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0/语文 “咏物抒怀”类作文讲评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张彪

案例概述

本节课,张老师针对学生咏物抒怀习作批改后出现的问题,借助“双课堂教学平台”精心设计,优化了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教学环节,目的性强,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教改新观念,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给人以启发的精彩作文讲评课。

课前

借助平台的“网络学案”,推送两段微课视频,进行知识引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学习优秀作文的优点。“微视频1:咏物抒怀的结构思路”结合《白杨礼赞》和《紫藤萝瀑布》,针对咏物抒怀类作文写作的结构思路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完整、清晰的写作思路图;“微视频2:咏物抒怀作文讲评”针对学生已完成的咏物抒怀类作文整体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了表现优秀的学生,并针对学生写作具有的优点和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点评。

为及时、准确收集学情,教师在学案中布置了三个作业:

(1)根据微视频内容,从文章结构特点、外部特点、内在品质、联想效果等方面,点评同学作文(借助平台的“互动讨论”新建了“满天星”“一株朱顶红”“不同寻常的树”三个主题,并上传了对应的三篇文章),150字以上,并给自己认为点评好的同学送鲜花。

(2)请在“互动讨论”中投票选出三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推荐给杂志社编辑。

(3)根据微视频中所讲,请你自查自己的作文,在“互动讨论”中投票选出自己作文中最主要的问题。教师借助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在课前开展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中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网络学案”中学习任务,导入新课。

(2)利用“互动讨论”的“作品展示”功能,依次展示、欣赏三篇文章的讨论主题中,得到鲜花数最多的前三名学生优秀点评,并组织学生本人诵读和阐释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评论,引导大家关注作文中的优点。

(3)展示“互动讨论”中学生推荐文章的投票结果,并根据投票结果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讨论,阐述本组推荐理由。

(4)展示“互动讨论”中学生自查作文,选择最主要问题的投票结果,并通过对推荐文章的探讨,针对学生写作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解决方法。

课后

借助平台布置两个作业:①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发布到“互动讨论”中;②在“互动讨论”中选5篇同学作文进行点评。利用“虚拟课堂”,将学习内容无限延展,组织学生课后继续深入交流,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修改与点评。

学生通过运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内外的实时交流与讨论。教师不是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作文修改方法和技巧,而是借助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持续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形成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作文修改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有效提高了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本节课授课时间是2015年3月27日。“咏物抒怀”的作文训练是《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的重点,学生通过对《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等课文的学习,对咏物抒怀的文章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阅读名家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咏物抒怀”的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二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教师简介】张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案例亮点

【亮点1:学习时空前延后展】

课前,借助平台的“网络学案”和“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前期学习,根据自己对作文的点评及浏览其他同学的点评,充分利用平台及“电子书包”进行互动交流(见图1~图4),更加深入地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夯实咏物抒怀类作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要点。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实际写作情况和投票调查(见图5),发现在散文写作方面,学生虽然能够形象生动地描绘景物,但本次作文出现的问题是写景面面俱到,特征不够突出。把握学生的课堂需求后,教师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

图1 “互动讨论”中创建的“咏物抒怀作文点评”论题

图4 范文《不同寻常的树》主题中获得鲜花数最多的学生评论

图5 投票主题“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哪方面的”投票统计结果

范文1:《一株朱顶红》

几年前,我上牛顿实验课,老师给每人发了一株朱顶红,让带回家培养。

这花长得并不美,根部就像是一株大蒜头,又酷似水仙花。与水仙花不同的是,一株朱顶红只有一个枝叶,笔直向上,不倾斜。

我把它带回家,随手放在了阳台上,就用老师发的小塑料杯盛些水浸着它的根,也没多照料,只因这花相貌丑陋,并不入眼。有时忘了加水,几天后才想起,过去看时,它也只是稍微有些不振,并没有倒下或偏斜,更没有耐不住干旱而死。

几个月后,是它来我家的第一个春天,家里养的其他植物都相继开了花,争奇斗艳,只有这盆早些时候刚刚移入新盆改用土培(因为根渐渐长大而装不下)的朱顶红仍旧顶着三片长叶,光秃秃地立着,显得不和谐。原本就呆板的“大蒜头”此时更大了,呆呆笨笨的,又显眼。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植物的不满。“顶红”?它对得起这名字吗?

