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出版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主要根据出版物的( )进行分类。[2018年真题]
A.内容所属学科
B.物质载体类型
C.主要读者对象
D.出版时间先后
【答案】A
【解析】对出版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包括:①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出版物的种类可分成《出版管理条例》所说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②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不同,可以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出版物进行分类。③从其他角度,如按照出版物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出版物可以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等;按内容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等。
2出版物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是出版物( )。[2010年真题]
A.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B.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D.既可能赢利,又可能亏损
【答案】A
【解析】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性。
3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价值( )。[2013年真题]
A.与社会效益相对立
B.能产生利润,避免亏损
C.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用
D.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答案】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通常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出版物则不然。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两者都不是个别的,而是比较经常的、普遍的。前者集中体现在优秀出版物中,后者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图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没有效用的废品。其实不然,它同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某些人某种精神生活的需要,甚至还可能成为某些人竞相购买的热门商品。但是,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
4出版物是指精神文化成果中( )、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2006年真题]
A.由个人创作
B.经过录入
C.经过编辑加工
D.经过审批
【答案】C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在某种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①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②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而不论其是具有相对固定形态的,还是呈灵活多样形态的;③具有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5我国出版管理部门将出版物分为( )等类型。
A.报纸、图书、期刊、缩微出版物、电子出版物
B.报纸、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工艺美术制品
C.报纸、图书、期刊、影视片、音像制品
D.报纸、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答案】D
【解析】对出版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根据载体、内容、表现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出版物的种类可分成《出版管理条例》所说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
6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点之一是( )。[2006年真题]
A.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在编辑参与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产过程由作者独立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单位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D.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内容,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
【答案】D
【解析】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①精神生产过程,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②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各种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从总体上说,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把精神生产劳动的成果复制到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
1关于出版物,说法正确的有( )。[2017年真题]
A.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是出版物
B.作为已经出版的作品,出版物是某种精神文化的成果
C.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D.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完全一致
E.出版物具有一定量的复本
【答案】BC
【解析】AB两项,作为已经出版的作品,出版物必须是某种精神文化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可以称为出版物,因为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在某种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C项,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D项,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这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E项,出版物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之一是:具有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这里并未要求“一定量”。
【说明】本题E项略有争议。在数字环境下,很难将数字出版物的复本设定为确定的量,此时的复本量取决于读者的下载量。
2出版物的要素包括( )等。[2016年真题]
A.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精神文化内容
B.具有图片或文字
C.装订成册
D.具有承载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E.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答案】AD
【解析】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在某种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其要素包括:①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②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③具有复本,可向公众传播。
3出版物的种类,除了图书、电子出版物之外,还有( )等。[2017年真题]
A.报纸
B.影视片
C.音像制品
D.博客
E.期刊
【答案】ACE
【解析】根据载体、内容、表现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出版物的种类可分成《出版管理条例》所说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D项,在信息网络兴起后,也出现了出版单位将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的作品登载在有线或无线的信息网络上或者通过这些信息网络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下载的现象。例如博客。但是,关于这些出版物的类属问题,目前在出版业内还未达成共识。
4出版单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具体做法包括( )等。[2014年真题]
A.能带来丰厚利润的选题,不一定都采用
B.可以采用没有利润的选题
C.亏本的选题都不采用
D.大力开发有科学文化价值、利润空间大的选题
E.每年出版的微利或保本出版物必须保证固定比例
【答案】ABD
【解析】出版物不同于工业产品或农业产品,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能带来利润的优秀出版物,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不能带来利润甚至亏本的优秀出版物,虽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却不能取得经济效益,两者是不一致的。能赚取利润的劣质出版物,虽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却不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两者是对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一个特殊性。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5下列各项属于出版物的有( )。
A.图书、期刊
B.人民币、国库券
C.邮票、招贴画
D.报纸、电子出版物
E.音像制品、招贴画
【答案】AD
【解析】根据载体、内容、表现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出版物的种类可分成《出版管理条例》所说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
6出版物的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包括( )。[2004年真题]
A.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在编辑参与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产过程由作者独立完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单位完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D.精神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内容,物质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形式
E.精神生产由作者和编辑完成,物质生产由复制单位完成
【答案】DE
【解析】D项,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①精神生产过程,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②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各种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从总体上说,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把精神生产劳动的成果复制到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E项,出版物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完成的,物质生产过程是由复制单位完成的。
7作为产品,出版物的特点有( )等。[2006年真题]
A.它是精神产品
B.它是物质产品
C.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对立的
D.同一种产品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会导致利润率的同比例变化
E.它的价值大于使用价值
【答案】AB
【解析】出版物的特殊性表现在:①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②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
8关于出版物的属性,表述正确的有( )。
A.出版物是精神产品
B.出版物是物质产品
