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应试的捷径
有人用五个原则来总结高考作文题目的原则:时代性原则、间接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普适性原则,最后一个是“猜不着原则”。
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严格地说,是没有人猜得着的。即便在高考语文试卷拆封解密以后,有人欢呼,有人雀跃:我中了!我中了!宣告他猜中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这中间也有很大的“广撒网,漫收鱼”的成分,是误打误撞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恢复高考已经30年了,还没有一个人敢在高考前说:今年的作文题目一定是什么,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定考什么。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在高考作文题目上是料事如神的。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曾有人说这个题目是他原创的,是他在某地给小朋友讲课时使用过的。但是,他又讲,那时,他出示的是四个不同的动物:斑花狗、斑马、小鸟和狮子,而当年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是四个不同的图形。
2001年高考作文关于“诚信”的题目一揭秘,即有人说某一学校业务校长编写的作文训练集里面有这样的题目,当时似乎有题目失密之嫌。但是,详细查究起来,仍然是两码事。
那么,面对无法猜着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做什么?无法猜着的高考作文题目与我们平日的写作训练有什么关系吗?我们平日的写作训练对高考作文有什么帮助呢?
实际上,高考作文题目就在我们平日的写作训练里,我们只要把平日的写作训练搞好,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任何的高考作文题目都难不倒我们。
我们无法料事如神,但我们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不让高考作文成为意料之外的事。
高考作文,无论题目如何变化,题型如何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作文,终归是作文。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忙于各种题目的准备,各种题型的训练。关键,是我们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也不用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去熟悉各种素材,记忆名言警句,关键的是要有较强的迁移能力。
2006年高考结束以后,专家对全国Ⅰ卷(老鹰抓羊和乌鸦抓羊的故事)进行解析时说,这个故事,这则材料,它所蕴含和辐射的哲理是丰富的和多元的。关键是考生要正确确立自己的观点和立意,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把道理阐述清楚即可。
很多的事情,本来就是见仁见智,高考作文一样如此。
见仁见智,就一定要见出自己的仁来,见出自己的智来。如果自己的仁与智只是泛泛的仁与智,则很难见出来,即使见了,其效果也不见得就好。
这里所说的仁和智,便是考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论述能力。
一旦思维能力的问题、思辨能力的问题、论述能力的问题解决了,我们面对任何的作文题目就不再是难事。
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是很难押到和猜到的。如果我们寄希望于题海战术解决问题,准备高考作文,那样,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来应对变幻莫测的高考作文题目。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最有效的应对,便是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平时生活里积累的素材,巧妙地迁移到高考作文中,认真思考,审慎选择,轻松行文,这才是上策,才是妙招。
2003年,SARS肆虐整个中国,大家谈SARS色变。SARS,一时成为一个中心话题,关于SARS的预防知识,抗击SARS过程中的人物、故事,国内、国外媒体的各种报道、各种传说……SARS的有关内容铺天盖地,纷纷扬扬。
当年高考前,有人问,会考“非典”吗?有人说,不会。
无论会不会,“非典”时期,感人的人和事多了,传媒作了大量的宣传,考生不可能不清楚,可这些与高考作文有关吗?我说,有!
很多材料,不仅仅是可以写一篇文章,如果选好角度,许许多多的文章都可以用。
一天,儿子考试了,是根据提供的材料续写作文。
情景设计:刚刚从电视上了解到“非典”病毒在全国,尤其是在北京大肆传播,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谈“非”色变。这时,对门的张叔叔家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于夜幕降临时回到了家……
要求:请结合上述情景设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定题目进行续写。
我为儿子写了下水文《张叔叔的电话》。文章里讲,“我”看到张叔叔在北京上学的儿子回来了。我想,张叔叔平时挺好的,但关键时候,自己遇到问题就变了,就不是那么做了。我想向有关部门举报他,又担心得罪了张叔叔。正担心之时,救护车、警车来了,张叔叔一家走出家门。原来,张叔叔自己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对自己一家实施隔离。
后来稍稍一改,就成了我应对当年高考《智子疑邻》的作文。
文章由材料组成,我们要学会运用材料,巧妙运用材料,构思、设计整好了,可以事半功倍。
高楼大厦,平房茅屋,各式建筑,林林总总,但构筑它们的材料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设计不同,结构不同。
文章改写完毕,感觉是一个有趣也有益的试验,为了听取大家的意见,看看别人的评价,我把文章张贴在语文论坛上,很快,有不少的网友回帖:
其中一位网友说:你的文章文笔不错,但文章应归扣题不紧的行列。今年的作文评分标准有三条:写感情的亲疏和认知的关系,为扣题;写感情和认知的关系,为基本扣题;其余的为跑题。你看看你的文章应归哪类?
另一位比较熟悉的网友说:高考写议论文扣题极容易,写记叙文扣题时则难些;记叙文本来贵含蓄,但讲究含蓄有时就不能“明目张胆”地点题,于是就有了文章“扣题不紧”的嫌疑。这是个矛盾——不太好解决的矛盾。
我要评分,会打50分左右。应该说你的下水文里完全包含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只不过你举的是与《智子疑邻》相反的事例:老张头没有被亲情蒙住理智的双眼。只是全文略显生硬或曰略输文采。可能是我事先知道你是作者因而期望值太高的缘故,别介意我的“低评”。
平时积累的材料,的确有个考时如何运用的技巧问题。就如一块布料,可做裙子,也可做衬衫。关键是在作者的设计与剪裁。
还有一位网友说:话题作文,存在紧扣材料和话题的问题。一些人主张,话题作文,不仅要紧扣话题,还要紧扣材料,否则,容易出现宿构和抄袭的现象。一些人又认为,话题作文,只要紧扣话题就够了。但是,最好还是要紧扣材料和紧扣话题。
还有一位网友说:作者灵机一动,把前几天的下水文变成了今年的高考作文,从立意、论据、论证几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由此告诉我们,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变通、灵活运用知识。
我之所以把这个例子拿出来讲,就是要提醒大家在准备高考作文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的理念,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把平时准备的主题、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的写作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008年,中国的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冰雪低温天气。在冰雪低温天气面前,整个中国,整个中华民族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团结和坚毅,共同抗击冰雪,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动人的人和事,那么,2008年的高考作文会考这些吗?不会!但是不直接考,不意味着我们在作文中不采用这些感人、动人的事迹、材料。
曾子墨在《墨迹》里津津有味地谈她在投资银行面试经历的时候说:面试的时间再长,也长不过40分钟。人人都怕刁钻古怪的问题,我也一样。于是,一旦“正中下怀”的提问,我就伺机大讲特讲,口若悬河,再不易被察觉地“延伸”到我悉心准备的其他答案,直至面试接近尾声,对方不再有机会来为难我。
我们的同学在初中、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做过数都数不清的写作练习。尤其高三这一年,我们又参加了无数次的考试,经过第一次调研考试,然后是二调、三调;第一次模拟考试,然后是二模、三模,作文题目、材料,可以说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那么,我们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我们不熟悉、不擅长的作文题目,能不能也聪明地“延伸”到我们悉心准备的,在一调、二调、三调,在一模、二模、三模考试的作文材料、作文主题上呢?
是完全可以的,是快捷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