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一、陕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与少数民族
1陕西的历史沿革(掌握)
(1)历史沿革
①西周
a.西周时期,今陕西地区分属周公、召公管辖。
b.“陕西”的得名
陕西的得名始于西周,周、召二公以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以东为陕东,以西为陕西。作为地理概念,“陕东”之名已很少被提及,而“陕西”却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简称“陕”。
②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陕西为秦国之地,又简称“秦”。
③秦朝
秦朝建立后,陕西大部分属内史及上郡、汉中等郡,部分属北地郡。
④西汉
a.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3个郡级行政区划,即“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即中央政府的三个最主要的辅助区域。
b.汉武帝时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后改刺史部为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⑤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
⑥唐代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⑦宋代
宋代改道为路,宋初置陕西路。
⑧元代
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
⑨明代
明置陕西布政使司。
⑩清代
清代,陕西称为陕西省。
(2)“三秦”
①从地理特征角度看
陕西从地理特征上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②从历史的角度看
秦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将秦故地一分为三,故后人又称秦地为“三秦”,具体为:
a.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今咸阳以西至甘肃东部地区,都废丘;
b.封秦降将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
c.封秦降将董翳为翟王,领有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东北)。
2陕西的行政区划(熟悉)
截至2018年末,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30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72个县。其中,10个地级市分别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西安为副省级市,其他为地级市)。
表2-1 陕西行政区划
3陕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概况(了解)
(1)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陕西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散杂的省份,共有54个民族,无独龙族。常住人口23.4万,流动人口19.2万。其中,回族人数最多,有16.7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4%。
(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少数民族人口在地域分布上是大分散、小集中,城镇多、农村少。全省107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在城镇的占80%,居住在农村仅占20%。
二、陕西地理基本情况
1陕西的地形地貌(掌握)
(1)地理位置概述
陕西省北与内蒙古,西与宁夏、甘肃,南与四川、重庆、湖北,东与山西、河南等8省、市、自治区接壤,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中东部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2)地形地貌
陕西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其中,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①陕北高原
a.地形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为900~1500米,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占全省45%,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
b.地貌
第一,基本地貌类型是梁、峁、沟、塬。
第二,山脉众多,且海拔不高。
山脉主要包括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六盘山、北山等。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向东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等地。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石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
第三,“米粮川”
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上的“米粮川”。
②关中平原
a.区域分布
关中平原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9%,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
b.经济发展
第一,关中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第二,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号称“八百里秦川”;
第三,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塬等地区已成为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第四,渭河平原
渭河横贯盆地,河床地势低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
③陕南山地
陕西南部是秦巴山区,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36%,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
a.秦岭
第一,海拔
陕西境内的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
第二,地域分布
秦岭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多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向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
第三,峡谷风貌
秦岭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形成许多峡谷。谷内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b.巴山
秦巴山区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为1500~2000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其北侧诸水注入汉江。流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
c.汉江谷地
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著名的汉中盆地、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2陕西的水文特点(掌握)
(1)水系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2)水资源
①概况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76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42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
②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a.时间分布上
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而春季降水较少,旱情多发。
b.地域分布上
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严重不均。
(3)河流
陕西境内绝大部分为外流河,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其中在陕境内的黄河流域面积13330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有河流2524条;在陕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72265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有河流1772条。境内湖泊稀少,除秦巴山地有散见湫池外,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
流经陕西省境的主要河流有:
①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30260平方公里,河长491.0公里;陕西境内河长442.8公里,流域面积21049.3平方公里。
②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延安市第二大河,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长286.9公里。
③泾河: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
④渭河: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公里,长818公里;陕西境内河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西境内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
⑤北洛河: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河长680.3公里,全都位于陕西境内;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陕西境内流域面积24552平方公里。
⑥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流域面积3.92万平方公里,长1345公里;陕西境内属于河流上游段,长244千米,约占总河长的30%左右;在陕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993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6亿立方米。
⑦汉江: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长1577公里,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公里。
⑧丹江:干流全长390千米,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千米,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10%;在陕西境内的河段长249.6公里,流域面积为7510.8平方公里,约占全流域面积的40%。
3陕西的气候特点(掌握)
(1)总体特点
①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
②气候差异明显
a.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
b.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
c.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
d.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2)气温
①年均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即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②季节性气温
1月平均气温为11℃~3.5℃,7月平均气温是为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3)降水
①年降水量为340~1240毫米,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②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较显著,即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4三大自然区域(掌握)
(1)内涵
根据自然条件在空间地理分布上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将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包括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2)陕西在三大自然区域中的位置
陕西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过渡地带,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特殊,从自然区域上来划分,陕西省地跨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其中关中平原与秦巴山地属于东部季风区,而陕北高原则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5中国的大地原点(熟悉)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中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
6中国授时中心(了解)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总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发播标准时间信号的长波电台和短波电台位于陕西蒲城县。
三、陕西的自然资源
1生物资源(熟悉)
(1)植物资源
①总体特征
陕西省的植物资源具有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山地及西北内陆高原植物区交汇的特征,是我国最大的“基因库”之一,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②类型
a.森林
第一,分布区域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
第二,资源
境内有种子植物171科3754种,其中包括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陕西传统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b.草原
省内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2)动物资源
①总体特征
陕西省的动物类别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与交汇特征,种类多样。
②类型
a.动物药以麝香最为名贵,其中,安康、汉中地区为主要产区;
b.野生珍贵动物众多,现有陆生脊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两栖类28种,爬行类49种,哺乳类147种,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
c.珍稀动物80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金毛扭角羚被誉为“四大国宝”。
2矿产资源(了解)
(1)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探明矿产地105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小型矿产地559处。在占国民经济重要价值的15种重要矿产中,全省盐矿保有储量8855.3亿吨,占全国67%,排全国第1位。石油排全国第3位,煤、天然气、水泥灰岩均排第4位。全省列入矿产储量表的矿产保有储量潜在总值为42.44万亿元,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
(2)分布区域特色明显
①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
②关中:以煤、金、钼、非金属建材矿产和地下热水、矿泉水为主;
③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为主。
(3)储量可观、品级高、质量优
①盐矿、水泥灰岩居全国首位;
②在西部12省区中,煤、石油、天然气储量居第二位,磷居第四位,铅居第五位;
③盐矿、煤、石油、天然气、钼、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岭土、石棉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④华县已探明钼资源矿石储量14亿吨,钼金属储量128万吨,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钼业之都”称号。
四、中国中央国家公园(掌握)
1地理位置
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江谷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宽达100~150公里。
2区位优势
(1)秦岭是我国南北天然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冬季秦岭能够阻挡寒潮南下,夏季能阻挡潮湿的海风进入西北地区,故这条线导致我国南北地区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分界线了。
(2)秦岭也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水源涵养区。因秦岭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所以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博物馆”之称。
①动物资源
秦岭地区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
②植物资源
秦岭被子植物中约有木本植物70科、210属、1000多种,其中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占38科、70属、177种,特色产品如核桃、柿子、板栗、木耳、核桃、板栗、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还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
秦岭以南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等亚热带标志植物均可生长良好,而秦岭以北柑桔绝迹,却盛产苹果、梨等温带水果。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3中国中央国家公园的建立
(1)2007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秦岭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2015年,陕西省启动“秦岭国家中央公园”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西安周至境内的秦岭北麓地带,在秦岭国家植物园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面积扩大一倍,延伸到秦岭南坡,使整个秦岭国家植物园处于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