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的霞飞将军
霞飞将军在法国近代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依靠自己的沉着、冷静、坚强和勇气,使法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没有重蹈昔日普法战争的覆辙,更为协约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露锋芒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于1852年1月12日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省里沃萨尔特城的一个皮匠家庭,他从小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些迟钝木讷,很少与人说话,但性格极其坚韧。17岁那年,霞飞考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一年之后,普法战争爆发,满怀报国热情的霞飞毅然加入法国军队。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而告终,这一结果在让霞飞备感郁闷之余,也坚定了他军事报国的决心。于是在战争结束之后,霞飞随即回到了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完成学业,并在毕业后加入了法国工兵部队。
霞飞将军
霞飞在一战期间任法军总司令,他指挥的马恩河会战与凡尔登战役直接影响了法德两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进程。
1876年,霞飞当上了工兵营长,负责建造法德边界的部分防御阵地。1885年,霞飞开始调往海外服役,先后参加过法军在印度支那、中国等地的军事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三年之后,霞飞返回法国国内服役,不久调入枫丹白露的炮兵学校担任军事教官。霞飞第一次被法国军政界关注是在1892年,当时他正奉命率领一支部队在非洲的塞内加尔修建铁路。一次,另一支法军部队在行进途中遭到了当地土著部队的袭击,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法军基地距此有800多千米,如果从该基地调兵增援,可能在增援部队到达之时战斗已经结束。此时霞飞所部是该区域内距离这支遇袭部队最近的法军,面对如此险境,霞飞决定率部前去解救。在霞飞的精心组织下,增援的法军部队成功击溃了当地土著部队,解救了己方部队。这次战斗之后,霞飞由于指挥有功而被晋升为中校,并获颁法兰西荣誉勋章。自此,这位作战勇敢、指挥得力的军官开始为人们所熟知。1900年,霞飞凭借着多年海外服役的优异表现晋升为准将,并出任法国国防部工兵署署长。随后,霞飞的仕途之路非常顺畅,先后出任师长、军长等职,并在1910年以法军后勤部队司令的身份出任法兰西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升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军总参谋长。
整军备战
进入法军权力中心的霞飞即刻开始了整军备战的工作,因为按照他的判断,军力日益膨胀的德国会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发动对法国的战争。1913年,霞飞签署命令决定开始一项兵役改革,将法军士兵服役期延长为三年,以缩小与德国在常备兵力数量上的差距。这项措施使得法国陆军增加了21万人,从而基本上可以在兵力数量上与德军抗衡。随后爆发的一战证明霞飞的决定是非常及时与有效的,法军可以在交战之时屡屡战败但最终还能完成反攻,正得益于常备兵力数量上的提升。此外,霞飞还特别重视法军武器装备方面的更新换代,在他的努力下,法军装备了大批野战重炮,使得在日后对德作战中的火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霞飞与黑格
1915年,霞飞(前排中)与道格拉斯·黑格(前排左)在战场前线。这一年的12月10日,黑格出任英国远征军司令。
与此同时,霞飞还拟订了法军在遭受德军进攻情况下的作战计划,名为“第17号计划”。该计划完全改变了法军之前以防御性行动为主的作战策略,以在进攻中的运动战为主要方式,要使敌军在整个战线上都能感受到法军进攻的压力,最终将入侵之敌击溃。霞飞内心是希望法军能够在德军进攻之后迅速发动强有力的反击作战,并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以一雪前耻。第17号计划并没有预测德军的主攻路线,只是确定法军的最终调动取决于德军所采取的进攻路线。与德军进攻目标和进攻路线完全确定的施里芬计划不同,霞飞给出的作战计划是一个真正的运动战,根据德军的进攻意图调动法军部队,在运动战中完成对敌军的致命一击,而霞飞则是确保该计划顺利实施与完成的最重要环节。
霞飞路的由来
淮海路是上海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繁华和富有异国情调而享誉中外,堪称上海的时尚之源。这条路始建于1900年,分为东路、西路和中路三个路段。1915年6月,长约4千米的淮海中路被命名为霞飞路,以纪念在马恩河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的法国将军霞飞。1922年3月,霞飞来华访问期间,还亲自到上海参加了霞飞路的揭牌仪式。霞飞路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抗日战争时期,它被汪伪政权在1943年10月更名为泰山路。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将这条路再次改名为林森路,以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上海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淮海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老上海人知道这条马路之前的名字是“霞飞路”,知道霞飞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法国将军。
