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城规划制度

《考工记·匠人》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一段关于周代王城规划布局的叙述,意思是:“匠人营建国都,城市布局要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市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宽度能并行九辆马车,即七十二尺宽。城市要以宫城为中心,按照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外朝办事之所、后面是市场交易之处的规划要求布置。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之地,即百步见方这样一块面积(图29)。”

图29:《三礼图》中周代王城图

由于周代洛阳王城尚未经过详尽的考古发掘,因此这样的规划方案是否付诸实践,无法确证,但一般学者认为它确实反映出当时的某些规划思想,并非完全臆造。原始人们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对祖先的敬仰,即“敬天法祖”观念的影响,非常重视宗庙建筑及祭祀建筑,祖庙及社稷坛布置在王城中心,正是强调其地位的重要性。古代帝王主管外朝政务;后妃主管内廷家务,这是原始时代男性主持生产活动、女性主持分配交易的习俗的延续,在王城规划中把外朝置于前、市集置于后,也正是反映古代种族经济管理方式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全袭用古代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不现实的,但各代在都城规划中皆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考工记》中所提出的构思。例如汉代长安城街道宽度仍以轨宽为计量单位,已发掘出的东门宣平门内大道的宽度为12轨(图30)。这种以轨宽确定路宽的办法,一直持续到城市交通被乘马和坐轿所代替以后才改变。隋唐都城规划为《考工记》王城规划中方整如棋盘的街道网布置所吸引(图31),在广达八千余公顷的长安城内,以纵横大街划分出108个坊里,这种棋盘式的规划影响所及甚至远达日本(图32)。元代国都大都城(今北京)的规划更在较大范围内吸收《考工记》王城规划思想,全城略呈长方形,除北墙外,每面城墙开辟3座城门,宫城居中在前,后为鼓楼、钟楼及什刹海一带的集市贸易场所,太庙布置在东面齐化门内(今朝阳门内),位于宫城之左,社稷坛布置在西面平则门内(今阜成门内),位于宫城之右,城内街道纵横交汇,方整平直,依照周代王城规划布局方式。明代北京城在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太庙、社稷坛迁到宫城前方的天安门两侧,进一步加强全城中轴线的气势。奴隶制时代的王城规划虽已成为过去,但它那规矩严整、轴线对称、布局分明的城市布局所构成的雄浑气派,一直吸引着历代帝王的注意力,并在其都城规划中加以仿效。

图30:汉长安城图

图31:唐长安城图

图32:日本平城京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