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立国
一说起“普鲁士”这个名字,人们不由得就会想起俾斯麦、容克,甚至希特勒……虽然这个曾经搅动了整个世界的国家,直到18世纪才获得国家的名分,但它迅速成为左右欧洲局势的重要力量。
普鲁士立国
位于北海、波罗的海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德意志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叉,交通非常便捷。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部落、民族之间杀伐不断,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
腓特烈·威廉一世(1688~1740),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之子,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世)之父。
自12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早已是有名无实,在这一广大地区,分布着数不清的领地和自治城市。一个贵族加上他手下的仆人甚至就可以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王国。当法国、英国和荷兰开始建立强大的国家的时候,德意志的小贵族们还在彼此争斗。在这些小贵族里面,霍亨索伦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这个家族通过婚姻等手段,获得了不少地盘。
1415年起,霍亨索伦家族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但是一直没有获得国家的名分。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爆发,选帝侯腓特烈一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谈判,以普鲁士国王的称号作为参战的条件。腓特烈一世如愿以偿,从此,普鲁士作为一个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虽然有了国家的名分,但是普鲁士本身并不团结,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名号,比方说,在勃兰登堡眼中,普鲁士国王是个选帝侯;在波拉美尼亚眼中,普鲁士国王是个公爵;对马克而言,普鲁士国王只是个伯爵……不过,普鲁士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外交用语而已。普鲁士要想作为一个强国立于欧洲,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府,将各个地区的权力收归中央,不仅行政权要集中起来,财政权也要集中起来。
集权,还是集权
1713年,也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结束的那一年,腓特烈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即位。从此,普鲁士开始了集权的过程。腓特烈是个非常勤奋的国王,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批阅各种文件,为了防止自己的袖子被磨坏,他还会套上套袖。
由于各地有不同的行政机构和自治权,因此国王的命令很难执行下去。腓特烈在不触动各地贵族权力的前提下,建立起一套听命于自己的官僚队伍,通过这支队伍,腓特烈的命令能够得到迅速执行。腓特烈将普鲁士辽阔的土地分为17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有20至30名官员,他们分管不同的事务,有些管理农业行政区,有些管理城镇,还有一些管理皇家农庄。这些官员的薪水比较低,他们的口号是“为普鲁士国王服务”。这些官员多数来自贫困的贵族家庭,他们有着良好的修养,寄希望于自己可以晋升为行政区长官,因此,这些官员都比较清廉自守。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雕像,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集市广场。
腓特烈手下的这些官员都是国王忠实的仆人,他们只机械地执行国王发来的指令和批文,基本上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且这些官员之间彼此监督,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危害到国王的权威。正是这支官僚部队,不但约束了贵族的权力,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为普鲁士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建立一支行政管理队伍的同时,腓特烈没有忘记自己还需要一支精明强干的会计和税务官队伍为王国聚敛财富。普鲁士各地的税制不统一,为了提高国家的征税能力,腓特烈对税制进行了改革。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城市成为新的财富集散地,于是腓特烈将货物税推向全国。所谓的货物税,包括一些地税、职业税、人头税等,但是主要征收对象还有食品、酒类等商品。随着城市的勃兴,货物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便捷有效的税收制度能够保证国家高效地汲取财政收入,但是征税是末,经济发展才是本,所以普鲁士的强大需要工业、商业、农业的繁荣。当时主要采取的是重商政策,所谓的重商政策就是多出口、少进口,增加国家的金银储备。重商政策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为了促进本国工商业的发展,腓特烈从国外招募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同时发布各种禁令,限制布匹等商品的进口。
经过一番集权运动,腓特烈将财政权与行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普鲁士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准备了足够的军费。同时,经过这种改革,普鲁士人慢慢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也许德国人严谨、刻板的性格就与腓特烈的这种改革有关。
君王=地主+将军
兢兢业业的腓特烈所做的一切似乎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保护普鲁士的安全。17世纪欧洲盛行雇佣军,各个君主之间的战争不是依靠自己的人民,而是依靠从别的地方买来的军队进行征伐。雇佣军为利而来,并不值得信任,因此18世纪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国民军。腓特烈不愿触动普鲁士贵族的既有特权,但是他们必须履行军役,贵族每年要缴纳一定的折偿金才能免于兵役。腓特烈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改革,那就是每个贵族子弟都应该到军队担任“容克”,即下级军官。改革方案一出,贵族们一片哗然,这不是征兵制吗?但是腓特烈丝毫不为所动,执意坚持下去。他认为这是贵族的义务所在,并且将这些年轻将领在军队的表现计入《诸侯表册》以备核查。通过这种军制,培养了军官们的荣誉感和集体协作精神,最终,普鲁士军官团成为欧洲各国学习模仿的榜样。
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官团,腓特烈需要更多的兵员,他从下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征集士兵。腓特烈将全国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约有5000户人家,为本区的部队补充兵员。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军民合一的体制,这为日后义务兵役制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不过,令腓特烈苦恼的是,普鲁士人口较少,征兵活动引起了贵族们强烈的不满,因为将这些农民青年拉到部队之后,贵族的土地上没人干活了,腓特烈也不可能把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征集到军队。无奈之下,腓特烈另辟蹊径,他从境外征集大量的青年,加入普鲁士军队中。腓特烈手下专门负责从境外征兵的军官多达1000多人,境外士兵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腓特烈喜欢大个子军人,于是便派人到国外专门招收大个子青年入伍,甚至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大个子军团。为了防止士兵开小差,普鲁士军队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士兵们要接受军事训练,培养守纪律的习惯。慢慢地,普鲁士军队成长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军队,正是这支军队在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显身手。
一支庞大的军队肯定耗费不菲,因此,腓特烈除了征税之外,还极力增加自己遍布全国的皇家领地的收入。他一改以往的长期租赁制度,而是每过几年就重新制定租税标准,这样,领地收入大大增加了。
腓特烈不仅是普鲁士军队的统帅,还是普鲁士最大的地主。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是700万塔勒尔,500万用作军费,剩余的用作王室开支和官僚的薪俸。到1740年腓特烈病逝时,他给儿子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还有更宝贵的,那就是普鲁士一支近8万士兵的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常备军,此外还有大量的预备役军人。这支军队可以与欧洲任何一支军队抗衡。
经过腓特烈·威廉一世27年的苦心经营与改革,普鲁士已经旧貌换新颜,具备了大国的筋骨,等待它的是在战火中百炼成钢。
德国维尔茨堡市主教宫远眺。建于1720年至1744年间,是德国南部巴洛克式的杰作,也是欧洲最出色的宫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