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暨南大学2017研;南开大学2005研;上海交大2004研)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地上涨。它包含三层含义: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可以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2费雪交易方程(东南大学2000研)

答: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3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华中科技大学2016研;中央财大2014研)

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是指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从而使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是以色列经济学家帕廷金把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结合起来提出的。它既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价格水平变动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理论在揭示这些影响时遵循的是这样的思路:个人在处理持有的货币余额与在货物和服务上的消费的关系时,具有一种理想的模式;价格水平下降,持有的货币实际价值上升;一定数量的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原来的理想模式被打破,且个人的流动资产有多余了;一部分增加的流动资产被用来购买货物和服务,消费增加;一部分流动资产被借出去,这使货币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增加,利率降低;利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这样,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既增加了消费,也增加了投资。

4货币非中性(对外经贸大学2009研;上海交大2004研)

答: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不仅仅会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义变量,还会对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也产生影响。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此政府为调节经济而制定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在不断下降。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制定合适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中性还是非中性,是货币政策选择的基本依据,也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5货币数量论(东北财大2011研;中央财大2009研)

答: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呈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呈反比。货币数量论用数量方程式作为分析工具。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如果用y表示实际GDP,则Py是名义GDP,那么数量方程式变成MV=Py。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那么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论进一步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实际GDP,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也即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6古典二分法(武汉大学2016研;中央财大2011研)

答:古典二分法是指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的研究方法。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例如数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例如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古典二分法的产生是由于在古典经济理论中,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这种货币对实际变量的无关性称为货币中性。在现实中,在长期,货币供给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而在短期,货币供给量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简化了经济理论,考察实际变量而不考虑名义变量。

7通货膨胀税(武汉大学2019、2014研;厦门大学2015、2014、2006研;中央财大2009研)

答: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8费雪效应(中央财大2017研;厦门大学2011研;西安交大2006研;上海大学2003研)

答:费雪效应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它随着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时,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变动。在现实中,由于一般只能观察到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费雪效应一般指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一对一地变动,即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

9菜单成本(南航2014研;西安交大2013研;东南大学2013研;中央财大2010研)

答:菜单成本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将新价目表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实际支出的成本。因为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的菜单价目表的变动,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将这类成本称为菜单成本。另有一类成本是厂商调整价格的机会成本,它虽不是厂商实际支出的成本,但同样阻碍着厂商调整价格,也被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能够选择价格,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菜单成本的存在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黏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黏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黏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10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厦门大学2007研)

答: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是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抑制作用的理论。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务人变得更加贫穷。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物价下降不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但实际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支出倾向是不同的,该理论假设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也许这正是债务人最初借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因此,物价下降的净效应是支出的减少、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以及国民收入的减少。

11货币中性(复旦大学2016研;厦门大学2015、2008研;中央财大2012研)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货币中性理论是古典学派反击凯恩斯主义的国家需求管理政策的有力武器。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此时,货币只是一种面纱,货币经济类似于物物交易经济。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只有对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才可以提高实际经济水平。

12货币幻觉(南航2015研;对外经贸大学2014研;中央财大2014、2009研)

答:货币幻觉指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只看到经济变量名义值变化,而没有看到经济变量实际值变化的现象。就消费支出来说,货币幻觉有两种形式。假设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水平同比例增加,第一种货币幻觉指只看到名义收入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增加,因而他们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实际消费支出增加;第二种货币幻觉指只看到价格上升,而没有看到名义收入增加,因而他们以为自己的实际收入下降了,则实际消费支出减少了。

但是,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应该不变。这两种货币幻觉都存在,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某种货币幻觉占主导地位。

13皮鞋成本(厦门大学2012研)

答:皮鞋成本又称鞋底成本,是指因为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而浪费的资源。在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更倾向于持有更少的现金而将更多的钱存入银行,如此当要使用现金时,就需要去银行取款,持有现金少了就意味着需要增加去银行的次数,这种多去几次银行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被经济学家称为皮鞋成本。

二、简答题

1媒体常说食品(或任何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试用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来评论前述结论。(北大2011研)

答:(1)对名义货币的总需求由如下式子表示:Md=P·L(Y,r),其中,P为物价水平,L(Y,r)为实际货币需求,它和国民收入Y同向变动,和利率水平r反向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s是一个给定的数量M,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即:Ms=Md=P·L(Y,r)。

上式说明两点:当给定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时,物价水平需要调整到一个水平,使得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实际货币需求量不变时,物价水平必然上升。

因此,根据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所致。这就是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2)显然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食品(或任何个别商品)的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真正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2假设债务人和债权人一致同意按名义利率来支付贷款利率。以后通货膨胀高于或低于他们双方的预期。

(1)解释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含义。它们如何相关?

