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晚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明、清两代,自公元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近500年间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在政治上体现了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统一的局面,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融合、巩固的新阶段。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普遍发展的基础上,造园艺术和装饰艺术获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而成的。城市中心是辉煌富丽的紫禁城(宫城)。古代文献中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并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线上设置了城门、广场、楼阙、宫殿、山峰、亭阁,高低错落,抑扬开合,布局严整,气势雄伟,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称臻于高峰(图9)。明代帝王陵墓选择在北京的昌平区境内,群山环抱,双峪对峙,谷内因山就势布置了13座陵墓,长达7公里的神道作为墓群的脊干,建筑群与地形环境相结合,在创造肃穆陵园气氛上体现出了高度成熟的建筑艺术技巧。明代制砖生产迅速提高,普遍将各地城墙包砌城砖,并应用砖拱券结构建造了不少称为“无梁殿”的大殿屋。这个时期还建设了沿海卫所城市,进一步修整了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
图9:北京正阳门城楼及箭楼
1644年建立的清朝,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生活,在建筑发展上也是一脉相承,没有明显差别。清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划时代成就表现在造园艺术方面。在二百余年间,皇帝们在北京西郊风景区建设了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等一大批园林,合称“三山五园”。并在城内原来明代西苑的基础上整修了三海(北海、中海和南海)。康熙、乾隆时期出于政治原因,在长城以外的承德地区,建设了规模巨大的避暑山庄。自明代开始,富商巨宦又在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州、杭州、无锡、扬州一带营建私家园林。这期间造园之盛,史无前例。这些园林创造中所体现的多种艺术构思和意境,充分反映了中国山水园的艺术特点,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清代继续利用宗教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筑喇嘛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都是著名的大寺院,称为藏传佛教的六大寺院。拉萨的布达拉宫建于17世纪初,它是达赖喇嘛居住的宫城,又兼有佛殿及灵塔殿等宗教建筑。它修在山顶上,峻峭挺拔,与山峰连为一体,创造出雄伟独特的建筑造型(图10)。康熙、乾隆时期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建造了11座寺院,合称为外八庙建筑群,这些建筑广泛吸收了藏、蒙、汉各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于一体,再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图10: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清代木构建筑中大量应用包镶拼合木料,用小料拼合成大料,为创造体量巨大的建筑开辟了新的途径。烧制琉璃、玻璃技术有了新的提高。这个时期,各种精巧的工艺美术技术对建筑装饰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影响。鎏金、贴金、镶嵌、丝织、雕刻、磨漆等特殊技术,再配以传统的彩画、琉璃、粉刷、装裱等各项手法,将古代建筑装扮得更加五彩缤纷、绮丽多姿。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末日。中国从此转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就开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