C.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D.有的出版物是精神产品
E.有的出版物是物质产品
【答案】ABC
【解析】出版物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①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②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一致,又可能不同甚至对抗。
三、综合题
1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8年真题]
就目前所知,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其中提到“所谓记载物件者,或定期出版或不定期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该法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
出版活动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某些信息或文化的传播现象与出版活动有着近似性,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现象也称为“出版”,如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等。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也要看到这些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予以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并且已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导和规范出版活动,需要正确把握出版物的三个特殊性: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其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出版物的其他特殊性。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中包含的思想、知识、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读者购买出版物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从出版物的生产还是从出版物的消费角度来观察,都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又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以承载精神文化内容,所以它又是物质产品。不过,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负面社会效用则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一本荒诞、淫秽的书,虽然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也是出版物不同于绝大部分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正确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出版单位要多出优秀出版物,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答:(1)“英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错误。“英文月刊”应改为“中文月刊”。
(2)[并给“出版”作出明确的定义。]错误。《大清印刷物专律》虽然使用了“出版”一词,但是并没有给它作出定义,给“出版”作出明确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3)“这些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特征”错误。“社会化特征”应改为“个体化特征”。
(4)“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其他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错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特殊性”应改为“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
(5)“应该把它视为以物质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错误。“物质文化内容”应改为“精神文化内容”。
(6)“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集中体现在正式出版物中”错误。“正式出版物”应改为“优秀出版物”。
(7)“但没有任何社会效用”错误。“没有任何社会效用”应改为“具有负面社会效用”。
(8)“尽量少出那些能赚钱的劣质出版物”错误。“尽量少出”应改为“坚决不出”。
(9)“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工、农业产品等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本质区别”错误。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与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0)“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应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6年真题]
出版活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活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所以,编辑、复制、发行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是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
作品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前提。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一旦出版,就成为出版活动的成果——出版物。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优秀的出版物,具有正面社会效用,它的使用价值较大;而荒诞、淫秽的出版物,对某些人来说也有不小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具有负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兼顾“两个效益”,坚持“质量第一”,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
出版单位开展出版活动,还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出版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其中,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
答:(1)“对社会的文化发展发挥决定性影响”错误。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影响。
(2)“构成了开展出版活动的充分条件”错误。编辑、复制、发行只是开展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编辑是指创作、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错误。编辑活动不包括创作作品。
(4)“根据出版物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相同的物质产品”错误。复制是根据作品内容,而不是根据出版物内容。
(5)“发行活动由发行商发起”错误。发起发行活动的是出版单位,而不是发行商。
(6)“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错误。并非所有种类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就不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7)“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错误。消费者购买出版物,主要是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8)“只有那些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错误。是否取得经济效益不是优秀出版物的必要条件,一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不一定产生经济效益。
(9)“保证不出坏书、不出亏损书”错误。出版单位并非绝对不能出亏损书,具有特殊社会效益的选题可以允许亏损。
(10)“只有信息资源具有出版业的特点,是出版单位需要重点开发的对象”错误。除了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也具有出版业的特点,出版单位也需要重点开发。
3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3年真题]
出版是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因此在我国雕版印刷兴盛的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
在当代社会,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必须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所谓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说,构成出版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出版活动还必须具有一个前提——作品。所谓“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独立的阶段。
精神产品生产阶段,主要是编辑工作阶段。编辑人员依照一定的原则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作品、审读并加工稿件,使作品优化和增值。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编辑工作具有文化工作共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作性等特点,而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又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包括选择性、独特性、中介性等。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是将编辑工作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内容加工制作成能够广为传播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生产阶段介于精神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流通阶段之间,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传统出版物,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其物质产品生产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两个基本环节;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等,其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不再作为独立的环节出现。
产品流通阶段即出版物发行阶段。“发行”是指发行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出版物产品流通也是商品流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发行工作应始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物发行表现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逐步产生了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报纸、手机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博客和微博等。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正推动着出版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答:(1)“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就出现了最早的出版活动”应改为“出版活动在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已存在”。
(2)“因此在……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出版’这个词”,应改为“在宋代人们并未使用‘出版’这个词”。
(3)“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或单位”应改为“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
(4)“所有形式的作品都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应改为“某些形式的作品不能作为出版活动的前提”。