(2)每一种情况下,这笔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还是低于预期水平?

(3)每一种情况下,债权人从这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中获益还是受损失?债务人获益还是受损失?(厦门大学2010研)

答:(1)名义利率是中央银行或其他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实际利率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以i表示名义利率、r表示实际利率、π为通货膨胀率,则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式为:π=i-r。

(2)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为Eπ,则预期的实际利率为r(_)=i-Eπ。当通货膨胀低于他们的预期,即π<Eπ时,r>r(_),即这笔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他们的预期实际利率水平;反之,当通货膨胀高于他们的预期,即π>Eπ时,r<r(_),即这笔贷款的实际利率低于他们的预期实际利率水平。

(3)债权人出借资金,就是为了获得利息收益,利率用来衡量资金出借者获得的收益大小。当通货膨胀低于他们的预期时,实际利率会高于预期水平,债权人从这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中获益,债务人受损;当通货膨胀高于他们的预期时,实际利率会低于预期水平,意味着债权人获得的收益减少,债权人从这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中受损,债务人受益。

3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上海大学1998研)

答:(1)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对于通货膨胀的定性和衡量是一个主观判断的问题,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价不是上涨就是下降,但并不是任何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任何的物价下跌都是通货紧缩,在一定范围内的物价波动是正常的。从这个角度讲,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不准确,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物价波动无处不在”倒比较合适。

(2)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说的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货币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始终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而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与M无关。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所以说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虽然和货币供应量有密切关系,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需求变动、成本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改变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弗里德曼的观点并不全面。

4通货膨胀一定会使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么?(上海大学2001研)

答:通货膨胀不一定会使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具体分析如下:从通货膨胀的效应看,在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会降低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降低购买力。但如果居民的负债大于其资产,居民则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因为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而对债权人不利,此时反而增加了债务人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另外,通货膨胀在短期中可能促进产出水平提高,从而增加居民的名义收入,只要名义收入上升比例大于通货膨胀率,则家庭实际购买力将上升。

5请说明通货膨胀成本都有哪些?(中国海洋大学2018研;中央财大2017研)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同步,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但通货膨胀依旧会产生一些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如下:

鞋底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称为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主要指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

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法律制定者在制定税法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当存在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往往增加了储蓄所赚到的收入的税收负担。

引起混乱和不方便。在某种程度上,通货膨胀使投资者不能区分成功和不成功的企业,抑制了金融市场在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比稳定的、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任何一种成本都更有害。具体地说,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有以下几种:

不确定性的增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个体储蓄、投资以及就业的劳动量等决策,这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

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这具体表现在:a.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b.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c.通货膨胀导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

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可能急剧增加相对价格的变动性,带来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的配置不当。

三、计算题

1假定一国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增长16%,货币流通速度增长2%,国民收入增长11%,名义利率为3%,求实际利率。(西安交大2011研)

解:根据费雪交易方程MV=Py可得如下关系式:π=m(∧)-y(∧)+v(∧)。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y(∧)为产量增长率,v(∧)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根据题设有m(∧)=0.16,v(∧)=0.02,y(∧)=0.11,代入上式得:π=0.16-0.11+0.02=0.07。又根据费雪方程r=i-π,其中r为实际利率,i为名义利率,根据题设以及前面的计算结果知π=0.07,i=0.03,于是得实际利率r=-0.04=-4%。

2某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假定该国的货币存量以每年14%的速度增加,名义利率保持在11%,请问该国的实际利率是多少?(中央财大2009研)

解:通货膨胀率:π=ΔM/M-ΔY/Y=14%-5%=9%。

实际利率:r=i-π=11%-9%=2%,该国的实际利率是2%。

3若价格水平在2008年为107.9,2009年为111.5,2010年为114.5.试问2009年和2010年通货膨胀率各为多少?如果人们以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第三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值,计算2011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2011年的利率为6,计算该年的实际利率。(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解: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为:π2009=(P2009-P2008)/P2008×100%=(111.5-107.9)/107.9×100%≈3.34%。

同理,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π2010=(P2010-P2009)/P2009×100%=(114.5-111.5)/111.5×100%≈2.69%。

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为前两年的平均值,则有:π2011=(π2009+π2010)/2=(3.34%+2.69%)/2=3.015%。

得到实际利率为6%-3.015%=2.985%。

4假设经济中物价水平为2,实际GDP为98000亿美元,货币供给量为2000亿美元。

(1)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多少?

