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和土壤质量的评判
土壤形态多样,成分差别很大,要对土壤做出精准的分类并非易事。但从农耕角度来看,只需对土壤进行简化归类即可。
土壤按物理类型分为:沙质土、黏土、沙壤土。沙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比较适合种植块根类作物,如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红薯、花生、葛根等。沙质土最需要补充有机质和腐殖物。黏土透气性差,保水能力强,适合种植水生作物,如水稻、莲藕、马蹄等。如要在黏土型土壤中种植非水生作物,必须认真做好排水沟渠。沙壤土透气性较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一般含HS物质丰富,适合种植除水生作物外的大部分农作物。
土壤按酸碱度(pH值)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中性土壤。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首先是地域因素。我国南方的红壤土地带,土壤基本上呈酸性;华北和东北的农田,土壤基本上呈碱性。不当农作也会加剧土壤的酸化或碱化,使得酸性土pH值下降,碱性土壤pH值上升。例如南方香蕉田近年发现pH值普遍低于5,这是由于长期偏施化肥,有的则是埋施未经充分腐熟的畜禽粪便造成的。而华北和东北一些地区,大田作物长期不进行秸秆还田,也很少补充有机肥,土壤有机酸类物质浓度极稀薄,盐分积累逐年增加,加上原来石灰岩土质的特性,土壤盐碱度就呈上升趋势。
按土壤肥沃程度可将其分为多个等级。土壤三大肥力的核心物质是碳养分,所以先从这里入手来分析土壤的肥沃度。从图1-4可见,碳养分追根溯源到有机质(OM),即可以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判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准,见图1-6所示。
图1-6 土壤肥沃程度分类
把有机质含量3%定作“红线”,这是从土壤生态学和植物营养学两种角度来分析的。只有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配以适量的无机养分,土壤三大肥力才能达到最基本的丰度,土壤生态(包括土壤中的生物系统和其上的农作物)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农产品才能达到其DNA的正常表达(即健康)。基于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管理,就直接抓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一项:有机质含量低于3%的农田,其生产的农产品不允许出售。
由于长期的“化学农业耕作”和“处理—达标—排放”的环保方针,导致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降0.05个百分点,现在已经降到2.08%,踩破了“红线”触到了“贫线”,这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还有其他一些参数与土壤肥沃度有关:
(1)微生物指标 包括单位质量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各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所占比例。
(2)无机养分 即N、P、K和中微量元素含量。这些也是土壤肥沃度的因子,对其含量的了解有助于确定各种化学肥料的补充方案。
(3)土壤容重 这是测试土壤含氧量的方法,也是判断土壤板结程度的指标。
(4)土壤肥沃程度 这是土壤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尤其是3%的“有机质含量红线”,必须作为与耕地面积红线同等重要的指标来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