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
①所谓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虚拟资本可以不依托于现实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
②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③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率决定的,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虚拟资本的经济影响
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变成虚拟资本以后,货币资本所有者找到了一条直接投资、直接分享投资收益的渠道。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因为资本不足不能发展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虚拟资本的存在拓宽了公众的投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来分享高增长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当然也就用资本支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性质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资本周转是指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①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要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②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就越慢;越短,资本周转就越快。
(2)生产资本的构成
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画图并说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关系式是如何得到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含义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即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同时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以及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才能说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MRSXYA=MRSXYB,该条件可以通过埃奇沃斯盒状图推导出来。
图1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如图1所示,消费者A和B消费X和Y两种商品。埃奇沃斯盒状图中的任意一点要么处于A和B的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要么处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图1中,如果点处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如a点,此时存在帕累托改进。c点、b点和e点等类似的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点,因为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要想提高某人的效用水平,只能降低另外一人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说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由此可得交换的帕累托条件:MRSXYA=MRSXYB,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4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这种不同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差异在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较为平坦的曲线;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处的垂线,如图2所示。
图2 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2)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关于价格黏性、工资黏性的假设,并从微观上对价格黏性、工资黏性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形成价格黏性的理论有:①菜单成本理论;②弯折的需求曲线(斯威齐模型)等。他们认为工资粘性的理论有:①效率工资理论;②隐含契约理论;③局内人-局外人模型等。
在价格和工资黏性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工资调整缓慢和价格呈现黏性,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而在长期内,工资和价格能够自由调整,使得产出总能够达到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处的垂线。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5假定一个竞争性厂商,其生产函数为:Q=F(K,L)=AKαLβ,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w和r。
(1)试求在K为不变投入时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2)求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并讨论不同的规模报酬对平均成本曲线形状的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解:(1)在短期,假设K保持在K0水平不变,则生产函数为:Q=F(K0,L)=AK0αLβ,因而可得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为:L=[Q/(AK0α)]1/β。
因此,短期成本函数为:CS(Q)=wL+rK0=w[Q/(AK0α)]1/β+rK0。
(2)在长期内,劳动和资本都可以改变,因而厂商的成本最小化问题为:
设拉格朗日函数为:φ=wL+rK+λ(Q-AKαLβ)。
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
从而可以解得:
从而可得长期成本函数为:
平均成本为:
对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而言,α+β>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时,规模报酬不变;当α+β<1时,规模报酬递减。
因此,当α+β>1,即规模报酬递增时,1/(α+β)-1<0,从而随着产量的递增,平均成本减少,平均成本曲线因而向下倾斜;当α+β<1,即规模报酬递减时,1/(α+β)-1>0,从而随着产量的递增,平均成本递增,平均成本曲线因而向上倾斜;当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时,1/(α+β)-1=0,从而平均成本不受产量的影响,平均成本曲线因而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6假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k1/2,其中k为人均资本。求:
(1)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
(2)在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假定年折旧率为δ=10%,储蓄率为s=40%。那么稳态下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分别为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解:(1)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2)在索洛模型中,在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的稳定条件为:
所以,稳态下的人均资本为:k=16;
稳态人均产出为:y=k1/2=4;
稳态人均消费为:c=(1-s)y=0.6×4=2.4。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7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再分配要更加注意公平,这有其现实必然性:
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较大国情的要求。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日益拉大,不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
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社会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标准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与注重社会公平是根本一致的。
(3)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总的说来应该调节过高收入,增加较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取缔非法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总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除了初次分配的规则和秩序要规范,也就是分配过程要公平以外,还要高度重视机会公平。这涉及初次分配公平的基础条件: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一般来讲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收入也高;二是劳动机会的公平,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保障公平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的必要条件。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8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弯曲?请画图并说明其行为基础。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劳动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因为劳动供给不仅是工资的函数,也是闲暇愿望的函数。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1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两者组成。事实上,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越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9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升值。请问:
(1)这种升值会影响到我国产业的竞争吗?
(2)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加以分析。
(3)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的政策思路?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影响我国相关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是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又是深远而复杂的:从短期静态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行业的影响,一是因大量持有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而受到影响的行业,典型的有航空、电力、电信三大行业;二是因销售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结构不同而受到影响的行业,如,产品销售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的行业,生产成本将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行业产品价格的提高,从而降低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将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商品价格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分析工具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下,并按照资本国际流动性的不同,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IS-LM-BP模型中,由于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因而我国的BP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如图4所示,BP曲线从BP0左移到BP1,为了防止因出口减少而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图4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从IS0右移到IS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使LM曲线从LM0左移到LM1,最终经济的均衡点对应的收入仍为Y0,但是国内利率却从r0提高到r1。
图4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
(3)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是有双顺差的过热经济。此时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或政策配合来调节,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内外平衡:
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国际收支有以下影响:
a.产出下降导致进口下降,从而使顺差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使出口增加、进口下降,从而使顺差增加;
c.利率提高导致资本净流出下降,从而使顺差增加。
所以,该政策完全不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使产出下降,同时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a.产出减少,导致进口减少,从而顺差增加;
b.价格水平下降,使得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顺差增加;
c.利率下降,使资本净流出增加,从而减少顺差。所以,该政策若使顺差减少的影响大于使顺差增加的影响,则具有兼容性。
③提高汇率。提高汇率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一方面使产出减少,一方面使顺差下降,具有较好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