(2)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增加到2400亿美元时会产生什么影响?(西安交大2005研)

解:(1)货币流通速度V=Py/M=2×98000/2000=98。

(2)由货币数量论可知,货币与物价水平同比例上升或下降。货币供给量从2000亿美元增加到2400亿美元,增加了20%,则物价水平也上升20%,即2×(1+20%)=2.4。

52008年到2010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M2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名义GDP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长。数据如下表(万亿元)。

(1)计算每年的货币流通速度(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2)如果其他情况不变,货币流通速度都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2009年和2010年的名义GDP应当分别是多少?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大2012研)

解:(1)由货币数量方程MV=Py(其中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表示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可得:

2008年:V=Py/M=1000/100=10。

2009年:V=Py/M=1100/120≈9.2。

2010年:V=Py/M=1210/144≈8.4。

计算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从2008年到2010年呈递减趋势。

(2)当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即V=10时,2009年:Py=MV=120×10=1200>1100,2010年:Py=MV=144×10=1440>1210,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以2008年为基期标准,则经济可能处于通货紧缩或是经济衰退。

四、论述题

1最近一段时期以来,通货膨胀成为老百姓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请回答: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有多种度量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居民最关心的度量指标是什么?它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3)经济学家为什么关心通货膨胀?

(4)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政府今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你对此有何评论?(厦门大学2008研)

答:(1)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整体物价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2)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指数这一概念来进行说明,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居民们最关心的是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它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来编制,用公式表示为: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把许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变成衡量物价总水平的单一指数。并且一个国家的主管部门通过计算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来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加权。CPI是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3)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经济过程,每一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其效应,即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而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表现在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产出增加,收入增加;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从而引致失业;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4)为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我国采取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的政策搭配。由于政策的时滞和国际复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留下了一些难题,如政策偏紧损害了经济活力,普遍性的政策偏紧不易于解决结构性难题等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应采用多种政策相互配合的政策组合来治理通货膨胀,跳出只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误区,同时注意经济中容易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实行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措施,达到既治理通货膨胀又不损害经济活力的政策效果。

2随着中国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预期通货膨胀似乎逐渐形成。国家统计局10月22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同比增长7.7%;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你认为,截至到2009年前3个季度,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吗?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货膨胀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带来什么影响?(上海交大2010研)

答:(1)截至到2009年前3个季度,中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根据调查,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了下降,所以很明显我国2009年前3季度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2)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外部输入性因素。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铁矿石、粮食,这些价格上涨必然传导到国内,国内出现通货膨胀预期。

流动性问题因素。由于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规模新增贷款的投放,使得流通中的货币相对过多,必然会引起一种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我国农业太薄弱,造成大蒜、绿豆等农作物被国际游资炒作。

政府投资积极性过热成为最致命的通货膨胀因素。受金融危机影响,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投资需求旺盛,造成通胀预期。

(3)预期通货膨胀可能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是导致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并可能造成通货膨胀螺旋式的上升。

比如,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的目的。这种预期导致的对产品和资产的需求会导致此类资产价格加速上涨。而这些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一旦形成上涨趋势,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从而进一步加大购买需求,导致通胀的螺旋式上升,给宏观经济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和不可预测性。

3什么是“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中关于价格决定的观点是否适用于当前的宏观经济?(中央财大2019研)

答:(1)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货币数量论用数量方程式作为分析工具。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如果用y表示实际GDP,则Py是名义GDP,那么数量方程式变成MV=Py。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那么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货币数量论进一步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实际GDP,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也即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2)货币数量论中关于价格决定的观点不适用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这跟以前的通货膨胀有所不同。我国以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为需求拉动型的,现在,随着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我国的通货膨胀中成本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从供给来说的,从需求来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公众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随着公众手中货币的增加,公众并不大量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而储蓄就是对各种资产的需求。其结果,资产价格首先上涨,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逐步下降,过剩的流动性会逐步流入商品市场,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但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不足,因此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即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a.工资成本上升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是工资收入,因此,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工资成本的提高本身对经济就有了两面性:一方面,工资提高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工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给企业生产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问题。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