(5)“三个独立的阶段”应改为“三个相互依存的阶段”。
(6)“创作性”应改为“创造性”。
(7)“独特性”应改为“加工性”。
(8)“物质产品生产……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应改为“在整个出版活动中处于中心环节的应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的精神产品生产,不是物质产品生产”。
(9)“而新型的电子出版物……批量生产复本的过程与出版物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应改为“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生产复本过程,不与传播过程交融在一起”。
(10)“发行单位”应改为“出版单位”。
(11)“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改为“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2)“出版物发行……统一”应改为“出版物发行应该表现为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13)“数字出版产品包括……博客和微博”中,博客和微博不属于数字出版产品,宜删除“博客和微博”。
4审稿题:审读短稿,按照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12年真题]
自古以来,出版物就是记载、传播、交流、传承文化成果的主要载体。出版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很长,内容和形态又千差万别。
目前,出版物可以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通常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复制的,往往被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三者在时效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上由强到弱依次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光盘三大类,使用时需要一定的播放设备。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则属于新型的数字出版物,它们和上述出版物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在出版的方式上,即复制和发行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交织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出版物都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完成的。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必须加载到物质载体上,才能成为出版活动的产品——出版物,这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由编辑完成的。
出版物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第一,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三,以一定方式复制后,可向公众传播。
没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材料,如纸张、磁盘、只读光盘等不是出版物;同样,不具有出版物产品形态的精神文化内容,如书稿、录音录像节目脚本、网络游戏等也不是出版物。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和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而出版物的质量好坏则是由其物质产品的价值决定的。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只有那些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出版物,才是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单位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不出坏书、不出亏损图书。
答:(1)三者时效性由强到弱依次是报纸、期刊、图书;系统性和稳定性则相反。
(2)音像制品一般分为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两大类。
(3)电子出版物也是先复制再发行,两者不是交织在一起的。
(4)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
(5)物质生产过程不是由编辑完成的。
(6)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7)只读光盘载有内容信息,通常是电子出版物。
(8)网络游戏通常是数字出版物。
(9)出版物质量好坏主要是由其精神文化内容决定的。
(10)优秀出版物也可能亏损,不一定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
(11)一些优秀的图书即使可能亏损,出版单位也应考虑出版。
5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9年真题]
我国的出版活动历史悠久。早在纸张发明之前,就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继印刷术之后发明的纸张,使书籍有了新的载体材料,促进了出版活动的发展。在出版活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出版机构。到20世纪初叶,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成为我国出版业三大巨头,北京成为我国的出版中心。但是,当时的出版物种类还不多,品种也较少。
现代出版物分为六大类。六大类出版物中,历史最长的是图书,在图书以后出现的是报纸和音像制品,后来又出现了期刊、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历史最短的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各类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内容信息和出版方式不同。例如,互联网出版物在发行过程中随时可以按需复制,而图书的复制数量应在发行前确定。
出版物的生产由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个阶段构成。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除了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外,还能把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在出版物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编辑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使作品得到优化和增值,具有更高的质量,从而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自审稿起至样品检查止的编辑工作全过程,也是编辑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出版活动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追求经济效益。出版单位必须坚持“规模效应第一”的原则,通过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精品出版物的不断积累而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能够持续发展。
答:(1)雕版印刷应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
(2)纸张的发明应在印刷术之前。
(3)20世纪初叶我国的出版中心是上海,不是北京。
(4)音像制品的出现是在期刊之后。
(5)互联网出版物的内容信息与其他出版物并无不同。
(6)编辑是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过程中进行创造劳动。
(7)编辑工作全过程应是从信息采集起至收集反馈信息止。
(8)满足的应是精神文化需求。
(9)不能放弃经济效益,应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0)坚持的应该是“质量第一”原则。
6审稿题:审读短稿,按审稿的基本要求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缺漏。[2008年真题]
所谓出版物,就是指具有一定载体的作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种类也在增加。根据内容来划分,出版物可分为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四大类。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方式发行的,所以往往又把它们合称为“纸质出版物”。各种出版物尽管特点不同,但生产过程都是由精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商业劳动有机组合而成。
人们需要出版物,主要是为了学习出版物的内容。由于出版物的内容常常不是一眼就能看清楚的,因此许多消费者常常把名社品牌、名人品牌、名出版物品牌作为购买出版物的选择依据。出版单位的品牌以出版物品牌为基础。出版单位只要能够始终坚持市场宣传,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并以这种品牌信息带动出版物的销售。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就是建立品牌的成功范例。在期刊出版上,它创办的《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在图书出版上,1902年张元济入主编译所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出版了《四部备要》等古籍精品。正是因为有这些品牌出版物,商务印书馆才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答:(1)“具有一定载体”应改为“已出版”。
(2)“内容”应改为“载体、内容、表现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总体特征”。
(3)“出版物可分为图书、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应改为“出版物可分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
和电子出版物”。
(4)“四大类”应改为“五大类”。
(5)“印刷方式”后应加上“复制后”。
(6)删除“和商业劳动”。
(7)“学习”后应加上“、欣赏”。
(8)“坚持”后应加上“出版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出版物,再辅之以一定的”。
(9)“《万国公报》”应改为“《东方杂志》”。
(10)“《四部备要》”应改为“《四部丛刊》”或“《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7简答题: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2006年真题]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三个观点:
A.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出版物的使用价值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
B.出版物不仅是出版单位的产品,也常常是出版单位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C.一种出版物形成品牌后,如果接续推出与其有一定关联的出版物,尽管质量上有保证,也不应提倡,因为这是对出版资源的浪费
他的观点在会上引起了争论。
问题一:上述观点A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二:上述观点B是否正确?为什么?
问题三:上述观点C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问题一:上述观点A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观点A不正确。出版物产生社会效用的决定因素是它的精神内容,而不是使用价值。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通常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出版物则不然。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
问题二:上述观点B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观点B正确。出版物的价值在于其中含有的信息内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内容不会在使用过程中损耗、消失,对这些信息内容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之扩大、增值,就可以再生产出新的出版物。
问题三:上述观点C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观点C不正确。一种出版物形成品牌之后,连续推出在内容上与其相关、在名称和整体设计上与其配套或有一定关联、在质量上能保证取得消费者信任的一系列出版物,不但是充分利用品牌效应的良好途径,更是扩大品牌影响的有力举措,还扩展了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用,是应该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