那年冬天,我回老家时间比往年长些,临走时给所有植物都加了尽可能多的水,谁曾想回家后见到的还是一片惨状:除了一盆仙人球平时就不常浇水,幸存下来的就只有朱顶红了。在一片枯黄寥落死寂沉沉的惨状中,它又一次显眼了,我也领教了那个丑丑的“大蒜头”的厉害,看来它并不是无用的。

一年又过去了,阳台的花一批批死去,又一批批更新,唯有那盆朱顶红不倒,我却也没指望它开花或带来什么惊喜,只是偶尔瞧瞧——它一年比一年粗大的“大蒜头”。

今年,令我诧异的事情发生了,朱顶红长出一根新茎,与其他长叶片不同,它是圆柱形,在这茎的顶端,竟开出一朵有一个手掌般大的红花。在阳台上一片粉色、紫色的花中,它又高又大,且因为是正红色,再一次抓住了我的眼球,而我盯着它的眼睛里,再不是不满,而是赞叹。

朱顶红,一种并不为人熟知的花(或许是由于它开花晚吧),却比人有耐性,懂得“厚积”。正是因为它不急于绽放而积攒力量,囤积在“大蒜头”里,才使得它开出如此艳丽的花!

花当然还是落了,但我并不像看其他花落时那般伤感,因为我相信,它还有的是力量,有的是耐心和毅力,它不会枯萎,会生存下去,或许明年,或许后年,哪怕要等几年,它一定会再次绽放的。

图2 范文《一株朱顶红》主题中获得鲜花数最多的学生评论

范文2:《满天星》

初次听到“满天星”这个名字时,我怎么都没想到它是一种花名。花店老板指着那顶部点缀着一点一点亮亮的花的植物,告诉我:“包装花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它点缀的。”

我走近了仔细观察。每一束都是一支绿色的杆的顶端点着一盏“灯”。那便是花吧!亮亮的,却并不扎眼。再走远一看,密密麻麻的,确实有些像满天的星星,却不如星星那般吸引人。这,或许就是它用来点缀的原因吧。

我心下叹息。平常都未曾见过这种花,或是见过却没有留意。它的确并不如那牡丹、秋菊鲜艳美丽,远远不如的。故而只能在花店里的一角窝藏,当一个不起眼的点缀吧!

又一次光顾花店,叫老板包一束花,细细挑选了一些,希望它能够漂亮。老板正要包扎,习惯性地看向放满天星的地方。“咦,怎么没了?”老板愣了一下。我摆摆手:“没事没事,就先这么包吧!”老板迟疑了一下:“嗯,这样可能会影响效果的。”她说得客气,意思是没有满天星点缀不好看。我心下奇怪,不由得往我挑的花那儿一瞥,自己也愣了。没有了满天星的衬托,所有看起来艳丽的花并不如往日那般艳丽了,反而显得平庸。它们各自都不甘衬托对方,都想要表现出自己的美。整束花就好似乱糟纷杂、没有秩序的人群一般,显得那样令人心生厌恶。怪不得啊!

我心中才明白过来。

满天星比不上花店里任何一支花漂亮。它平凡,它渺小。单一支放出来,谁都不会去留意它。可它却那么的重要,没有了它的群花,倒不如一片整齐的绿草。它拥有着那样适合它的位置——衬托其他的花。

人亦是如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总有些人是要衬托天才的。当不了天才,就像满天星一样,去寻求属于自己的位置,衬托他人,你一样可以找到一个重要的、缺你不可的位置。

我去另一家花店买了一束满天星,把它举在夜色下。它的确像天上的星星,点起温柔的一束光,不是扎眼的亮,却帮你看清了世界。优秀者的身边需要满天星一般的人,帮助这些人中翘楚看清周围的路。

我才看到了,漫天繁星,独具一帜的美丽。

图3 范文《满天星》主题中获得鲜花数最多的学生评论

范文3:《不同寻常的树》

小区的楼下,有一棵枫树。

虽只是一棵,体现不出香山上一片片枫林的壮丽,却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体。

放学时恰好路过那棵枫树,那时已是深冬,它的虬枝狠狠地刺向冰蓝色的天空。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根并不是长在地上的,而是攀附在石坡的斜面上,有一部分狰狞地缠绕着一块石砖,似乎要把它揉碎。

