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805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805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限制价格

答:限制价格也称为最高限价,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如图1所示,原先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e。P0为限制价格(P0<Pe),当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2,供给量为Q1,(Q2-Q1)为实行限制价格后的产品短缺的数量。

图1 限制价格

政府实行限制价格会导致的后果是:限制价格会导致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盛行;在限制价格下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

2收入-消费曲线

答: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如图2所示。

图2(a) 正常品的收入-消费曲线

图2(b) 劣等品的收入-消费曲线

在图2(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B′,再移至A″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和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2(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2(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2(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在图2(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4沉没成本

答:沉没成本又称沉淀成本,是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对企业来说,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现金,而在现在或将来经营期间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没成本。

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决策行为只应受未来的成本和效益影响。沉没成本对企业当前的投资决策不产生任何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是当前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过去花掉了多少钱。沉没成本的定义是无法收复的成本,任何考虑沉没成本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5范围经济

答: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与规模经济不同,范围经济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

范围经济的程度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的成本来确定。测度范围经济的公式为:

SC=[C(q1)+C(q2)-C(q1,q2)]/C(q1,q2)

其中,C(q1)表示生产q1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2)表示生产q2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1,q2)是生产两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在范围经济的情况下,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各自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因此,SC>0。当范围不经济时,SC<0。总之,SC的值越大,范围经济的程度就越高。

二、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每小题4分,共20分)

1价值尺度/价格标准

答:(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分,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称为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2)二者联系的方面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

(3)二者区别的方面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

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

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其价值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答:(1)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其来源是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土地的优劣不同;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2)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3)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二者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不同。

级差地租指租种较好的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的有限性与优劣差别)是由于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实质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绝对地租指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资本主义垄断,农产品以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是由土地私有权垄断决定的。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实质是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名义工资/实际工资

答:(1)名义工资是指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工资。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能因为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

(2)实际工资是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工资,是指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够购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

(3)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相联系。实际工资的变动直接受名义工资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工资量的变动会影响实际工资量的相应变动。但是,实际工资变动不仅受名义工资影响,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名义工资已定的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受物价水平、服务价格水平、税收的轻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可以不相一致,当名义工资增长时,实际工资却可下降,或者不变。例如,通货膨胀时,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却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即使货币工资有所提高,只要提高的程度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实际工资仍然下降。

4平均利润/超额利润

答:(1)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2)超额利润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就因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下降,原来采用新技术及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就不能再获得超额利润。

(3)两者的关系

平均利润率只是资本主义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的一种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绝对平均化。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仍可以取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部门之间的竞争并不能排除或代替部门内部的竞争,超额利润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部门内部的竞争中,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不可能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当先进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资本家模仿后,超额利润就会持续下降直至降到零,资本家最终只能获得平均利润,除非有新的技术被创造出来。

5货币/资本

答:(1)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须结果。从货币的起源看,货币只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是指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断地在运动、循环和周转中谋求自身价值的增殖,并表现为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和风险性的特点。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与货币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

1生产者为了提高其收入,总是可以采用提高价格的办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者提高了商品的价格,并不能总是提高其收入,主要决定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如下: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收入有密切的关系,其公式为:MR=dTR/dP=Q(1-|ed|)。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收入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收入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收入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例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相反,对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因此,生产者为了提高其收入,并不总是可以采用提高价格的办法。

2劣等品又称为吉芬商品。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分析如下:

(1)吉芬商品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而得名。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1854年当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价格提高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远远低于其收入效应。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因此,它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一般称为吉芬效应或吉芬悖论。

(2)吉芬商品是劣等品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劣等品都可以被称作吉芬商品。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四、材料分析(共15分)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货币的虚拟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在主要工业国家,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国高涨的金融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它们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从1996年的情况看,美国金融资产膨胀的程度最高,其金融资产与实际GDP的比率为377.7%,除加拿大以外,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总值都在其实际GDP的两倍以上,主要工业国家金融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与GDP年平均增长率的比率见下表。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

(1)什么是虚拟资本以及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7分)

(2)资本的虚拟化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答:(1)虚拟资本的含义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实际资本的纸质复制品,是虚拟的一种资本形式。

实际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a.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际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际资本所有权,表现实际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际资本为基础。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表现在:第一,实际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第二,实际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第三,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际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第一,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际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际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第二,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第三,虚拟资本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

b.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际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际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因此,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际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际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

(2)资本的虚拟化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膨胀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在现代企业中,资本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优势企业的扩张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如果股票、债券不能流动,社会也就失去了这种可以在瞬间依靠市场筹集巨额资本的有效工具。

b.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膨胀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经常存在着进行并购之类的重组以及通过资本流动进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但仅仅借助于实际资本形式是很难实现的。资本证券化以后,通过股票或债券的交易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实现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c.虚拟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有价证券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实际上是向实体经济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规避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转嫁、分解、控制等风险管理策略来从整体上降低金融、经济体系中的风险。

d.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市场活跃,预期收益率高,预示着财富的增加,会带动实体经济的活跃,扩大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如果虚拟经济过冷,会影响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资本的虚拟化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动摇社会信用基础。

b.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

c.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由于一种或若干种资产的价格大幅上涨,带动社会货币需求迅速上升和整个资本市场价格迅速攀升,使社会的虚拟货币资产大大超过实物资产的现象。

d.泡沫经济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五、计算题(共一题,10分)

