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作文“崩溃”的后面
多年来,中学生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作文教学算是个老大难问题了。在中学生作文“崩溃”的今天,肖保全先生作为一个著述颇丰的教师作家,对中学生如何作文自然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当今作文的种种弊端也有着痛切的感受。
为拯救中学生作文“崩溃”的局面,人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苦苦探求者有之,攻坚克难者有之,剑走偏锋者有之。在一番番花样翻新的变革、一轮轮名目繁多的实验中,各种理念与流派应运而生,各种技巧与方法层出不穷,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目不暇接,心乱神迷。然而,当“作文满分妙诀”“快速构思技巧”“出奇制胜诀窍”满天飞的时候,学生作文却江河日下,最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走到了“中学生作文全线崩溃”(温儒敏语)的今天。
其实,作文的“崩溃”,在于人们犯了一个简单的属于常识性的但又是致命的错误。
譬如,要一朵花绽开,不能只着眼“花”的本身,而需关注花绽开所需的环境,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营养、阳光等必要条件,花即便开了,也是一种半死不活的病态。作文就如同那朵花,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花”上——去研究花色、花味、花形、花瓣、花蕊、花粉……穷形尽相,巨细无遗,却唯独没有去关注输送营养的根茎与枝干,没有在意花朵绽开所需的水分营养与阳光,作文这朵花怎能绽开?这时,即便再多的方法与技巧,再多的修饰与装扮,催生出的也只会是丑陋、病态、虚假的“花”,甚至根本无“花”可开。
“中学生作文全线崩溃”几个字已经很沉重。不过,我还想给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一个“中”字。因为,这“崩溃”并非始于今日,也远不会止于今日,这种“崩溃”正处在“进行时”。
说“崩溃”并非始于今日,让人忆及十年前的北京高考作文阅卷。面对作文题“北京的符号”,考生暴露出的“动手低能症”“视力萎缩症”“心灵乏氧症”“精神软骨症”“情感贫血症”“认识侏儒症”等,至今历历在目。
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古往今来,留下的有形无形的堪称“符号”的事物数不胜数。然而多数考生似乎只知道作文材料所提供的“故宫”“胡同”“四合院”,甚至秦砖汉瓦、隋唐宫殿、六朝故都等统统成了“北京的符号”——视野何其狭窄,常识何等匮乏。
不仅满眼是简单罗列、凌乱拼凑的符号和千篇一律的“展板”“拼盘”结构,而且“我是北京的符号”“北京是中国的符号”“八荣八耻是爱国的符号”“五次反‘围剿’是斗争的符号”“纣王是好色的符号”“日本是战犯的符号”等不着边际的作文泛滥成灾——内容何其肤浅,思路何等纷乱。
不要说文天祥、谭嗣同、张自忠、赵登禹、卢沟桥、“一二•九”这些已经熔铸为历史丰碑的“北京符号”,就是其他诸多事物,也大都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彰显着民族精神,但学生笔下的“符号”大多苍白模糊,没有精神文化内涵。更不用说不少考生笔下是古今中外人物和古诗词文言的大杂烩:从司马迁、诸葛亮写到李时珍、蒲松龄;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写到比尔•盖茨、麦当劳、克拉克;从“千里马常有”“愚公年且九十”写到“夷以近则游者众”“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作为高中毕业生,作文中的精神缺钙、思想弱化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一方面,书包越来越重,功课越来越累,跑得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头脑越来越空,认识越来越浅,素养越来越差。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很少思考社会人生;狭窄的视野,单调的生活,课上围着课本转,课下围着习题转,偷闲捧着手机转,阅读围着“动漫”转——直转得“符号”模糊,时空颠倒,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其实,作文的后面是“人”——人的精神、人格和心灵。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花朵,作文就是做人,而“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语)。一个学生的精神是否强健、人格是否健全、心灵是否充盈,都会在他的作文里反映出来。作文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大都可以找到精神因素的某种对应——内容的肤浅源于认识的肤浅,内容的空洞源于心灵的空洞,内容的狭窄源于视力的萎缩,内容的“软骨”源于精神的“缺钙”,内容的局促源于心灵的“乏氧”,内容的苍白源于情感的“贫血”,作文中的不着边际、不辨东西、不知所以,折射出的是认知的懵懂、心智的昏聩、神思的恍惚……一篇篇罗列的、拼凑的、堆砌的、凌乱的、肤浅的、暗淡的、变形的、荒唐的乃至并非符号的“符号”,投射出目前中学生心灵世界的苍白,幻化成一个沉重的“符号”。
作文之所以“崩溃”,是由于远离了读书的源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的话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语)。作文本无捷径可走、诀窍可觅,“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语)。至于写法技巧之类,均可“随文习得”。而所谓的“作文秘诀”,在鲁迅看来都是骗人的鬼话。
说中学作文“全线崩溃”不会“终于”今日,理由在于,当急功近利成为一切的主宰时,当读破“万卷书”变成了做滥“万套题”时,学生读书便已成为遥远的童话,而真正的改变又遥遥无期。有人甚至忧心忡忡地预言:中国教育的这种现状不改变,连“人种都会退化”(资中筠语)。何时“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几句话不仅写在“新课标”中,而且成为一种教育现实,中学作文就真的有了希望。
针对上述情况,现在,我们翻开肖保全先生的这本书,从第一缉“砥砺刀锋”中,你会读出那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而第二缉“牛刀小试”中的39篇“下水”作文,既是一种以身示范,又是一种现身说法。它是作者用心写就的习作范例,是作者写作理念的鲜活实践,是全书中最具个性、也最具写作指导价值的部分。如果这一切给至今陷于写作迷途的学子带去一些启发和帮助,将不枉肖老师的一片苦心。
是为序。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于树泉
2016年4月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