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对日本研究会活动的思考
尾中笃
(日本催化学会会长·东京大学)
我和日本催化学会的联系始于1981年,当时我刚修完研究生课程并受雇担任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的教师。研究生之前我都在学习典型性有机合成化学的课程,所以当时并没有资格加入该会,其后在泉有亮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将无机多孔材料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催化的研究。现在日本催化学会的主页上,登载着1986年后个人会员人数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会员人数仅为1500人左右,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增至2500人;迈入21世纪后至现在,一直维持在2500人上下(如图1所示)。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爆发了连续5年的经济泡沫,但是从时间来看,90年代入会人数激增约1000人的主要原因和该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当时,我只不过是三十几岁的年轻会员,自然不可能知道催化学会理事会中悬而未决的话题,但是我也曾多次从泉教授的口中听说了会员人数的增加对于学会活动的重要性。石油危机后的20世纪80年代,各企业、大学皆和承载希望的C1化学项目有了紧密联系,其后为了扩充会员人数,开始收入有机合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固体催化剂研究者之外的、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尝试建立一个囊括更广范围的学会组织。具体表现为:在学会内实施研究会制度;在学会的支持下,建立一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的各组织独立运行的架构(如表1所示)。由此,会员人数才出现了一段时期内的急速增长。
图1 催化学会会员人数的变迁
表1 研究会活动的变化(1987~2016年,每隔10年的精选部分)
我当时还参加了以泉教授为中心而开展的、致力于实现将硫酸催化剂置换为固体酸材料化学过程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研究会”活动。该研究会的前身是“固体酸流程化委员会”。参加该研究会的不仅有研究固体酸的专业人员,还包括来自大学、企业的对均相络合催化化学及有机化学等有兴趣的研究人员。除定期举办研讨会外,还有参观成员所在企业的代表性工厂及研究所等活动,各成员在该研究会中加深认识、欢聚一堂。活动期间,处处弥漫着的“欧美成员中心沙龙”的氛围,令人不能忽视。而今要谋发展的是亚洲,所以要向以亚洲成员为中心召开同样的国际会议的梦想坚定地迈开步伐。2001年后,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研究会的独立策划下,终于在早稻田大学举办了“国际精细化学品合成催化研讨会(C&FC2001)”,包含东南亚研究人员在内的200名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在项目委员清水功雄的协助及大学国际会议场所闲置等有利因素下,研讨会以较为低廉的成本成功举行。举办前期施行委员会成员多次齐聚一堂进行协商的场面以及研讨会当晚的畅饮场景如今也时常浮现在脑海。在以承办国家各相关人员为中心的组织委员会的努力下,该研讨会随后在中国香港(2004年)、新加坡(2007年)、韩国首尔(2009年)、日本奈良(2011年)、中国北京(2013年)、中国台北(2016年)相继召开,并准备于2018年12月在曼谷举办第八届研讨会。以朱拉隆功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中心的相关人员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各届C&FC研讨会中,围绕有机合成的催化剂使用者不仅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还从“似乎与催化无直接关系的超分子化学的研究是如何与催化作用相互联系的”等观点出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其中深刻融入了C&FC研讨会固有的理念。
学会内召开的各项研究会现在已经达到了18个。一项研究会活动长期存续的一个关键之处,可能就在于实际参与的研究会成员组成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绝没有集聚同一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的必要。负责人的干劲和周围成员的拥护决定了研究会活动的活跃性。
加入自己有兴趣的研究会,其后在参加各项活动时必将产生留恋之情,甚至滋生出一年能多次见到这些熟悉面孔的喜悦之情。我尤其相信,大学和企业的研究人员共聚一堂的机会,将会对今后各项研究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真诚希望各位能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