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技术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相信读者拿到这本《电信技术发展史》之后,第一个问题应该就是,它有什么用?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电磁学发展史上,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以后,一位贵夫人问他,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法拉第的回答非常间接,他反问道:“夫人,您怀里抱的这个婴儿有什么用呢?”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其中的道理是浅显易见的。1888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仍然有人追问,电磁波有什么用?赫兹回答说,还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它只是为了证明麦克斯韦理论的一个实验。相声,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相声的台词中经常会出现“相声是做嘛的啊?(方言)”这样使人发笑的问题,多以歪理作答,再讨一笑了之。“在我们中国,大凡实用性不强的学科都在时时申辩自己学科的意义和存在的理由。”事实上,真的没有必要在这样的问题上“较真”,就像为什么要听相声?有一个“喜欢”作为理由就足够了。有一本大学英语教材,其中一篇课文上有一句话,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科学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是探索的初始动力,好奇变成“痴迷”以后,就向科学家或发明家靠近了一步。如果本书能够满足或者激发一部分读者的某些好奇心的话,那将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当初在构思这本《电信技术发展史》的时候,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作者动笔的。作者也和广大的读者一样,在课本中,在各种书刊杂志上,陆续读到过一些史话、发明家或科学家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独立成篇的,相互之间没有衔接,读起来感觉不过瘾。作者随即萌生了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的冲动。事实上,施耐庵的不朽名著《水浒传》的最后成书也是这样的过程。作者最初的想法可能还是过于天真了,既然著史,首先是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它不像小说那样允许虚构。很快作者就发现了这些独立成篇的素材的问题,一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断代,这需要研究、考证;二是有些内容不乏演绎的成分,与严谨的史实还是有差距的。比如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爱迪生的事情,西联公司老总找到了他,请他发明一种受话器,以抗衡贝尔公司的电话。爱迪生当晚就在油灯下信手拈来一个小圆盒,从灯捻上摘了几颗“灯花”(油灯捻被火烧焦形成的固体颗粒)装进了小圆盒里,炭精受话器就这样诞生了。故事的背景应该是在1877年初,当年在美国广泛应用的是汽灯,爱迪生几乎没有还在使用油灯的可能性。炭精受话器的发明过程也远没有这么简单。还有一个故事说爱迪生瞥了一眼德国教师赖斯发明的开关式受话器电话后,把那个开关距离调整0.5mm就成功了。事实上,赖斯的电话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发明。另外,在美国一直使用英制单位,至今美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使用毫米这类的单位。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这类置信度比较低的文章显然是不能作为素材来使用的。

应该说,那些原始的素材故事犹如一颗颗明珠,作者用了一条含金量很高的线把它们串联起来了,也就是每一个故事中都加入了比较专业的技术层面的解释或评述。

本书所参考的各种资料,都经过了反复查证,要有三篇以上的相互独立的文献作为印证,且其中大部分还要通过更加严谨的外文网站上的资料的印证,才能够被认定是史实。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原始的资料,把较多的、原始的文本和图片资料直接呈现给读者。书中涉及的大约280位人物基本上都是有名有姓、具有生卒年份等详细资料的,以供需要更深入研究的读者进一步检索相关资料之用。全书有超过500幅经过精选的图片资料,大多都来自最原始的论文和说明中,这将大大增加阅读的乐趣。同时作者相信,图片的信息量远大于文本的信息量。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往往同时有许多的发明者,大家往往只记住了某位名气最大的发明者,譬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话,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等。但真实的历史远非这么简单,例如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至少已经有22人发明了电灯。在这些“大家”生活的年代,欧美的专利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专利纷争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技术发展过程。以前的许多故事介绍的发明家们不仅智慧过人,而且都是道德模范。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所谓专利之争,实质上是利益之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初的专利制度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另外,其中也能够窥见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利益面前如何实行双重标准的。

任何一个技术都不可能毫无征兆地从石头缝儿里突然蹦出来。它们都有酝酿、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科学理论的突破,社会环境的需求,技术条件的可能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者仅仅在这里展现相关技术的发展历史,读者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电子计算机迅速发展。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化和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如今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对人们的重要性几乎仅次于空气和水。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机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就发生在作者和读者的生活中,作者和读者都是它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本书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些内容。这是因为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今天,它还不是历史,大家都记忆犹新,是没有必要到史书中去查阅的。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校——南开大学,献给我的老师们和77级无线电物理专业的我的同窗好友们。

作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