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

(1)该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分)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分)

(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3分)

(4)每双鞋的价值量。(2分)

解:(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补偿劳动力价值需要的工作时间。工人劳动力价值是8元,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所以必要劳动时间是: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工作时间。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所以,剩余劳动时间是:8-4=4(小时)。

(2)c是指不变资本,即生产中耗费的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一个工人一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22÷4=5.5(元)。

50个工人8小时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5.5×50×8=2200(元)。

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c是2200元。

v是指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该资本家一天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为:8×50=400(元)。

所以,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v是400元。

综上,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3)一个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是4个小时,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50个工人总共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为:2×4×50=400(元)。

剩余价值即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所以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是400元。

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该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是400元,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v(可变资本)也是400元,所以剩余价值率是:400÷400×100%=100%,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100%。

(4)该资本家一天总共生产的鞋数是:8÷4×50=100(双)。

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中c是2200元,v是400元,获得的剩余价值m是400元,所以资本家一天生产的鞋的总价值是:c+v+m=2200+400+400=3000(元)。

每双鞋的价值量是:3000÷100=30(元)。

六、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当政府对一种商品征税时,税收负担因供求弹性的差异是如何确切地划分的?

答:在对某种商品征税时,判断其税收负担是由消费者承担还是由生产者承担主要根据供求弹性的差异。

(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2试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

答:(1)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来分析这三个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就是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它反映了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图3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MPL=dTPL(L,K(_))/dL表明: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L曲线先上升,在B′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TPL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点达到拐点,然后再是递减的。也就是说,MPL曲线的最大值点B′和TPL曲线的拐点B是相互对应的。

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由公式APL=TPL(L,K(_))/L可以推知,连结TPL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值。在图3中当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时,TP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其切点为C点。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MPL曲线和APL曲线两条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在C′点以前,MPL曲线高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上;在C′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下。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L曲线的变动。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PL曲线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MPL曲线和APL曲线相交时,APL曲线必达最大值。

(2)经济意义

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第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在C′点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到MP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L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

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3简述垄断厂商的定价法则。

答:(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不变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的,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可用图4来说明。

图4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2)垄断厂商只有在MR=SMC的均衡点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是因为,只要MR>SMC,垄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就会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增量。这时,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随着产量的增加,如图4所示,MR会下降,而SMC会上升,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逐步缩小,最后达到MR=SMC的均衡点,厂商也由此得到了增加产量的全部好处。而MR<SMC时,情况正好与上面相反。所以,垄断厂商的利润在MR=SMC处达到最大值。

但是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并不是总能获得利润。垄断厂商在MR=SMC的短期均衡点上,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可能亏损(尽管亏损额是最小的)。造成垄断厂商短期亏损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生产规模的成本过高(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的位置过高),也可能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过小(表现为相应的需求曲线的位置过低)。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

4试用囚徒困境说明什么是占优策略均衡。

答:(1)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参与者具有占优策略,那么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该参与者确信自己所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优的。一般来说,由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2)囚徒困境指两个被捕获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同案犯。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里且无法互通信息,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将被判入狱2年;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方入狱1年,另一方入狱10年。表1列明了两囚徒选择的结果。

表1 囚徒困境

先考虑囚徒A的策略选择,若囚徒B选择坦白,则囚徒A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坦白,若囚徒B选择不坦白,则囚徒A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坦白。因此,坦白是囚徒A的占优策略,因为不管囚徒B怎么选择,囚徒A坦白总是最优方案。同样,囚徒B的占优策略也是坦白。

所以,尽管从两人的支付总和来看,双方都不坦白的收益是最高的,但就个人而言,坦白是本人的占优策略,因此囚徒困境的结果是占有策略均衡(坦白,坦白)。

七、论述题(共35分)

1如何理解超额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15分)

答:(1)超额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含义

超额利润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2)超额利润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它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因而超额利润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超额利润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个别企业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超额利润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2试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评价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20分)

答:(1)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AR=LAC=SA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一条件表明: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切点为J点,如图5所示。因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厂商,其他厂商的进入将使得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

图5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

(2)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缺乏经济效率

垄断竞争市场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可以将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进行比较来得出垄断竞争市场的配置效果。如图6所示,dm曲线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d需求曲线,dp曲线表示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d需求曲线。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dm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在长期均衡时dm曲线只能相切于L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的A点,对应的产量为QA。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dp必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C点,对应的产量为QC。由图6中可见,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QA小于理想的产量QC,多余的生产能力为QAQC,说明在垄断竞争中存在着生产资源的浪费,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佳状态。

所以垄断竞争的市场缺乏效率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资源配置的效率上讲,垄断竞争的市场在达到长期均衡时,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不像完全竞争长期均衡时那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从生产能力利用角度来讲,垄断竞争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没有把生产推进到平均成本最低点,说明垄断竞争厂商存在着一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垄断竞争市场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

图6 垄断竞争和多余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