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嬗变中的东方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 八旗圈地

时间:1644~1669

地是清初一大弊政,给刚刚度过战乱的百姓带来了新的灾难,近百万失去土地的人生活无着,或流落他乡,或投充富户。直到康熙年间,这一暴政才被废止。

清军入关后,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犒赏王公贵族,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安置满族闲散人口,争取最大的战利品,多尔衮代表清政府多次强行圈地。

圈地暴政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圈地令”,令户部清查京城附近“无主”荒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这就成了八旗跑马圈地的依据。圈地令冠冕堂皇,表面上要求圈占的是战争留下的无主空地,然而,实际上被圈占的都是有人耕种的良田沃土。

圈地令犹如晴天霹雳,打碎了老百姓对新政府的幻想,对新生活的期盼。圈地官员驾马狂奔,所到之处,百姓就被赶走,田产房屋都被充公。顺治朝圈地令一共发布了三次,共圈占良田20余万顷,遍布北京、直隶(今河北)各州县。

京畿附近、河北一带农民长期经营的大片耕地、良田被圈占为满族贵族的牧场和庄田。不久,圈地扩展到山东、河南等地,致使北方大批农民无所依傍、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圈地对国家安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满族八旗不善稼穑,而投充农奴又消极怠工,昔日肥沃的良田很快变成瘠地。于是,圈地之外又实行圈换,贵族强制以坏地换好地,更激化了官民的对立。

圈地造成的近百万无地农民,被直接转化为旗人农庄的农奴。后来,圈地演变成直接强迫汉族百姓“带地投充”,为满族权贵们耕地服役,“投充”成为圈地之外掠夺土地的又一方法。为了防止“投充”的农奴逃亡,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规定谁要窝藏逃亡的人,就要对谁处以重刑。

圈地、投充、逃人法构成了清初三大弊政,极大地破坏了满汉的团结,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这些带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意味的政策,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满汉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

废止圈地

对于圈地的危害,朝中一些大臣早就有所认识,并开始上书要求废止圈地,这项主张也得到了顺治帝的支持。但是,由于圈地涉及八旗的生存,稍有不慎就会动摇清朝统治阶层内部的稳定。因此,废除圈地从顺治朝开始,过渡到康熙年间才彻底成功。

顺治八年(1651)正月,顺治帝谕令地方官,要求将以前圈占的土地归还原主,让他们自己进行耕种,让百姓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两年后,顺治帝再次重申,不能非法圈占农民的土地和房屋。此后,尽管满洲贵族零星圈占农民土地、房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但危及千家万户的滋扰骚乱基本上停止了,人民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

康熙初年,权臣鳌拜当权。康熙五年(1666),为了自己的私利,鳌拜不惜假传圣旨,欺上瞒下,再次圈地。一时间,刚刚平静的华北地区再起波澜。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联名上书,要求停止圈换土地的暴行。可是,鳌拜居然威胁幼帝,强行冤杀了反对圈换土地的这三位大臣。

这次圈换土地,骚扰近京10个州县,两黄旗圈占了31万余垧耕地,换置了顺义、密云、怀柔、平谷四县之地。造成了继顺治初年三次大规模圈占土地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圈换活动,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

北海冰嬉图

反映了八旗士兵滑冰的场景。

康熙八年(1669),为了天下仓廪殷实,缓解国内民族矛盾,维护清朝统治,康熙帝正式下令停止圈地:“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圈地陋习终于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