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环境的回归与城市功能的整合
——青岛近代历史城区保护的思考
提要:近代历史城区保护的关键不仅在于历史环境诸多要素的完整回归,更在于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组织,唯有如此才能既保持完整的历史城市形态,又能使之良性运转,成为有机的整体。基于上述原则,文章以近代历史城市青岛为例,剖析了当前近代历史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回归原有城市建筑、街区、景观、文化等历史环境元素,整合离散的城市结构功能的保护策略,并强调了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保护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近代城市保护,历史环境,功能结构,青岛
历史遗产的稀缺性和文化底蕴可以给遗产再利用带来经济和社会的特殊附加值,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与珍视基础之上,这便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学者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认为,保护的一大原则就是潜在统一性的整合,即使这些文化遗产破碎于残节断片之中。当今城市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整体性的思考领域已经超越了实体建筑的边界。如果缺乏明确的科学基础,没有经过多角度史料文献的科学论证,而且又忽视了现代城市生长的角色合理,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保护与发展。
“二战”期间欧洲大多数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城市的扩容,存留下来的遗迹经历了第二次冲击。围绕如何保护与重建的问题,现代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各执己见,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历史城市保护全面回归理性,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和保持,历史城区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将战后断壁残垣的城市废墟与其后焕然一新的老城新貌相比较,我们除了感叹历史环境要素的理性回归之外,更应该意识到城市功能结构在现代化过程中适时重构的重要意义。城市功能重构的含义包括,历史城区整体性联动发展,生态格局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功能的创新型转化。它是解决老城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城市保护策略的关键。意大利古城博洛尼亚就是注重城市整体保护的成功案例,它的保护经验包括:战后合理规划使整个都市协调发展;历史建筑类型保留,并且营造适宜的现代生活;建立针对性的保护原则,即人口与文化同时并存;全民参与的保护组织——居民委员会。
回过头来看我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却是另一番情形,大量珍贵的城市遗产,即使幸免于动乱年月,却又挣扎在来势汹汹的城市化大潮之中,城市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社会、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利益纠结一起,经常导致社会良知向开发压力妥协,未及冷静思忖大规模改造就已启动,变化之巨,前所未有。青岛是重要的近代开埠城市,当前城市面临的状况恰恰就是中国近代城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