1914年7月25日,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宣布正式断绝外交关系,战争一触即发。霞飞敏锐地预感到一场欧洲大战即将到来,于是恳请法国政府开始全国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出现的危险局面。但法国政府没有采纳霞飞的建议,依旧希望通过外交斡旋等方式解决奥塞两国的争端。7月28日,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而法国政府仍然期望和平能够到来。直到7月31日,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德军正在边境调动,法国政府才不得不授权霞飞开始对部分法军进行调动,但还是没有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法国宣战,这时法国才不得不开始全国总动员。
力挽狂澜
1914年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霞飞根据此动向开始调兵遣将。8月8日,霞飞发出第一号作战指令:法军第1、第2集团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向德军发动进攻;第3、第4、第5集团军在阿登森林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命令下达之后,法军第1、第2集团军很快就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攻入德国本土。就在法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德军发动了强大的反攻,很快就将法国人赶了回去,原来这是德军诱敌深入的伎俩。而在比利时境内,法国第3、第4、第5集团军也很快与德军接上了火。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国人,法军仓促组织起来的战线很快就被击溃,不得不快速向南撤退。至此,霞飞的第一号作战指令以失败告终。此时的霞飞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指责,很多人都要求将其撤职查办。但霞飞并不为这些外界因素所扰,开始根据第一阶段作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与改进后续的作战计划。在此期间,霞飞依然保持每天准时吃两顿美餐和每晚10点准时睡觉的习惯。
8月25日,霞飞发出第二号作战指令,命令北部前线的法军部队开始实施大步后撤,退至坎纳河和马恩河一线阻击敌军,因为此时的法军已无力发动有效反击,只能暂时避免与德军交战,将其诱入法国境内,以拉长其补给线,伺机发动反攻。同时,霞飞还对部队进行整编和集中,为日后的反击积蓄力量。日后战争形势的发展证明了霞飞这一决定是相当正确的。在德军方面,由于南下追击法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于是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法军已经全面崩溃,接下来的战斗将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因此决定将正面战场上的部分德军调往东线以及德军的左翼。小毛奇的这项决定极大减弱了德军右翼部队的实力,为法军最终的反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就在德军攻至巴黎城下并认为胜利在望的时候,法军却在霞飞的指挥下完成了反攻前的最后准备。9月5日,法军部队展开全线反攻,霞飞在反攻命令中鼓励法军官兵:“正值国家存亡在此一战之际,必须提醒大家不得瞻前顾后,应当全力以赴,进攻并打退敌人;部队倘若不能再前进,那就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已经占领的区域,宁肯就地战死而决不后退,当前情况下,任何怯懦都是不能容忍的。”很快,法军的进攻就取得了成效,已经疲惫不堪的德军开始放弃自己的阵地向后撤退。至9月11日,马恩河战役以法军的胜利而落下帷幕。这一战,使德国快速打败法国的企图破灭了,迫使其陷入在两条战线上长期作战的窘迫局面,并为协约国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霞飞凭借着这场辉煌的胜利赢得了法国人民的爱戴与敬仰,其威信与权力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在随后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霞飞再次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率领法军成功阻击德军的进攻,并因此而迫使德军的另外一名统帅恩里克·法尔肯海因也像小毛奇一样因为作战不力而被免职。1916年12月,法国政府免去了霞飞的职务,改任法国政府军事顾问这一虚职,原因就是霞飞表现出来的独断专行让越来越多的政客无法容忍。为了平息法国公众对此任免决定的质疑,霞飞很快就被晋升为法国元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两年时间里,霞飞先是担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改派为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从此再未出任任何军事指挥的职务。1931年1月12日,霞飞在巴黎病逝,享年79岁。
霞飞为摩洛哥士兵授予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