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天可汗
时间:630~649
唐太宗李世民的少数民族政策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将各部族人民放在与汉人同等的地位上加以对待,并不因语言或者习俗上的差异而厚此薄彼。有容乃大的李唐王朝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迅速迈上了强盛的道路。
唐王朝建立初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突厥汗国的威胁,犹如一把利刃高悬在唐太宗李世民治下大唐帝国的头上,铮铮铁蹄随时都有可能席卷而来,将战乱之后难得的平和与安逸拦腰截断。同时,如何处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来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太宗君臣所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东突厥的败亡
唐太宗书温泉铭
贞观元年(627),趁着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立足未稳,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亲率十万大军南下,直逼渭水河畔,驻扎于便桥之北,意图夺取李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长安。唐太宗闻讯,召集留守的禁军,出城与突厥人在渭水相拒。唐太宗本人身先士卒,带领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抵阵前,以示必战的决心。
正在营中谋划军事的颉利可汗听说唐朝天子亲自前来,也上马出营来到河边。唐太宗隔着河水指责颉利可汗违背了双方曾经立下的盟约,是为不义之举。而后唐军主力陆续抵达渭水,军容整肃而旌旗蔽野,颉利可汗见状面有惧色。唐太宗让军队退后结阵,并邀颉利可汗单独谈话。于是双方就在便桥之上宰杀白马、歃血为盟。唐太宗答应赠给颉利可汗金帛,而颉利可汗也再度立誓不再进犯中原。随后,双方各自退兵,一场危机就此瓦解。
“白马之盟”为唐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唐太宗在致力于巩固政权、恢复生产的同时,也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对突厥各部加以分化和拉拢。当时突厥地区因连年霜雪天灾致使牲畜大量死亡,颉利可汗却对属下各部横征暴敛,一时间众叛亲离、国力衰微。得知这一情况,朝廷上下认为征伐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贞观三年(629)冬,太宗调集兵部尚书李靖、并州都督李、华州刺史柴绍等人,以十余万的兵力,由李靖统一指挥,分道举兵北上。
王子乔吹笙引凤镜·唐
第二年正月,李靖率骁骑三千自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出发,夜袭定襄(今山西定襄),大破突厥。得知唐军远来的颉利可汗大惊部下们说:“唐军如果不是倾国而来,李靖又怎么敢孤军深入呢?”慌忙将自己的牙帐北迁。李靖乘胜追击、连战连捷,最终于阴山一役粉碎了颉利可汗的抵抗,将唐朝的疆域拓展到了阴山以北的大漠,从而彻底解除了北方边境最大的安全隐患。
夷狄之臣
唐军大败颉利可汗后,为了决定如何安置投降和俘虏的突厥部族,一时间唐廷的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大臣魏徵以为,突厥既然是戎狄之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果尽数接纳的话,将来必然会酿成大祸,不如统统驱逐出境以绝后患。这一提议也与大多数朝臣们的意见相同。
但御史大夫温彦博劝谏唐太宗说,真正的王道是应该对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如孔子所说过的“有教无类”;更何况突厥人在国破之时前来投奔,我们更应该挽救其于危难之中,“授以生业,教之礼义”,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也会成为大唐的子民,又怎么会有后患呢?
唐太宗听从了温彦博的建议,将这些突厥部族迁到朔方一带,并且保全突厥原有的部落及其风俗习惯,仍由酋长们治理突厥子民。于是内迁的突厥各部纷纷得到安抚,一些突厥人还住进了长安城中,京城里蕃汉杂居,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彩绘骑马武士木俑·唐
高昌王族张雄(584~633)墓随葬大量木俑。张雄是高昌左衙大将军,兼兵部要职,死后葬仪隆重。这组骑马武士木俑是他的部分仪仗队。木俑制作均分段雕刻出人物的上身、下身(与马的躯体连在一起)及马首、四肢,胶合成型。接缝处粘贴纸条,最后通体施以彩绘。
至于仍旧居住在突厥故地的部落们,唐太宗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不但保留其酋长,并且免除其向中央政府交纳赋税的义务,只是在其州府之上设立都护府,委派官员代表中央行使职权,处理边防及民族之间的事务。这一政策后来也被沿用到其他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对稳定国家边境、促进民族融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据史料记载,贞观三年(629)从塞外返回中原的汉族人民及内迁的少数民族,便达到了百万之巨。
同时,唐太宗还大量起用突厥和各少数民族的贵族为官。仅朝中的武将而言,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便有一百余人,几乎占到总数的一半。他们不仅享有与汉人官员和将领相同的待遇,并且只要做出政绩、立下战功,也会得到应有的封赏,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有所区别。就连一度与唐朝兵戎相见的颉利可汗本人,在数年后被擒往长安城面见唐太宗时,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礼遇,官至右卫大将军,死后还得以风光大葬,其爵位也由儿子世袭——这些突厥将领们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进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四夷共主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升了唐朝政府在各个少数民族之中的威望。贞观四年(630)三月,内属唐朝的四夷君长们进入长安城朝拜唐太宗,想要尊太宗为“天可汗”,意即天下各族人民的共同君主。唐太宗闻言后问他们说:“我已经是大唐的天子,还要肩负起可汗的职责吗?”四夷君长和文武大臣们都山呼万岁,要求太宗答应。从此在唐太宗发往各族的文书中,都盖有“天可汗”印玺。
唐安西都护府、西州都督府、高昌、天山、蒲昌、柳中等地方官印印模
紧接着,唐太宗又主动采用和亲政策,以巩固中央政府与各地方少数民族部落及政权之间的联系。太宗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风俗,权力往往为后妃们所操纵,如果嫁过去一个公主,那么生下的孩子就是唐朝皇帝的外孙,不会出兵侵袭唐朝,至少可以保得30年的平安。因此,当突厥薛延陀部的首领真珠可汗前来求婚的时候,太宗对大臣房玄龄说:“我是百姓的父母,凡事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不能爱惜一个女儿。”就将自己的一位公主下嫁到了薛延陀部。
和亲政策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坚持不懈地施行了下去,许多部族都与大唐天子成为了姻亲。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文成公主嫁给年轻有为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得到文成公主带来的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等技术的吐蕃王国日渐强盛,松赞干布也对此感恩戴德。
《资治通鉴》中有关唐太宗对突厥战略的记载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李世民在含风殿逝世,时年53岁。
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各族在朝廷为官的贵族和前来朝贡的使者们悲恸万分,以剪去自己头发甚至于划破面孔、割掉耳朵等各种方式表达对太宗的思念之情;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阿史那社尔等更是从驻地赶回长安,请求杀身殉葬;松赞干布也上书对继任者高宗李治说:“先皇刚刚驾崩,天子新立,臣子们如果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为您铲除这些恶党。”这无一不证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成功,在当时为各族人民所称颂,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安西都护府前治所交河(今新疆吐鲁番)故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