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知识新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文献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载《人民日报》,2014-02-07。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历史回顾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两大动力,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使中国得以崛起。其中,改革是内部动力,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也是改革,又是中国发展的外部动力,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于推动国内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1.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和起步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把“对外开放”作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对外予以公布。1981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我国对外开放打开了局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1984年,国务院又批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把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对于打破中国经济的封闭局面、培育和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还处在摸索和试点阶段,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

2.对外开放的扩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且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沿江、内陆和沿边城市逐步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二是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措施。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表明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这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里程碑。

3.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政策层面,党和政府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走出去”战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政策实施层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体制和规则与国际通行的规则迅速接轨,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实现突破性的进展。2003-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6%,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1.8%。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160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比2002年增长6.2倍。林兆木:《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见《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二、提高中国开放水平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4.0”正在来临,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在酝酿深刻调整,中国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改革开放使中国崛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改革开放国策把握和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使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历史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我们抓住了世界产业革命的机遇,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使综合国力上了一级大台阶。中国的改革征程正是发轫于30多年前四个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开放也是改革,高水平开放可以倒逼深层次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闭关锁国,想要全面深化改革,就一定要在坚定不移抓改革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的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性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1.中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内陆地区开放性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建设等方面,还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性经济自身发展需要。

2.中国的开放程度还存在差距

根据商务部长高虎城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仅为美国的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1/10、英国或德国的1/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尚处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尚不高。高虎城:《把握世界大势 提高开放水平》,载《求是》,2015年第5期,18页。

3.开放的布局和开放的重点需要调整和完善

一是开放的区域重点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并未实现同步开放,这是造成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把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主体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为开放的参照系,但进入21世纪之后,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多边主义陷入停滞,世界主要大国都从多边主义的倡导者转变为区域主义的支持者,构建和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以至于WTO都开始认同区域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开放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消除边界上的贸易投资壁垒,而近年来的区域合作重点正拓展到“边界后”的贸易投资壁垒问题,如环境保护、劳工权利、金融监管、数据保护及全方位的生产要素流动等诸多领域。李向阳:《深入理解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载《时事报告》,2015年第6期,11页。

图片来源: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人民日报》,2014-07-02。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重大部署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又开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踏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重要部署,必将对中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决定》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对外开放改革目标意义重大。《决定》指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体制变革对改革目标的实现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也是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

第二,《决定》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论述,凸显了对外开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内容共有16个部分,其中的第7个部分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从“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内陆沿海开放”等方面,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对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决定》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在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指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此为标志,“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方略,成为以开放促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