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答: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其基本思想要点包括:
(1)顺“道”
即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社会活动,如从事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顺道”就是说管理必须顺从自然的客观规律,一切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这告诉我们,现代企业经营要顺应社会客观规律。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大悦而将归己”等。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称为“德以合人”,“人以德使”。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人才的作用。
(3)求和
“求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上下和同”“和协辑睦”,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经营要培养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治生亦然。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自古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因此,现代企业要诚信经营。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升。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强进”,“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综上,现代企业要实事求是进行经营。
(7)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即预测与运筹。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战略,对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谋划。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荀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成本管理。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因此,现代企业经营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1)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思想进行论述的学者,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斯密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实行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分工的益处在于: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②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③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他的上述分析和主张,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2)在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巴贝奇认为劳动分工的益处在于:①节省学习所需的时间;②节省学习中所耗材料;③节省工序转换所需时间;④节省更换工具所耗时间;⑤由于重复操作,技术容易熟练,可以加快工作速度;⑥由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创新,改进工具等。
巴贝奇赞同斯密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斯密与巴贝奇的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了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管理。
②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黑奴制,为开发西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1862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筹资形式——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1890年封闭边境,国内人口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a.工业革命的种种结果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的商品经济、劳动分配、工厂制度得到了发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
b.“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承认存在无情竞争的制度,结果是“适者生存”;
c.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管理课题——劳资关系;
d.宗教改革,承认教徒可以拥有个人财产,鼓励个人从事工商活动;
e.企业、公司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小规模条件下独裁类型的管理,逐渐被专业类型的管理所代替;
f.技术的进步引起了管理思想与哲学的巨大变化——寻求借助技术之力增强人类活动力的适当方法,即管理。
③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在上述几大原因的推动下,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爆发了三次规模浩大的管理运动,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泰罗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原因
泰罗当时在米德瓦尔钢铁厂工作,他感到企业管理当局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则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最终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
(3)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①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主要内容有: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泰罗认为,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原理的基础。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泰罗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彻底变革。通过精神变革,可使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都把注意力从盈利的分配转到增加盈利数量上来。当用友好合作和互相帮助代替对抗和斗争时,他们就能够创造出比过去更加多的盈利,从而使工人的工资大大增加,使企业主的利润也大大增加。
②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a.为每项工作开发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具体做法是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在其最紧张劳动时,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分析研究,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肯定,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或省去,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
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泰罗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选择作业方法及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养工人的落后做法。
d.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把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内容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事计划职能的人员被称为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职能的人被称为劳动者。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必须互相呼应、密切合作,以保证工作按照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
(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启发
①科学合理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业企业来说,不同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一条标准要求所有人。
②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业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专业化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工作,工作方式都是以一传一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
③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差别计件工资制则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④科学管理的最大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种大的突破。
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效率的追求使其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在我国,运用科学管理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4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答: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继泰罗制之后形成的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1)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①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②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③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④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⑤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⑥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2)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①劳动分工。劳动与分工专业化是组织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的专业化使实行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有了可能。同时,每个工人工作范围的缩小,也可使工人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
②权力与责任。管理者必须有职有权,职权相当。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
③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要维护纪律就应做到:对协议详细说明,使协议明确而公正;各级领导要称职;在纪律遭到破坏时,要采取惩罚措施,但制裁要公正。
④统一指挥。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
⑤统一方向。组织必须有统一的方向。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
⑥个人服从整体。法约尔认为,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协调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键是领导阶层要具备坚定性并作出良好的榜样。协调要尽可能公正,并经常进行监督。
⑦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及时支付,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意。对贡献大、活动方向正确的职工要给予奖赏。
⑧集权。集权就是降低下级的作用。集权的程度应该视管理人员的个性、道德品质、下级人员的可靠性以及企业的规模、条件等情况而定。
⑨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
⑩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其能。
⑪公平。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雇员们受到平等的对待后,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⑫稳定性。人员任期和替补应有清晰的规则。最高层管理人员应采取措施,鼓励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长期为公司服务。
⑬主动性。给人以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必须大力提倡、鼓励雇员们认真思考问题和创新的精神,也应使员工的主动性受到等级链和纪律的限制。
⑭团队精神。实现集体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统一命令。在安排工作、实行奖励时不要引起嫉妒,以避免破坏融洽的关系。此外,还应尽可能直接地交流意见等。
5解释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答:林德尔·厄威克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厄威克所综合的管理理论的概念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厄威克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厄威克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厄威克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他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他们不仅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只要正确地确定工作内容,采取恰当的激励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则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工作士气的提高。梅奥等人从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士气”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士气”又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管理者要充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同员工之间、员工相互之间能互相协作,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提高效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地合作。
(2)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
a.生理的需要。人体生理上的主要需要,即衣、食、住、行、医疗等生存的基本条件。
b.安全的需要。随着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继而就会产生高一层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c.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各方面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敬。
e.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
②双因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他们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使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者称作激励因素,后者称作保健因素。
a.保健因素。这类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该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
b.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该因素可以归纳为: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
③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首次提出。
a.X理论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以及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b.Y理论主要观点: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c.二者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d.超Y理论。由美国的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的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此外,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到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④Z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c.实行个人负责制;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f.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7理解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1)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
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③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2)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其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①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a.程序性决策。即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指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8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
答:(1)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
①信息化。信息技术(IT)产业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和各种社会活动领域的广泛使用,正在迅速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同样也在快速地改变着管理的面貌。
②网络化。由信息技术集成的信息网络将引起人类交流、学习、工作、生产、贸易及生活方式的革命。新出现的虚拟化的学校、公司、其他组织和活动形式,打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界限,必将引起管理的革命。
③知识化。创新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使投资收益递增成为可能。
④全球化。借助于信息网络的帮助,知识技术和经济在全球迅速流动,市场竞争成为全球竞争。企业、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都终将成为全球开放系统,管理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系统。
(2)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管理必然突破亚当·斯密、泰罗、法约尔瓶颈,其基本原则必须变革,管理将建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
①对等的知识联网。对等知识联网包括:a.对等的技术使得每一个节点能够直接与其他节点交流;b.对等的信息即不论信息位于企业何处,其他人员和应用工具都能够容易地获得;c.对等的知识即不论其他人的知识在企业中处于何处,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它。
②集成的过程。集成过程要求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关键的模式保持联系,并且集成的过程不是固定的东西,它要求对思想、人员、过程和资源不断地进行动态的重新配置。
③对话式工作。人们对其工作的整个过程都有所了解,并能展开想象,而非被分割和局限于工作过程的某一工序或某一环节。
④人类的时间与计时。工作过程不仅是连续的,而且人类的时间也是连续的,人们记忆着过去,感受着现在,并且想象着未来。
⑤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团队。建立虚拟企业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公司联合它们的能力,依赖这些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确定和重新确定复合的跨职能团队。这些团队不仅包括公司的成员,而且也可能包括卖主或顾客公司的工作人员。
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1)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②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③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④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⑤“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2)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①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
a.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扩权的主要内容有: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
b.推行经济责任制。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基本目的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解决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实行利改税。
②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a.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b.租赁经营责任制。即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c.股份制。即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③第三阶段(1992年至2013年)
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a.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②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