至于它的命运——估计是因一阵微风让它偏离了自己本来的轨道,落在了石缝的泥中,随后奇迹或者是一种悲剧发生了,石缝向阳,原本潮湿的泥土在半天之中就变得苦瘠干旱,有时伴着雾霾和扬尘的风玩弄嘲笑着它;甚至下雨的时候,那棵惨遭命运玩弄的枫树只能留住一丝转瞬即逝的雨露,而雨像是刻意躲避它一样,轻轻啄吻了它一下,就走了,然后嘲笑着它的厄运。

厄运和环境使它变得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然而它知道自己不能躲避现实,安于自己的命运再脚踏实地地长大才是它唯一的出路。由于一种自内而发的强大内驱力,它顶破了脆弱的石砖,像一条蛇一样扭曲缠绕着盘在石坡上。春天只有一层隐绿,像是落了灰一样。夏天普普通通地供人歇凉,其貌不扬,暴雨来临之际,它只是死死地抱住石砖。秋天,它发出红晕,却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在阳光、秋风中抖擞精神,越发显出一种不同的美,像一团团熊熊的火焰在蓝天上燃烧,在白云中跳荡,而后因营养不足,早早落了叶,在短短的时间里,向世人展现了最美的乐章,致使没有任何一个人抱怨过它的存在。

它的存在不正像我们一样吗?出身或低贱或普通,却仍然坚强乐观地对待生活与命运,随后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而穷其一生。我们和它,也许都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出身或生长环境,但生命的根本不是去小富即安,而是去奋发向上。

一日,我在树下偶然遇到了正在攻读“高自考”的那位小区保安。他默默地站在树下,自言自语道:“呵,这棵树可真神啊。”他低垂着眼睛,却抬着头,话语的平静丝毫不见悲凉,而是一种赞叹,仿佛一切就该如此一样。这时,我注意到他脸上的疤痂。

我怔在那里,忽然觉得这棵树像那位保安的翻版一样。狰狞的树干像保安结满疤痂的脸;石头上的根,像他高傲抬起的头——同样丑陋的外表却拥有同样顽强乐观的态度,而他自己也坚定地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展现出自己的美丽。

也许是那棵枫树,也可能是那棵枫树的精神忽然点醒了我,我出身普通却没有顽强的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怎可能去谱写自己的乐章呢?这正是让我、让类似我的人无地自容的地方。去缠住阻碍你的一切,再将它们揉碎吧!你是没有小富即安的资格的,你更没有理由不去奋发向上!

枫树,是你将我从懵懂迷茫、毫无目的的生活中引导出来的,而我将继续在顽强乐观的路上前行。

我们小区楼下,有这么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继续在“互动讨论”中深入交流(见图6)。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自己修改后的作文,供同学进行点评,尤其是充当范文的作文修改稿(见图7和图8),全班学生又进入新的一轮作文点评讨论,形成“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写作的探讨并没有结束”的局面,于是有很多学生便根据多数同学的点评共性,一改再改,一步一步进步提升。

图6 “互动讨论”中创建的“咏物抒怀修改作文点评区”论题

图7 范文《一株朱顶红》修改稿主题中学生评论

图8 范文《满天星》修改稿主题中学生评论

范文1:《一株朱顶红》修改稿

几年前,上牛顿实验课,老师给每人发了一株朱顶红,让带回家培养。

这花长得并不美,根部就像是一颗大蒜头。一株朱顶红只有一株枝叶,笔直向上,不倾斜。

我把它带回家,随手放在了阳台上,就用老师发的小塑料杯盛些水浸着它的根,也没多照料,只因这花相貌丑陋,并不入眼。有时忘了加水,几天后才想起,过去看时,它也只是稍微有些不振,并没有倒下或偏斜,更没有耐不住干旱而死。

几个月后,是它来我家的第一个春天,家里养的其他植物都相继开了花,争奇斗艳,只有这盆早些时候刚刚移入新盆改用土培的朱顶红仍旧顶着一株三四片长叶,光秃秃地立着,显得不和谐。原本就呆板的“大蒜头”此时更大了,呆呆笨笨的,又显眼。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植物的不满。“朱顶红”?它对得起这名字吗?

