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书抵万金(上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 1860年(咸丰十年)正月三十日



与孝威孝宽


孝威、孝宽知之:

我于廿八日开船,是夜泊三汊矶。廿九日泊湘阴县城外,三十日即过湖抵岳州。南风甚正,舟行顺速,可毋念也。

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尔等虽小,当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为尔等言之。惟刻难忘者,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恐日复一日,将求为寻常子弟不可得,空负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间思及,辄不成眠,今复为尔等言之。尔等能领受与否,我不能强,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着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宽今年十四,转眼就长大成人矣。从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乡村子弟之佳者否?试自忖之。

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才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断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孝威气质轻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视听言动,无非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屡经谕责,毫不知改。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顽耍,便觉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见人好处不知自愧,真不知将来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时常训督,未见悛改。今我出门,想起尔等顽钝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尔等如有人心,想尔父此段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

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我不在家,尔等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可也。

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今年以我北行之故,亲朋子侄来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误工课,闻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者又去月馀矣。若夏秋有科考,则忙忙碌碌又过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谕尔: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工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阅。如先生是日未在馆,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后莱园,不准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出外,亦须速出速归。出必告,反必面,断不可任意往来。

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引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割席,勿与亲昵为要。

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者,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向取。


庚申正月三十日  


家中寄信到京,封面上写“内家言一函,敬恳吉便带至都中东草厂十条胡同长郡会馆,确交四品卿衔兵部左大人开拆,司马桥左宅寄。”背面写年月日封






学习古人立志向,通透事理得方法





左孝威嫡长孙、二等恪靖侯爵位继承者左景祜像

写这封信时,长子孝威已经十四周岁,开始能够与父亲交流思想、情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左宗棠在北上赴京途中,已远离家室。可以说,这封信才是左氏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封家信。

在长沙司马桥住宅居家期间,左氏对儿子有空就手把手教育。即使卷进“樊燮事件”,自己命悬一线,明知进京会试是借口,避祸是实,他不忧自身,反倒担心自己不在家,儿子贪玩荒了学业,并为此彻夜难眠,费尽心血以书信来引导。



一、传授“体验式”读书法


左氏在这里继续传授给儿子的学习方法,根本途径仍是“正心”、去杂念。他以过来人的心得体会传授他的独特读书方法是:“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意思是说,读一篇文章,不但要透过字里行间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还要揣摩作者的语气、心理。换句话说,就是进入作者的情境,仿佛作者就在身边,随时在与自己对话。

坚持“体验式”读书有什么好处?可以大幅度增加内心经验。在左宗棠看来,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只有入心了,成为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才能开阔一个人的胸怀,增长一个人的见识。

为什么人进入四十岁才叫“不惑”?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经历世事多了,体验丰富了,内心逐渐沉稳。

二十岁的青年即使博览群书,仍不能拥有四十岁的沉稳,因为缺少生活过程的体验。书可以给到你知识,但无法给到你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比道理重要,在于它不但让人记忆深刻,而且可以内化于心。

左宗棠读书求知看重触类旁通,追求一通百通,所谓“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这便是教儿子们做到举一反三,能做知识迁移。

年轻人怎样通过读书来立志成大业?左氏以切身的经验,教给儿子们两条最重要的方法:一是向古代圣贤豪杰看齐,以他们为榜样,学习立志;二是平时注意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的各种观念、道理都去想一想,“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这就不但是“鸳鸯绣出从教看”,更是“且把金针度与人”了。

但儿子们的学习态度明显不能令他满意。他批评孝威“气质轻浮”,有“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孝宽“气质昏惰”,“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可谓苦口良药。

但从儿子的角度去想,偷懒也有他们的道理。这些四书五经,读来枯燥无味,而且理工科的技术类书籍科场又不考,哪来的学习动力?没有父亲在身边言传身教,单凭一张信纸,儿子们自读自解,进入不了“体验式”读书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父子间的区别:左氏本人读这些书籍津津有味,一是他从小就有兴趣爱好,二是被贫寒环境逼出来的;儿子们无论是在兴趣还是环境影响上,与父亲都没有多少接近性。

左宗棠的性格特点是刚直敢言,言无不尽,这种性格影响到了他的教育方式,习惯批评式教育。但孝威不过十四周岁,孝宽也才十三周岁,少年血气未稳,人格未定,都期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与表扬。然而,他们从日夜期盼的家书中读到的却是父亲如此不留情面的指责,效果不见得会好。

左氏以批评做教育,也不是全然不对,但这种方法只适合培养天赋过人、才气强劲的青少年。性格强悍的人在打击面前会变得更强,性格柔弱者在打击面前很可能会一蹶不振。左宗棠此时还没有明白这点。



二、为什么书籍不可以借人


俗话说,敝帚自珍。自己看重的东西,便会格外珍惜。信末,左宗棠道出了一件他虽远隔重山但仍十分关切的家事:“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这句话今天听起来仿佛格外小气,事实并非这样。主要原因,一则左宗棠爱书如命,他购买了一些孤本,担心因借阅丢失;二则古代出版一本书,需人工刻版,成本非常昂贵,要买到一本想读的书,并非易事。

对于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普通人家子弟来说,书是仅次于生命的必需品。左宗棠出山前每天读书废寝忘食,获益匪浅,当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他的书。爱书如命,这种心理并不是个例,清末湖南有位叫叶德辉的文人曾有一句名言:“老婆不借书不借。”

今天出版业十分发达,要买到一本书,已经非常容易,在手机上下个订单,按个“确认”键,书就快递上门。那么,放在今天,书是否就可以轻易借人?笔者以为,书是自己的“私人智库”,读过后留下的记号、折页的重点、写下的理解,都代表你当时的收获。过几年再看,理解又有不同。真正会读书的人,看重的不是一本书值多少钱,而是自己标记的重点,读后的见解、收获,这不是再买一本书就可以给到自己的。

历史上但凡成就事业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不但嗜书如命,而且有藏书的爱好。今天图书馆有那么多的藏书,藏书有什么意义呢?它不但代表你的思考范围,而且形成你的知识结构,稍有缺篇断本便如缺胳膊少腿,行动不便。

今天偶尔有在淘宝上卖旧书的读者,看来多是看书找乐子、图消遣的文化门外汉。他们事实上可能只读懂了书上的故事,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也谈不上对自己的“私人智库”有多少尊重。人一旦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如不改正,很可能会贻误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