现场后首先组织人员救治病人。
②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情况,包括污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可能原因、污染来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径及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数量及分布、当地饮用水源类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发生后当地处理情况。
③形成初步印象,根据以下几种污染特点,确定污染种类。
a.化学性污染:工业为主的污染如造纸、电镀厂等集中排污,冶炼废渣浸泡后突发排放。农业污染为主的如突发农药、沉船造成的河水污染,农田施农药后暴雨入河污染。化学性污染健康危害多为急性化学性中毒。
b.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染为主的污染和医院污水排污污染,其健康危害多为急性肠道传染病。
c.化学性与生物性混合污染:健康危害,同时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传染病等。
④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a.个案调查。全面掌握健康危害特点及相关因素,如有病例要进行详细调查,尤其对首发病例要进行横断面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寻求因果关系。
b.污染源调查。根据源水水系寻找、排查污染源;根据原料、生产工艺和排污成分寻找可疑污染物,并估算排污量;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做初步调查。
c.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要测量水流速度,估算污染物转移、扩散速率。采集水(包括污染水体和出厂水、末梢水和有关的分散式供水)、底质、土,必要时采集蔬菜样品等进行可疑污染物成分的检测,并根据毒物量、水流速度、江河湖库断面/水深(截面积)计算可能污染的范围,在污染源下游和饮用水水源地附近设点,同时在上游设对照点进行监测。
d.生物材料检测。对病人和正常人的血、尿、发等进行有关可疑污染物监测;有关微生物和可疑致病菌的检测;必要的急性毒性试验。同时调查饮水、饮食情况,采集直接饮用的缸水、开水、食物等相关样品进行检测。
⑤提出调查分析结论和处置方案。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专家意见,提出调查分析结论,调查分析结论应包括,该事故的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波及范围、污染暴露人群、健康危害特点、发病人数、该事故的原因、经过、性质及教训等。向现场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对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置,以减少污染。
3.4.4.2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初期处置
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必须及时做好周周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如何根据不同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和毒性,结合气象条件,迅速确定疏散距离是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基本处置原则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基本处置原则为控制危险化学品的泄漏规模,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污染,同时确保泄漏区域的人民财产安全。
(2)处置措施
①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疏散距离要求 紧急隔离带是以紧急隔离距离为半径的圆,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
下风向疏散距离是指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即该范围内的居民处于有害接触的危险之中,根据泄漏危险化学品的毒性,可以采取撤离、密闭住所窗户等有效措施,并保持通信畅通以听从指挥。
由于夜间气象条件对毒气云的混合作用要比白天小,毒气云不易散开,因而下风向疏散距离相对比白天的远。夜间和白天的区分以太阳升起和降落为准。
白天气温逆转或在有雪覆盖的地区,或者在日落时发生泄漏,如伴有稳定的风,也需要增加疏散距离。因为在这类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大气混合与扩散比较缓慢(即毒气云不易被空气稀释),会顺风向下飘得较远。
对液态化学品泄漏,如果物料温度或室外气温超过30℃,疏散距离也应增加。
②人员疏散 当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应迅速判明污染物性状及危害,掌握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基本情况,根据现场情况认真做好群众疏散工作。
依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及泄漏量,结合现场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气温等),借助污染扩散模型科学确定污染范围、明确疏散区域;
应急指挥部下达人员疏散命令,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封锁污染区域,将污染区域内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
在污染区域和可能污染区域立即进行布点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疏散范围;
在保障被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及时向社会发布污染事故权威公告,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根据现场处置情况和应急监测数据,在确保群众安全的情况下,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发布公告,被疏散人员返回。
③现场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及时就医。
食入:给误服者漱口、饮水、催吐,立即送医院。
3.4.4.3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基本处置原则 确认污染物危害与毒性,通过初步判断与监测分析,确认污染物及其危害与毒性,按照污染源排查程序,确定与切断污染源并对同类污染源进行限排、禁排。