那年冬天,我回老家时间比往年长些,临走时给所有植物都加了尽可能多的水,谁曾想回家后见到的还是一片惨状:除了一盆仙人球平时就不常浇水,幸存下来的就只有朱顶红了。在一片枯黄寥落死寂沉沉的惨状中,它又一次显眼了,我也领教了那个丑丑的“大蒜头”的厉害,看来它并不是无用的。

一年又过去了,阳台的花一批批死去,又一批批更新,唯有那盆朱顶红不倒,我却也没指望它开花或带来什么惊喜,只是偶尔瞧瞧——它一年比一年粗大的“大蒜头”。

今年,令我诧异的事情发生了,朱顶红长出一根新茎,与其他长叶片不同,它是圆柱形,在这茎的顶端,竟开出一朵有一个手掌般大的红花。在阳台上一片粉色、紫色的花中,它又高又大,且因为是正红色,再一次抓住了我的眼球,而我盯着它的眼睛里,再不是不满,而是赞叹、敬佩与思考。

朱顶红,一种并不为人熟知的花,却比人有耐性,懂得“厚积”。纵使开始的不开花引起再多的不屑和厌恶,它依然不急于绽放,将力量囤积在“大蒜头”里。正是因此才使得它开出如此艳丽的花!

做人也是一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时固然是令人羡慕的,积累和奋斗时却是寂寞难耐不为人所知的。但若想得到成功时的鲜花和掌声,必是要经过辛勤的耕耘。就像朱顶红的那块“大蒜头”,耐住了干旱的折磨,一心积蓄力量,固其根本,而不是急于绽放,最终才得以“在万花丛中”占得一席之地。

花当然还是落了,但我并不像看其他花落时那般伤感,因为我相信,它还有的是力量,有的是耐心和毅力,它不会枯萎,会生存下去,或许明年,或许后年,哪怕要等几年,它一定会再次绽放的。

范文2:《满天星》修改稿

初次听到“满天星”这个名字时,我怎么都没想到它是一种花名。花店老板指着那顶部点缀着一点一点亮亮的花的植物,告诉我:“包装花的时候,一般都是由它点缀的。”

我走近了仔细观察。略有些凌乱的枝条,顶着那一朵朵小小的白花。那花不过豆子大小,看起来毫无魅力。再走远一看,密密麻麻的确实有些像满天的星星,却不如星星那般吸引人,反而有些繁杂。这,或许就是它用来点缀的原因吧。

我心下叹息。平常都未曾见过这种花,或是见过却没有留意。它的确并不如那牡丹、秋菊鲜艳美丽,远远不如的。故而只能在花店里的一角窝藏,当一个不起眼的点缀吧!

又一次光顾花店,问老板包一束花,细细挑选了一些,希望它能够漂亮。老板正要包扎,习惯性地看向放满天星的地方。“咦,怎么没了?”老板愣了一下。我摆摆手:“没事没事,就先这么包吧!”老板迟疑了一下:“嗯,这样可能会影响效果的。”她说得客气,言下之意却是不好看。我不禁奇怪,这小小的花儿又有什么重要的?不由得往我挑的花那儿一瞥,自己却愣了。没有了满天星的衬托,所有看起来艳丽的花并不如往日那般艳丽了,反而显得平庸。它们各自都不甘于衬托对方,都想要表现出自己的美。整束花就好似乱遭纷杂、没有秩序的人群一般,显得那样令人心生厌恶。怪不得啊!我心中才明白过来。

满天星比不上任何一支花店里的花漂亮。它平凡,它渺小。单一支放出来,谁都不会去留意它。可它却那么的重要,没有了它的群花,倒不如一片整齐的绿草。它拥有着那样适合它的位置——衬托其他的花。我不禁佩服起这小小的花儿。它,是配角,毫不起眼的配角。可它却是一个成功的配角,它的存在让我们无法抹去。它是无法缺少的配角,就如星星般,被云遮挡后让人感到无比彷徨。

而我们呢?当你不甘于做一名配角时,是否能意识到自己亦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配角呢?人们常常没有这种意识,可只有盲目向前的心情,怎能达到所谓的成功呢?

