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里头

中国的奴隶社会一般认为始于夏代,按《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期历经十四世十七王,统治中原四百余年(前2070年—前1600年)。活动范围包括今日的晋西南及豫北地区。从都城及宫殿的建造及墓葬祭祀状况分析,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是可信的。考古学家们正在努力搜寻夏代的遗址,企望用实物来探索夏文化的面貌,目前这项探测工作虽有一定的进展,但尚无更多的完整实例发现。原因是夏代是继原始社会之后的转型时期,其生产技术尚处于石器时代,其建筑文化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故其遗存很难确指。夏代以后的商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建筑技术有很大的进步,规模较大的遗址较易于发现,因此一些具有显著奴隶制时代特点的建筑遗迹显露出来。为了满足作为首次出现的剥削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需要,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出现了,宫殿与陵墓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类建筑,分别代表奴隶主的生前要求和死后欲望。

夏代一般平民的建筑与新石器时代建筑类似,特点不突出。有幸的是1959年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一处夏代晚期的都邑遗址,遗址范围近2平方公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玉器、蚌器及铜器。有的专家认为此遗址即为夏人第二次迁都的“斟寻”。遗址中部还发现两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分别为1号宫室及2号宫室。1号宫室遗址由门屋、行廊、广庭及主殿组成。整座宫殿坐落在一座高约80厘米的方形夯土台基上,台基东西108米,南北纵深101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廊庑围绕,有些是朝向内院的单面廊,有些是朝向内外两面的双面复廊。南部廊庑中间设置一座七开间的穿堂式大门,廊庑与大门共同圈成封闭的中庭。中庭面积达5000平方米,可举行大型集会。中庭北部居中有一座单独建筑,据柱网分布可知为面阔八间计30.4米,进深三间计11.4米,坐北朝南的一座木构大建筑。房间内是否还有立柱尚不清楚。在檐柱之外尚有较细的柱洞,专家分析可能是承托出檐的擎檐柱,也可能是建筑台明的构造柱。它的屋顶形式可能是四坡屋顶,茅草覆盖的草顶屋面。它是这组建筑中的主要殿堂。气势雄伟,可称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图19、图20)。

图19: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复原图

图20: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一号宫殿遗址平面图

1978年对该遗址的进一步发掘,继之发现了2号宫室遗址。遗址总平面呈矩形,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周围有廊屋围绕,东西为单廊,南面为复廊,北部为夯土厚墙,围合成中部广庭。南廊中部为门屋,面阔三间,一明两暗,墙壁为木骨泥墙,前后有廊柱,建筑构造明显。庭院中部偏北处有一宫室,东西九间,南北三间,廊柱之内有一圈木骨泥墙,分成三个房间,中间为过厅,两侧为居室。并在宫室之后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庭院东廊下有两处陶制排水管道,以排除院内积水。院内主体建筑体量较小,柱径较细,仅20厘米左右,同时院内又发现墓葬,故此遗址可能为祭祀建筑(图21)。从其建筑总体布局来看,已充分表现出夏代廊院式宫室的特点。

图21: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二号宫殿遗址平面图

类似夏代宫室建筑的商代宫殿遗址,在湖北黄陂县盘龙城也发现了一座,这是商代中期一个方国统治者的驻地。城址近方形,东西240米,南北290米,四面有城门。在城内东北高地上,有一组宫廷建筑群基址,一共有三座建筑,以南北为轴,平行地布置在高约1米的高台上。按古代“前堂后寝”之制,最后一座建筑应是寝殿。该殿共分四室,一列排开,由木骨泥墙围成,四室之外有一圈柱列,形成前后左右四面外廊,总面积约为480平方米(38.9米×12.3米),是一座相当庞大的建筑物。其前后檐柱的数目并不相等,南面20根,北面17根,说明当时屋盖的横列构架尚未形成,搭接比较自由(图22)。此外,商代宫殿建筑在郑州商城遗址及安阳小屯殷墟遗址也有发现,证实了奴隶社会大型建筑构造的基本模式。

图22: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平面图

而南方各处方国的宫室实例较少,但在四川成都十二桥村发现的商代早期木构建筑遗址中,出现了长约1米的桩木,下端削尖,打入地下作为桩基,上面建房。大型建筑则在地坪上铺设地梁(地栿),梁上立柱建屋。说明各地因气候地质条体不同,建屋的方法也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