确定饮用水源取水口基本情况,确认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及服务人口、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设施管理部门联系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
确定地下水取水情况,确认地下水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
立即通知下游可能受到突发水污染事件影响的对象;特别是可能受到影响的取水口,以便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监测与扩散规律分析。根据各断面污染物监测浓度值、水流速度、各水段水体库容量、流域河道地形,上游输入、支流汇入水量,污染物降解速率等,计算水体中污染的总量及各断面通量,建立水质动态预报模型,预测预报出污染带前峰到达时间、污染峰值及出现时间、可能超标天数等,污染态势,以便采取各种应急措施。
(2)处置措施 污染物的分段阻隔、削减、逐渐稀释,同时,启动自来水厂应急工程或备用水源。
3.4.4.4 毒气泄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基本处置原则 相关部门接到毒气事故报警后,必须携带足够的氧气、空气呼吸器及其他特种防毒器具;并为人员、车辆、个人防护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救援的同时应该迅速查明毒源,划定警戒区域,遵循“救人第一”的原则,积极抢救已中毒人员,疏散受毒气威胁的群众。
(2)处置措施 大多的毒气事故,都是因为毒气泄漏而造成的。消防人员可与事故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关闭阀门、修补容器、管道等方法,阻止其毒气从管道、容器、设备的裂缝处继续外泄。同时对已泄漏出来的毒气必须及时进行洗消,常用的消除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控制污染源。抢修设备与消除污染相结合。抢修设备在控制污染源,抢修愈早受污染面积愈小。在抢修区域,直接对泄漏点或泄漏部位洗消,构成空间除污网,为抢修设备起到掩护作用。
②确定污染范围。做好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及时查明泄漏源的种类、数量和扩散区域。明确污染边界,确定洗消量。
③严防污染扩散。利用就便器材与消防专业各器材相结合。对毒气事故的污染清除,专业器材具有效率高、处理快的明显优势,但目前装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企业救援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散。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四种。
a.堵。用针对性的材料封闭下水道,截断有毒物质外流造成污染。
b.散。可用具有中和作用的酸性和碱性粉末抛撒在泄漏地点的周围,使之发生中和反应,降低危害程度。
c.喷。用酸碱中和原理,将稀碱(酸)喷洒在泄漏部位,形成隔离区域。
d.稀。利用大量的水对污染进行稀释,以降低污染浓度。
④污染洗消。利用喷洒洗消液、抛洒粉状消毒剂等方式消除毒气污染。一般在毒气事故救援现场可采用三种洗消方式。
a.源头洗消:在事故发生初期,对事故发生点、设备或厂房洗消,将污染源严密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b.隔离洗消:当污染蔓延时,对下风向暴露的设备、厂房,特别是高大建筑物喷洒洗消液,抛撒粉状消毒剂,形成保护层,污染降落物流经时即可产生反应,降低甚至消除危害了。
c.延伸洗消:在控制住污染源后从事故发生地开始向下风方向对污染区逐次推进,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洗消。
3.4.4.5 交通事故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据统计,近几年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已约占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总次数的30%。由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流动性,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不确定性,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基本处置原则
①划定紧急隔离带。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首先应由交警部门对道路进行戒严,在未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性状、危害程度时,严禁半幅通车。
②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立即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向当事人询问、查看运载记录、利用应急监测设备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扩散方式。根据事故点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依据污染扩散模型,确定合理警戒区域。
③迅速查明敏感目标。在现场勘察的同时,迅速查明事故点周围敏感的目标,包括:1km范围内的居民区(村庄)、公共场所、河流、水库、水源、交通要道等。以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次生污染,并为群众转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④应急监测。根据现场情况,制订应急布点方案。通过应急监测数据,确定污染范围。
⑤群众转移。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泄漏量、扩散方式、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群众转移工作。
⑥生态修复。根据污染事故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生态修复方案。
(2)处置措施
①气态污染物。修筑围堰后,由消防部门在消防水中加入适当比例的洗消药剂,在下风向喷水雾洗消,消防水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液态污染物。修筑围堰,防止进入水体和下水管道,利用消防泡沫覆盖或就近取用黄土覆盖,收集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防爆泵进行倒罐处理。
③固态污染物。
易爆品:水浸湿后,用不产生火花的木质工具小心扫起,进行无害化处理。
剧毒品:穿着全密闭防化服并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后做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