于是我去另一家花店买了一束满天星,把它举在夜色下。它的确像天上的星星,点起温柔的一束光,不是扎眼的亮,却帮你看清了世界。

我才看到了,漫天繁星,独具一帜的美丽。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因为在原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及时准确地把握,即使对部分学生的学情有所掌握,也很难分别及时反馈,更不用说反馈后的进一步有效引导。“虚拟课堂”的出现,使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开展持续且有序的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充分探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微视频1:咏物抒怀的结构思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YyMTM4NA==.html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微视频2:咏物抒怀作文讲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YyMTUxNg==.html

【亮点2:各抒己见动态呈现】

根据学生课前推荐文章的投票结果,教师组建了三篇文章的“粉丝团”,即《满天星》的“粉丝团”、《一株朱顶红》的“粉丝团”、《不同寻常的树》的“粉丝团”(因选择《满天星》和《不同寻常的树》两篇文章的学生较多,又将这两大组各分为3个小组,5人一组),形成兴趣喜好基本一致的讨论组,创设课堂讨论情境:“为杂志社推荐文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在文章讨论主题中写出推荐理由(或者要点)。通过鉴赏文章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三篇文章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如下。

(1)理由的表述内容:本文的优点+优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运用的表现方法。

(2)优点的角度:结构思路、外部特点、联想方式、内在品质、情感表达等,还可以借鉴别人的点评内容,形成自己的推荐理由。

(3)为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有序进行,组内分工,分别担当记录员、发言员、质疑员、答疑员、总结员。

(4)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梳理,并板书)。

第一环节:观点陈述。“发言人”发言,展示推荐理由,使用“电子书包”边勾画边陈述,形成数字化课堂学习笔记(见图9),并与其他小组同学分享交流本组的所思所想,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利用平台“课堂控制”调屏实时展示,动态呈现学生思维轨迹。

图9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使用数码笔记录的文章推荐理由思路大纲

第二环节:他组质疑。质疑员提出质疑,被质疑组解释并回答,总结员重申理由。(明确要求:根据发言人的内容,请质疑员提出质疑问题。答疑员首先确认对方的问题,然后陈述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约5分钟,如果是同一篇文章的推荐,补充前一个组的理由,不重复说。)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实现了资源共享、疑难内化,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高效解决了学习难题,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环境和师生互动教学环境。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教师在学生发言时,适时抓住发言学生的重点,形成“咏物抒怀”类作文的写作要点,形成作文修改的方向,落实在板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在上课前反馈出的作文问题。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5NDc1 NDAyOA==.html

专家点评

顾德希(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张彪老师这次“咏物抒怀”作文教学,是个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课前教师把三篇例文发到平台上,全班学生观摩、发表意见(发帖)、评论。课上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进一步讨论、分享学习体会,课后学生把自己修改的作文发到平台上进一步广泛交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发帖总计约250个,字数总计约36000,人均850字;“课后”发帖近320个,字数总计近40000,人均900多字。这些数据,还不包含学生相互观摩、讨论、分享等环节上吸纳信息的流量。仅此,足以说明张老师这次教学对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的开发,达到怎样的广度与深度。我们试想,倘若学生每周的写作量如此之大,那么一年下来,真是想让学生写作水平不提高都不可能。学生写作修改的质量也是令人欣喜的,各类学生的作品都在网上,有兴趣的同志可自行查看,这里不具体举例。

张老师这个案例值得我们反思。张老师这次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例文在写作方法上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通过修改作文提升写作水平。这与过去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思路没有什么不同。但张老师的着眼点,是放在组织学生参与到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来,而不是放在让学生理解抽象的修改方法、修改技巧上。这是关键。这就使“网络优势”真正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加速器——利用网络便于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利用网络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的观摩、激励更到位,利用网络也使教师对大量学生的持续管理成为可能。

希望张老师再接再厉,在信息化语文教学方面再创佳绩!

同行点评

邱晓云(清华附中语文教研组长):张彪老师的《咏物抒怀》作文讲评课给人总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张彪老师凭借既有能力和水平上一节传统的讲评课也会令人惊艳,但是他却积极迎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尤其在新技术在教学变革中运用方面,令人称道。这一课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们用网上投票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的技术手段是孩子们熟悉而喜欢的。老师呈现了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对同伴作文的评价,新鲜有趣,非常吸引学生。以上是新技术的使用。而在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成果是用投影的方式来体现的,这虽然是一个不太新的技术,但是很多老师其实并不使用,但张彪老师的学生显然训练有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讨论成果整理得井井有条,这算老技术新运用吧。

综观这一节课,新技术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了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彼此评价,借用了新技术的手段,但是新技术起的是工具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这不得不说是张彪老师的匠心独运。

课堂实录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YyMTA5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