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中医:针灸止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尝试从新的视角—人体“气”的压力失常,来重新诠释疼痛的病理模型和针灸止痛的治疗原理,让中医、西医和患者可以建立相互对称的关于疼痛的认识,从而理解用针灸类方法治疗疼痛的原理。

目前,中西医对疼痛的理解如下:

● 西医突出信号传输过程:由痛点产生疼痛冲动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脑,脑再作出响应。

● 中医突出信号产生原因:疼痛冲动信号的产生主要源于局部组织压力结构异常。

我们认为,痛感源于疼痛所在的微观局部组织内,液体结构间压力发生异常变化,当压力异常超过一定阈值,神经冲动信号传导过程将被启动,通过神经传导信号,最终让大脑感知到痛觉。

本书以导致局部压力变化的因素作为切入点,使用中医的经络脏腑气机气化原理和现代生物医学模型,展示了营气、卫气运动导致的压力变化情况;并比较了中医的精气神三个层次的生理模型、西医疼痛的神经传导机制,通过中西医联合的方式,把疼痛产生、变化和传导的原理展现
出来。

除了外伤,局部压力结构异常主要来自于局部气血压力结构的变化、远端经络组织压力结构的变化、外部皮肤表面通透性的变化、内部脏腑气化功能的变化。这些因素,恰好是外部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功能之间的协调运作被破坏的结果,完全符合中医的疾病发生论。因此疼痛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的结果,是疾病状态的信号!因此疼痛的近期治疗目标为调节局部的压力结构、经络通畅性,而真正的远期治疗目标为解除疾病状态—调节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状态。

鉴于以上的病理模型,针灸(本书主要指针刺,也会涉及艾灸)的主要原理为改变局部、全身压力结构,并通过压力结构变化来调节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状态。本书试图建立针刺引发压力变化的研究模型,比较不同针刺方法、针刺角度、针具粗细、针刺深度带来的差异,并按照六经系统列举针灸治疗逻辑。

由此,我们秉持整体治疗的思想,组合使用中西医方式来解决各类急慢性疼痛,并指出针灸治疗在现有医疗模式下的巨大潜在意义。

我们期望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现代语言和可以看得见的视觉模型,以科普的形式来帮助大家提升对疼痛的理解。但其中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