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7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影响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

资本有机构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例变化。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

资本周转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其中可变资本周转次数也就越多,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这就会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提高它的年利润率。

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在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2)平均利润率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2)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简要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比较静态分析,并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正常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序数效用论中,当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时,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若干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最大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MRS12=P1/P2

(2)比较静态分析的概念

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收入变化时,预算线平移会产生一连串的最优需求束,把这一连串的需求束连接起来的曲线就是收入-消费曲线,结合收入-消费曲线可推导得出恩格尔曲线;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让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形成一系列需求束,将这些需求束连接起来,就是价格-消费曲线,结合价格-消费曲线可推导得出需求曲线。

(3)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正常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图1 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1所示,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商品。X1′是价格变化前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商品1的价格下降后,商品需求量增加到X1‴。商品1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便是商品1的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

如果作一补偿预算线FG,使该线与价格变化后的预算线AB′平行,并与价格变化前的无差异曲线U1相切,则切点处c对应的对商品1的需求量X1″就是在商品价格变化后,剔除了收入效应的消费量。因此,X1′X1″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替代效应,X1″X1‴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后的收入效应。

可以看出,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4结合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三个概念,简要分析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通常被看作是防止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但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增长。因此,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也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国民收入变动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dy/dg=1/[1-β+(dk/h)]。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d为投资函数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可见,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促使总产出增加多倍。财政政策的乘数要发挥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体中有闲置的生产能力。

(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

(4)结合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三个概念,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特别是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财政政策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为了减少挤出效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可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降低利率,一定程度上克服挤出效应。

二、计算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5假设一家厂商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其生产函数为y=(X1-1+X2-1)-1/2,其中X1和X2代表要素1和2的投入数量。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分别为P、r1和r2。请按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判断该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状况;

(2)计算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12

(3)计算该厂商对要素1和2的需求;

(4)如果要素的价格上涨,讨论该厂商利润将发生怎样变化。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解:(1)根据生产函数可判断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状况,即有:

f(αX1,αX2)=[(αX1)-1+(αX2)-1]-1/2=α1/2(X1-1+X2-1)-1/2=α1/2f(X1,X2)<αf(X1,X2

所以,该生产技术为规模报酬递减。

(2)要素1对要素2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3)利润函数π=Pf(X1,X2)-r1X1-r2X2。利润最大化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由以上两式可得,要素X1、X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4)根据利润函数π=Pf(X1,X2)-r1X1-r2X2,分别对要素X1、X2的价格r1、r2求导可得:

dπ/dr1=-X1<0

dπ/dr2=-X2<0

所以,当要素价格上升时,利润下降。

6考虑一个经济:Y=K1/3×L2/3,这个经济有1000单位资本和1000单位工人,工人的名义工资水平为W,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为P。

(1)请把这个经济中的劳动需求表达成实际工资和资本存量的函数;

(2)如果实际工资可以调整到使劳动市场均衡,那么实际工资是多少?在该均衡状态下,就业量、产出和工人所得的总工资量是多少?

(3)如果政府要求企业把实际工资上涨到1,会导致就业量如何变化?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解:(1)根据厂商劳动要素投入原则可知:MPL=W/P=dY/dL=(2/3)K1/3L-1/3,整理可得:L=(8/27)(KP3/W3)。

用实际工资和资本存量来表示的劳动需求函数为:L(W/P,K)=(8K)/[27(W/P)3]。

(2)劳动市场均衡时应满足:(8K)/[27(W/P)3]=1000。将K=1000代入到等式,可得实际工资W/P=2/3。此时,均衡就业量为1000,产出Y=10001/3×10002/3=1000,工人得到的总工资量为1000W。

(3)若实际工资W/P=1,高于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此时劳动就业量小于供给量,出现失业。

三、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7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物质形式来看,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就价值形式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力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以剩余产品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产生影响。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比重逐渐增大,可变资本比重不断减小,则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追加的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构成失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进行。

8试论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对策。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市场失灵是指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1)垄断及其对策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2)外部影响及其对策

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使用税收和津贴;

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3)公共物品及其对策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竞争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大多数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组建国有企业来生产或向市场提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国防、公安等。

但问题是,政府应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呢?这就是问题的难点所在。现在更多的推荐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例如投票,来表决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显然,虽然用投票的方法决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是调节公共物品生产的较好方法,但投票方式并不总能获得有效率的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

(4)不完全信息及其对策

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的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

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92008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0%,涨幅创近31个月新低。而此前2008年8月PPI涨幅为10.10%,9月下降至9.10%,10月再次大幅下跌至6.6%。请用你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

(1)11月份PPI的快速回落是前一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吗?

(2)PPI的快速回落给出了哪些有关未来宏观经济趋势的信息?

(3)请评价先前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回答: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更好还是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更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主要反映了生产企业销售商品价格变动情况。PPI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1月份PPI的快速回落不是前一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事实上,大宗商品尤其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快速回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另外,10月份之前一直处于高位的煤炭价格在10月份以后也出现明显松动。PPI的快速回落也意味着工业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工业增速也会有相应的回落。

(2)作为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PPI的快速回落给出了以下有关未来宏观经济趋势的信息:

经济体中有明显的通货紧缩压力。全球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了保持经济较为快速的增长,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会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我国出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给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影响,外需受到明显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给企业盈利带来了一层阴影。

(3)2007年,为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抑制房地产、股市等,我国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外需的萎缩和出口订单的锐减,导致大量企业的倒闭,银行信贷也大幅压缩。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地调整了货币政策,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先前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间性短,有效性不突出。

关于货币政策应该是按照固定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其分歧在于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各有其好处。

固定货币规则是指货币当局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货币主义学派极力提倡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应当保持稳定。货币主义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而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变动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来消除。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在于控制银行信贷利率,而是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维持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就会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政府干预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经济的不稳定。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实施总需求管理、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而机动灵活运用的货币政策。一般依照逆向规则实施,即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业;反之,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种货币政策曾长期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政策未能考虑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对公众预期、货币政策时滞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

可见,固定规则和相机选择都有各自的优越性,货币政策究竟应该按照固定规则还是按照相机抉择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